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按「錢七條」善處港臺事務──訪香港特區政府政制事務...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香港特區第二屆政府今年7月1日正式成立,新班子有很多新氣象,除了實行問責制令人耳目一新外,由政制事務局接手負責處理港臺事務,也是一項令人矚目的新安排,外界非常關注把港臺事務直接納入政府架構後,將會帶來什麼新的變化。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新上任的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

  「林瑞麟」這個名字對香港市民來說,可稱得上耳熟能詳。從99年起,他擔任特首辦新聞統籌專員,是政府的首席發言人,經常伴隨特首在媒體上出現,曝光率特別高。現在,年僅四十六歲的林瑞麟,又成為問責制下最年輕的局長,肩負起為香港未來的政制發展打下基礎的重任。同時,他又要負責處理港臺事務,可謂任重道遠。

  林瑞麟待人熱情誠懇,幽默風趣。他親自出來帶記者來到他的新辦公室,首先介紹了特區政府對港臺事務的新安排。他表示,行政長官董建華決定由政制事務局統籌處理港臺事務,這是將現有的安排規範化、制度化。在新的安排下,政制事務局統籌處理兩岸之間的經貿、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其它政策局則負責具體事務,可以令到總體政策更加完整,內部協調更為完善,日後推動實際工作時更加有效。

  林瑞麟說:「葉國華先生在過去五年,作為特首的特別顧問,為處理港臺事務作出了很多貢獻,對此,我們表示欣賞和感謝。」

  林瑞麟強調,新安排並不表示臺灣駐港機構的身份和地位有任何變化。當然,他們在香港有很大的活動空間,但是,要按照「錢七條」的規定去做,作為民間性質的機構,不能享有官方身份。

  林瑞麟指出,香港特區政府處理對臺事務的重點,是在「錢七條」的框架下重點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過去經貿和文化等方面交流密切的基礎上,繼續鼓勵和加強這些範疇的民間交流;二是希望香港成功落實「一國兩制」的經驗,可以為臺灣提供借鏡,讓他們清楚地看到「一國兩制」已經成為現實。

  這些年來,港臺經貿交往和人員往來特別密切。目前,臺灣是香港的第四大貿易夥伴。林瑞麟表示,未來香港要促進經濟轉型,必然會很重視吸引來自臺灣方面的資本,當然會繼續推動經貿方面的交流。在人員往來方面,香港已經對來港的臺灣居民實施了電子籤證計劃,反應良好。在港臺航權協議談判方面,雖然開始時有爭議,但最後達成了協議,來往港臺航線的航空公司有所增加,航班有所增長,這對促進港臺交往很有幫助。

  林瑞麟強調:「我們很歡迎港臺之間的民間交往,這對增進雙方的了解很有用。」他舉例說,6月底,特區政府邀請了二十多位臺灣政商界和學術界的知名人士,來港觀看回歸五周年慶典。這個場合可以讓他們看到「一國兩制」是如何真正落實。特首董建華還在禮賓府宴請了他們。這些人士對香港的問題很關注,問了很多問題,特別是詳細了解香港在順利落實「一國兩制」的過程中,還存在什麼間題。董建華向他們介紹了特區成立以來,港人享有高度自主權的事實,指出香港的回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還有一次是6月下旬,臺灣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章孝嚴率團訪問大陸時途徑香港。他們談到,目前大陸的經濟發展一日千裡,臺灣要擺脫經濟困境,就要加強和大陸的合作。香港方面向他們介紹:回歸後,特別是大陸加入WTO後,香港正利用這個機會,運用大家都是WTO成員的身份,探討香港和內地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係的安排。

  對於大家普遍關心的兩岸「三通」對香港的影響問題,林瑞麟直言,實現「三通」後,短期而言,臺灣經過香港的旅客以及貨物數量可能會減少,但是,長遠來說,香港特區政府對這個問題持積極的態度。因為,經濟區內發展空間更大了,對大家都有好處。

  針對近年來臺灣社會發生的變化,林瑞麟表示,特區政府在處理港臺問題上,會考慮到以下三個方面的事情:一是2000年5月,在臺灣執政五十年的國民黨不再執政;二是2001年的臺灣「立法院」選舉,不同黨派的議席分配有了變動;三是今年1月起,臺灣正式加入了WTO。這些重要改變都要進入我們的視野之中。但是,總體上看,我們還是按照「錢七條」來處理港臺關係。

  外傳香港特區政府考慮在臺灣設立機構,對此,林瑞麟澄清目前並沒有在臺灣成立任何官方機構的計劃。

  問到如何和臺灣在港機構交往,林瑞麟說:「如果在其它場合見到中華旅行社總經理張良任,我會和他握握手,談談天。但是,不能在政府的辦公室和他見面,因為,他們是民間機構,不能官方化。」提到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路平來港的工作籤證問題,林瑞麟說:「我們會積極處理。」

