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國棟、馬樹友
西安的牛羊肉泡饃,號稱西北風味,是當地傳統的美味小吃。上個世紀50年代,通過抽調人員和傳授技術等方式,分別在北京新街口和烏魯木齊市設立了牛羊肉泡饃館。
陝西的烹飪技師素以善於烹製羊肉而聞名。早在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有「秦烹惟羊羹」的讚美詩句。到了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主營牛羊肉泡饃的天錫樓,在西安西大街橋梓口開業。由名廚馬建行掌勺,食客盈門,生意興隆,譽滿古城。清末庚子之役,慈禧逃居西安,曾慕名來這裡品嘗。當時在華協助創辦郵政的英籍僑民,也經常在這裡進餐。近百年來。繼天錫樓之後,名樓不斷湧現,如一間樓、義祥樓、益華樓、英盛樓、同盛祥、老孫家、老童家等十餘家,使得泡(煮)饃技術,競相鑽研,各具特色。
西安牛羊肉泡饃,是以牛肉或羊肉為主料,配以多種調料(桂皮、蘋果、漢陰花椒、小茴香、乾薑、良姜、八角、精鹽、白礬)和特製的坨坨饃,煮製而成。採用的是甘肅隴西和陝北延安、榆林的羊只。經過反覆漂洗、除淨血汙,約浸泡五個小時,加入全羊骨架和調料,先用旺火煮約五六個小時後,改用小火再燉約十二個小時,製成熟肉和湯汁。要求達到肉爛湯濃,不腥不羶。
西安牛羊肉泡饃烹製與一般食品不同,需要食者與掌勺師傅密切配合,才能保證質量。烹製前食者必須耐心地將坨坨饃掰碎,講究碎如「蠅頭」,使饃茬有空隙,以便煮製時易於入味,收到香醇綿韌的效果。饃掰好後,放入碗內,由掌勺師傅逐碗煮製。將熟肉切成魚形片,放在掰碎的饃上。炒鍋放入原汁湯一斤,兌入同量的開水,湯沸,將肉塊倒入,稍停一分鐘,再將饃塊及粉絲、蒜苗絲倒入,用手勺略加攪動,加入精鹽、料酒、味精,旺火煮約二分鐘,淋熟羊油三錢,盛入碗內,肉塊擺放在饃上即成。食時佐以糖蒜、香菜、芝麻油、辣椒醬,更覺鮮美。
西安牛羊肉泡饃的主要特點是選料嚴格,烹製精細,講究工藝,火候到家。煮成的饃是肉爛湯濃,肥而不膩,香醇味美,綿韌適口。傳統的煮饃方法,除「單做」(將羊肉燴成湯,由食者自泡自食)外,共有三種:(1)幹泡。通過煮製,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煮出來的饃,筋而韌,綿而釅,碗內無湯汁,饃肉吃完湯即完。(2)口湯。煮出來的饃,酥、綿、光,吃完饃肉後,碗內僅剩湯汁一大口,故稱「口湯」。(3)水圍城。寬湯大煮,煮出來的饃,筋、光、散,碗裡湯汁多,中間是饃肉,周圍是湯汁,故稱「水圍城」。食者可根據食性自由選擇。食後還要飲用高湯一小碗(即原汁湯加粉絲、味精燴制而成),頓覺神清氣爽,異香滿口,回味不絕。
圖片來源:牛肉泡饃(西安同盛祥)
註:原文曾發表於《中國烹飪》雜誌1980年第3期地方風味欄目。
「知味尋源」公眾號由中國商業出版社烹飪編輯部負責運營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