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楊絳《我們仨》
前不久,周潤發的妻子,人稱發嫂陳薈蓮,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表示,發哥的慈善基金會已經設立,說:「財產(56億)百分之百地捐出,至於親人,我們平時已經照顧了。」
而發哥也說:「這個錢,你來的時候根本沒有,你去的時候也不應該有。」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取之於社會再回報給社會,這是周潤發和陳薈蓮對於財富的態度。
極致的愛情互相守護,極致的生活返璞歸真。32年風雨,不離不棄,上天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就是擁有彼此。
好的關係,是彼此的陪伴與成全
1987年5月,32歲的周潤發和新加坡名媛陳薈蓮的婚訊上了港媒頭條---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這樁婚事。沒有人相信,這個相貌平平的女子,能綁住情場浪子的心。
時至今日,當初各種不看好的輿論,早已銷聲匿跡。
陳薈蓮談起自己的家世,也只是謙遜一笑,「我家裡是做生意,貿易生意。」她學的是工商管理,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精明強幹。有從商家世背景,又有學業支撐,可以想像,陳薈蓮完全有可能在商界創出自己的一番作為。
然而,她選擇了嫁給周潤發,除了發嫂這個身份,她還是周潤發最得力的助手與經紀人。
周潤發曾經坦言,見慣了外貌美麗的女性,感到內心的美更難的,更重要。他現在生命中最愛的,就是母親和妻子。
值得注意的是,這句話在不經意間也告訴大家,除了能力和才華之外,無論在夫妻關係,還是婆媳關係中,發嫂都做得很好。
陳薈蓮把人情和工作分得很清楚,一碼事歸一碼事。她曾有個「辣妹」的外號,那是因為她作為周潤發的經紀人,是分毫必爭,絕不退讓。
在一次接受媒體專訪的時候,她說:「他是我老公,我有責任去保護他,給他爭取最好的條件,不管外面的人怎麼看我。」
在拍《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時候,發嫂按照好萊塢的標準,要求必須在指定酒店下榻,而且開7個使用功能分開的房間,出酒店就開始計薪,還要專用房車作洗手間。
為此,周潤發被人說耍大牌。而發嫂的回應是:「我要求高,是因為他工作非常辛苦。」
當被問及,是否願意為了一部獲獎作品零片酬出演,周潤發明確否認:「賺錢是一種動力,更是一種規矩。」
在好萊塢發展的日子裡,陳薈蓮更是身兼數職,經紀人、助理、私人秘書、英語教師,甚至親身上陣充當周潤發的半個律師。在那樣競爭激烈的環境裡,她依然可以為周潤發爭取到《臥虎藏龍》、《安娜與國王》等最好的資源。
多年以後,周潤發在《魯豫有約》裡談到妻子,為了他的事業犧牲很多,周潤發說:「她現在有多一點私人空間,不會那麼辛苦,可以做她想做的事了。」
一段不被看好的關係,是因為人們看到了外在的勢不均力不敵,而時間可以滌蕩一切浮華,讓平分秋色的靈魂顯露。
好的生活,不只是勇往直前,還有知足心安
成長需要傷痛作引子,富商名媛的陳薈蓮也不能逃脫。
陳薈蓮11歲時候,父母離異,給她帶來揮之不去的陰影,但是,她一直保持著對母親的理解與體諒。
從小天性寬容,使她能用積極向上的心態,直面生活給予的所有挫折。
她和周潤髮結婚30多年,卻一直膝下無子,引來外界各種揣測。對此,周潤發回應到:「做周潤發的孩子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
其實,陳薈蓮曾經有過孩子,只是很遺憾,那個令他們期盼的孩子,並沒有如期來到世上。這使得她一度消沉,瀕臨崩潰。周潤發推掉工作,日夜陪在她身邊,並安慰說:「沒有遺憾,我們兩個人已經足夠幸福,其他的我就不再奢求了。」
陳薈蓮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才從失去孩子的傷痛中走出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她說:「了解自己最多的是你自己,不是老公或者男朋友。你要先愛護自己,再去愛護別人,才能出去自信地做一個人。」
陳薈蓮對獨立也有著自己的堅持。曾有一次,陳薈蓮不慎從12級高度的樓梯上摔下來,受傷不輕,卻強撐著讓司機送自己去了醫院。沒有驚動丈夫,也沒有耽擱身邊其他人的工作。她說:「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好過影響許多人。」