  處理港臺事務需要很高的技巧,既不能違反「錢七條」的基本原則,又要務實地推動港臺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向臺灣展示香港落實「一國兩制」成功的經驗,這是一項挑戰性很大的工作。不過,對於有二十四年政務官工作經驗的林瑞麟來說,面對困難,接受挑戰,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且,他過往擔任的職務,大部分都和政制事務有關,其經驗相當豐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林瑞麟曾經到英國牛津大學進修,他當時就開始考慮香港回歸祖國後的司法制度如何安排等問題。之後,他擔任過不少職務,其中大部分都與政制事務和香港回歸後如何落實「一國兩制」有直接關係。1984年,他被派到香港駐倫敦辦事處工作,向英國國會議員和當地商界介紹中英聯合聲明的內容。89年至91年,他回到香港,擔任當時布政司霍德的政務助理,參與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工作。91年到94年,他到加拿大,創辦香港駐多倫多經濟貿易辦事處。過去八年,他分別擔任過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統籌處處長、律政司政務專員、特首辦新聞統籌專員等職務。

  談到這些工作的感受,林瑞麟深有體會地說:「做交接儀式統籌處處長最有歷史感;最辛苦、最有難度的是新聞統籌專員;最有滿足感的是在多倫多做開荒牛。」他說:「不同的工作崗位,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作為發言人,我必須忠實地反映特首和特首辦的消息。如果時機未成熟,我就不發新聞。」的確,林瑞麟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精明幹練,積極溝通,善於統籌,口密慎言,做事穩健。加上又有一個美滿的家庭,這使他充分具備做好政制事務局局長的條件。


 


