香港特區第二屆政府今年7月1日正式成立,新班子有很多新氣象,除了實行問責制令人耳目一新外,由政制事務局接手負責處理港臺事務,也是一項令人矚目的新安排,外界非常關注把港臺事務直接納入政府架構後,將會帶來什麼新的變化。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新上任的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
「林瑞麟」這個名字對香港市民來說,可稱得上耳熟能詳。從99年起,他擔任特首辦新聞統籌專員,是政府的首席發言人,經常伴隨特首在媒體上出現,曝光率特別高。現在,年僅四十六歲的林瑞麟,又成為問責制下最年輕的局長,肩負起為香港未來的政制發展打下基礎的重任。同時,他又要負責處理港臺事務,可謂任重道遠。
林瑞麟待人熱情誠懇,幽默風趣。他親自出來帶記者來到他的新辦公室,首先介紹了特區政府對港臺事務的新安排。他表示,行政長官董建華決定由政制事務局統籌處理港臺事務,這是將現有的安排規範化、制度化。在新的安排下,政制事務局統籌處理兩岸之間的經貿、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其它政策局則負責具體事務,可以令到總體政策更加完整,內部協調更為完善,日後推動實際工作時更加有效。
林瑞麟說:「葉國華先生在過去五年,作為特首的特別顧問,為處理港臺事務作出了很多貢獻,對此,我們表示欣賞和感謝。」
林瑞麟強調,新安排並不表示臺灣駐港機構的身份和地位有任何變化。當然,他們在香港有很大的活動空間,但是,要按照「錢七條」的規定去做,作為民間性質的機構,不能享有官方身份。
林瑞麟指出,香港特區政府處理對臺事務的重點,是在「錢七條」的框架下重點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過去經貿和文化等方面交流密切的基礎上,繼續鼓勵和加強這些範疇的民間交流;二是希望香港成功落實「一國兩制」的經驗,可以為臺灣提供借鏡,讓他們清楚地看到「一國兩制」已經成為現實。
這些年來,港臺經貿交往和人員往來特別密切。目前,臺灣是香港的第四大貿易夥伴。林瑞麟表示,未來香港要促進經濟轉型,必然會很重視吸引來自臺灣方面的資本,當然會繼續推動經貿方面的交流。在人員往來方面,香港已經對來港的臺灣居民實施了電子籤證計劃,反應良好。在港臺航權協議談判方面,雖然開始時有爭議,但最後達成了協議,來往港臺航線的航空公司有所增加,航班有所增長,這對促進港臺交往很有幫助。
林瑞麟強調:「我們很歡迎港臺之間的民間交往,這對增進雙方的了解很有用。」他舉例說,6月底,特區政府邀請了二十多位臺灣政商界和學術界的知名人士,來港觀看回歸五周年慶典。這個場合可以讓他們看到「一國兩制」是如何真正落實。特首董建華還在禮賓府宴請了他們。這些人士對香港的問題很關注,問了很多問題,特別是詳細了解香港在順利落實「一國兩制」的過程中,還存在什麼間題。董建華向他們介紹了特區成立以來,港人享有高度自主權的事實,指出香港的回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還有一次是6月下旬,臺灣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章孝嚴率團訪問大陸時途徑香港。他們談到,目前大陸的經濟發展一日千裡,臺灣要擺脫經濟困境,就要加強和大陸的合作。香港方面向他們介紹:回歸後,特別是大陸加入WTO後,香港正利用這個機會,運用大家都是WTO成員的身份,探討香港和內地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係的安排。
對於大家普遍關心的兩岸「三通」對香港的影響問題,林瑞麟直言,實現「三通」後,短期而言,臺灣經過香港的旅客以及貨物數量可能會減少,但是,長遠來說,香港特區政府對這個問題持積極的態度。因為,經濟區內發展空間更大了,對大家都有好處。
針對近年來臺灣社會發生的變化,林瑞麟表示,特區政府在處理港臺問題上,會考慮到以下三個方面的事情:一是2000年5月,在臺灣執政五十年的國民黨不再執政;二是2001年的臺灣「立法院」選舉,不同黨派的議席分配有了變動;三是今年1月起,臺灣正式加入了WTO。這些重要改變都要進入我們的視野之中。但是,總體上看,我們還是按照「錢七條」來處理港臺關係。
外傳香港特區政府考慮在臺灣設立機構,對此,林瑞麟澄清目前並沒有在臺灣成立任何官方機構的計劃。
問到如何和臺灣在港機構交往,林瑞麟說:「如果在其它場合見到中華旅行社總經理張良任,我會和他握握手,談談天。但是,不能在政府的辦公室和他見面,因為,他們是民間機構,不能官方化。」提到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路平來港的工作籤證問題,林瑞麟說:「我們會積極處理。」
處理港臺事務需要很高的技巧,既不能違反「錢七條」的基本原則,又要務實地推動港臺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向臺灣展示香港落實「一國兩制」成功的經驗,這是一項挑戰性很大的工作。不過,對於有二十四年政務官工作經驗的林瑞麟來說,面對困難,接受挑戰,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且,他過往擔任的職務,大部分都和政制事務有關,其經驗相當豐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林瑞麟曾經到英國牛津大學進修,他當時就開始考慮香港回歸祖國後的司法制度如何安排等問題。之後,他擔任過不少職務,其中大部分都與政制事務和香港回歸後如何落實「一國兩制」有直接關係。1984年,他被派到香港駐倫敦辦事處工作,向英國國會議員和當地商界介紹中英聯合聲明的內容。89年至91年,他回到香港,擔任當時布政司霍德的政務助理,參與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工作。91年到94年,他到加拿大,創辦香港駐多倫多經濟貿易辦事處。過去八年,他分別擔任過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統籌處處長、律政司政務專員、特首辦新聞統籌專員等職務。
談到這些工作的感受,林瑞麟深有體會地說:「做交接儀式統籌處處長最有歷史感;最辛苦、最有難度的是新聞統籌專員;最有滿足感的是在多倫多做開荒牛。」他說:「不同的工作崗位,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作為發言人,我必須忠實地反映特首和特首辦的消息。如果時機未成熟,我就不發新聞。」的確,林瑞麟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精明幹練,積極溝通,善於統籌,口密慎言,做事穩健。加上又有一個美滿的家庭,這使他充分具備做好政制事務局局長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