一段美好的生活,是既能安然享受擁有的當下,又能淡定迎接不可預知的未來;既能獨立勇往直前,也能釋懷知足心安。
好的人生,既能給自己歲月靜好,也能給自己詩和遠方
曾經有人說,周潤發買樓,不是因為儉省,而是因為陳薈蓮在房地產投資上,有敏銳的商業頭腦和精準的眼光,所以,他們得到了令人滿意的回報。
雖然兩人資產倍增,但是他們夫婦倆仍然過著很低調的生活。
出門擠公交地鐵,一起逛菜市場,粉絲路人求合影也來者不拒。所以有句話流行起來,想遇見明星就去中環,想遇見周潤發就去菜市場。
在賺錢這方面,陳薈蓮一直堅持著她的原則:勇敢地活出自己,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
她並不害怕失去財富。因為她知道,對生活抱以熱情,更有益於財富的積累。她始終認為,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才是金錢的真正意義。
她向周潤發提議,裸捐家產。
發哥也表示:「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
這樣極致平和的心態,讓他們把自己的餘生都可以從心而活,讓生活既純粹又不失厚重。
一個人一生,在最好的時光裡遇到對的人,這是一種快樂;在漫長歲月的相守中,能彼此成全,這是一種幸福;但這還不是最高級的人生,最高級的人生是,在閱盡千篇一律的皮囊後,擁有一個有質感的靈魂。
高級的生活感背後都是有質感的靈魂
楊絳先生把人生比做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高級的生活感,不是用金錢、地位,一切物慾的東西堆砌的優越感,而是保持平和的生活態度,賦予生活更多意義。
高級的生活感背後往往是一個有質感的靈魂,它必定是擁有穩定的情緒、還懂分寸、知進退。
01情緒的穩定,是質感靈魂的根
關於情緒,人們習慣把情緒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如果把情緒比作海面,那海面的忽高忽低,就是情緒的不穩定。尤其是面對負面情緒時候,更是反應劇烈。
其實,負面情緒並不可怕,它是人們天性的一部分。可以在負面情緒來臨時候,深呼吸,同時暗示自己:我可以接受它,也可以駕馭它。
學會習慣於接受負面情緒、不牴觸它們,會讓自己的內心避免容易衝動,不會再輕易被消極的想法牽著鼻子走。
當情緒足夠穩定,就像大樹的根扎向更深的土地,任憑外界狂風驟雨的幹擾,也無法撼動生命之樹。
02 懂分寸是質感靈魂的脈
人生常講過猶不及,其實就是一個「分寸」的把握。
陳薈蓮生活如此率意從容,不僅僅是因為她聰明能幹,也在於她對自己的了解,知道什麼是恰如其分,什麼是適可而止。
她曾被港媒嘲諷貌不出眾,「配不起發仔」;婚後多年沒有養育,又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話題;替老公打理一切,也沒少得罪人。如果,她沒有強大的內心力量和獨立的思考能力,拿捏不住應對分寸,恐怕早已承受不住了。
在生活中有分寸感,就像大樹的枝條脈絡清晰,才能汲取輸送更多養分,滋養生命之樹向上生長。
03 知進退是質感靈魂的葉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一個人首先「為己」,並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回歸本心,堅守原則。
所以有為己之心的人,順境之中能夠做到自我約束,逆境之中也會依靠自己的力量,挖掘最大的潛能,扭轉不利局面,最終走向成功。
在陳薈蓮眼裡,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她可以高調地為丈夫的事業努力,拼命爭取,甚至斤斤計較;也可以溫和內斂待人接物,從不挑剔苛責身邊的人。
她並不拒絕財富,也能坦然地放棄財富。在她眼裡,這些身外之物唯一的價值就是,能夠對別人有所助益。
她說: 「這份愛,我不能給予我該有的女兒,但我可以分散給別人。」
她還說:「人生在世,有得吃有得住,還要求什麼呢?」
能克己,知進退,是人世間最難的修行。
人一生都會在逆境與順境之中周旋,擁有質感的靈魂應對生活的煙火。不需要擁有美麗的皮囊,也能讓自己活成傲嬌的女神,成就高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