相關焦點

  • 香港特區政府對英國政府干預香港事務表示不滿及反對
    新華社香港7月23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23日對英國政府公布對香港中國公民中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或合資格持有者提供在英居留和入籍路徑,表示不滿及反對。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中國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 香港選管會:會配合特區政府押後立法會選舉的事務安排決定
    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1日消息,香港特區政府7月31日宣布押後2020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對此,香港選舉管理委員會(選管會)表示理解及尊重,並會配合押後選舉的事務安排。選管會發言人說,選舉事務處一直積極為是次立法會換屆選舉增加投票站及工作人員,以期儘量加快疏導人流。
  • 香港市民請願 要求特區政府限制幹預香港事務的美國官員入境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中國日報網7月4日電(記者 王晗)7月4日下午4:00,一些香港市民在特區政府總部前集會請願,要求特區政府將幹涉香港事務的美國官員列入限制入境名單。他們表示,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幹預。國家安全立法是中央政府的權力和責任,也是國際通行實踐。涉港國安立法針對的是極少數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只會使香港擁有更加完備的法律體系和更加穩定的社會秩序,有利於維護「一國兩制」和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中國政府治理香港的法律依據是中國憲法和香港基本法,不是《中英聯合聲明》。
  • 香港特區政府改組行政架構 將新增「發展局」
    香港特區政府改組行政架構 新增「發展局」  人民網香港5月4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將對現行的「三司十一局」行政架構進行改組,11個政策局將增加至12個,新增的政策局名為「發展局」,並且重新調配各政策局的職能。
  • 香港特區政府回應美2019年度人權報告對香港特區評論 - 國內...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就美國國務院2019年度人權報告中對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區)的評論,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今日
  • 英國推進BNO港人籤證政策,港府:嚴重幹預香港特區事務
    報導截圖【環球網快訊】據香港電臺網站剛剛消息,香港特區政府23日晚發表聲明表示,英國政府借為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或合資格持有者,提供在英居留和入籍路徑,以幹預香港特區事務,特區政府對此表示不滿及反對。
  • 維基解密曝港反對派主動要求美方介入香港內部事務
    此前,今年5月和7月中央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接連表示,外國政府或官員不應對香港政治制度發展肆意妄評。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的前任楊蘇棣於今年7月離任,而楊蘇棣在任的3年時間內,無視中方的嚴正交涉,一再幹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曾被時任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公開點名批評。楊蘇棣離任前又就香港政改問題指手畫腳,再被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要求其停止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 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歡迎香港法律執業者可從事內地法律事務
    新華社香港10月23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23日表示,特區政府律政司歡迎國務院辦公廳10月22日印發《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提供了大灣區執業考試及業務範圍等規定,讓香港的執業律師和大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後,可在大灣區內拓展專業法律服務。
  • 美國威脅「制裁」 香港特區政府10名官員強硬回擊
    香港特區政府表示,這是卑鄙行徑,粗暴幹預香港事務。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等多名香港官員紛紛表態,表示不會被嚇倒。  行政長官:不嚮往到美國,看來可主動註銷訪美籤證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日發文表示,美國政府高調公布對11位中央和特區政府官員的所謂制裁,特區政府已發表嚴厲聲明回應。
  • 香港特區立法會選出8位事務委員會主席
    10月16日,香港特區立法會有8個事務委員會選出2020至2021年度會期的主席。兩日內共有16個事務委員會選出主席。16日當選的事務委員會主席包括:工商事務委員會主席鍾國斌;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張華峰;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梁美芬;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鄭泳舜;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何俊賢;民政事務委員會主席梁志祥;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張宇人;人力事務委員會主席陸頌雄。
  • 趙立堅:包括司法個案和特區選舉在內的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 外國...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張蔚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包括司法個案和特區選舉在內的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政府、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幹預。針對英美澳加四國近日就涉港問題發表聯合聲明,趙立堅當天表示,中方對有關國家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粗暴幹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表示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中國政府治理香港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香港特區基本法,不是《中英聯合聲明》。任何國家無權借《中英聯合聲明》幹預香港事務。「香港國安法規管的是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彌補了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漏洞。
  • 香港特區政府重組政策局 改為三司十二局
    人民網香港5月3日電記者武少民從特區政府新聞處獲悉: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今天宣布,重新調配各政策局的職能,政策局由目前的11個增至12個,新增政策局為發展局。 5月3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同時宣布改組政策局,由十一局改為十二局。
  • 圖文背景資料:香港特區第二屆政府主要官員簡介
    中新社香港七月一日電(記者盧峰)香港第二屆特區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今天宣誓正式就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為行政長官的宣誓監誓。第二屆特區政府「三司十一局」連同五個紀律部隊及行政會議成員參與了簡單而隆重的宣誓。
  • 香港一線:青年關心公共事務是好事
    直新聞:您長期做青年工作,怎麼看香港社會這麼多年輕人上街參與街頭運動甚至暴力活動?顏汶羽:從過去幾年開始,香港的年輕人越來越關心香港社會和公共事務。我覺得這其實是件好事,因為青年人可以向特區政府提供更多想法。特區政府作為為香港市民服務的政府,應該要貼近年輕人的想法。
  •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香港事務是中華人民共和...
    2020-11-24 12:03:19來源:FX168 【港府反駁英國香港半年報告】當地時間11月23日,英國政府發表新一份的「香港半年報告」,對此,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11月24日發布新聞公報稱,特區政府強烈反駁英國「香港半年報告」的不負責任評論。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天津聯絡處揭牌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天津聯絡處14日舉行開幕典禮暨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午宴。圖為香港特區政府駐天津聯絡處揭牌儀式。(主辦方供圖)  新華網天津9月14日電(李雪姣)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天津聯絡處14日舉行開幕典禮暨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午宴,標誌兩地的關係展開新的一頁。
  • 香港特區政府擬在將軍澳建新入境處總部
    中新網11月28日電 據香港文匯網報導,香港特區政府近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計劃將原本在灣仔海旁的入境事務大樓搬到將軍澳,建設新入境處總部,估計需要約68億元(港幣,下同)。資料圖:灣仔入境事務大樓。圖片來源:香港入境處網站特區政府近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新大樓將位於寶邑路,在將軍澳中心對面,毗鄰港鐵將軍澳站和調景嶺站,淨作業樓面面積約5.74萬平方米。當局表示,會為新總部加入智能元素,包括設置多元化自助服務站,讓市民遞交申請和領取證件或籤證時,毋須在櫃檯前排隊輪候,市民亦可在非辦公時間通過自助服務站使用服務。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言人:香港特區政府果斷及無畏無懼地維護國家...
    對於有海外政府官員和政客,就個別人士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香港國安法》)下有關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拘捕,作出以偏概全和失實的言論,政府發言人今日(1月7日)作出以下回應: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有憲制責任維護國家安全。
  • 美國又對6名官員實施所謂「制裁」 香港特區政府:極度憤怒
    據海外網1月16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1月16日發布新聞公報,就美國向6名中國及特區政府官員實施所謂「制裁」表示極度憤怒。以下為公報全文: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今日(一月十六日)嚴厲指責美國國務院根據所謂「有關香港正常化的總統行政命令」,對六名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官員實施脅迫措施;這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香港國安法》)在二○二○年六月三十日制定後,美國政府干預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事務和阻撓特區機關採取行動維護國家安全的最新例證,行徑荒唐和卑劣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