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於同一片天空下,當我們抬頭望月,望見的也是同一輪明月。月亮是宇宙賜予地球的禮物,也是夜空中的純潔象徵。望月發呆,向月寄情,月亮陰晴、不絕,正如我的心,纏綿、持久。
月亮是最古老的電視
白南準是一位美籍韓裔的藝術家,他最擅長的是以電視為創作媒介,來展現飽含禪意,引人深思的藝術作品。
他曾把創作目標對準「月亮」,還說「月亮是最早的電視」。這讓人會心一笑,又讓人覺得心頭一酸——當電視還沒有蹤影的時候,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都願意抬頭仰望夜空,而電視的出現後,卻剝奪了月亮的地位。
· · ·
我要月亮奔我而來
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這是一個極具歷史性的時刻,而今整好50年。不久前,西班牙的一位藝術家SpY以此為契機,為馬德裡帶來了新驚喜。
他的新作品的構思簡單直接:將一個上弦月複製品裝置懸掛在即將完工的馬德裡北部綜合體第五塔樓的起重機上,並在夜晚點亮它,來慶祝這一令人難忘的時刻。
· · ·
影徒隨我身
俄羅斯前衛藝術家Leonid Tishkov,使用LED發光材料製作了一個可攜帶的弦月照明裝置,它在夜晚發出溫柔的光,神秘、浪漫、美好。
從2003年至今,Leonid Tishkov和他的可攜式「月亮」,已經一起去過了地球的許多地方,俄羅斯,美國,中國,日本,紐西蘭,烏克蘭,甚至北極……
他也說:「月亮,是一個充滿浪漫感覺的天體,而世界上不同國家、文化、宗教信仰的人仰望星辰,感受著這顆月亮的美,產生相似的感概。月亮啟發著我們的智慧。」
· · ·
流浪月球
你知道嗎?月球早已「流浪」至地球。
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利用NASA航拍月球陸地的真實景觀,製作了一個直徑約7米的巨大月球模型,此舉也讓月球成功「流浪」到了地球上。這個巨型月亮藝術裝置已經在法國、荷蘭、英國、愛爾蘭及比利時等地巡迴展覽。
有月之時,便是良辰好景。
· · ·
致月亮——
有人要月亮奔他而來,自然就有人願意遠赴太空向月球致意。
1971年7月,一座8.5釐米高的鋁製雕塑《隕落的航天員》被「阿波羅」15號航天員斯科特和詹姆斯·艾爾文放在了月球上,旁邊還有一塊刻著14名在航天飛行或訓練過程中犧牲的美國和蘇聯航天員名字的紀念牌。
· · ·
「月亮之詩」
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Katz曾用每一次月虧月盈代替每一個字母,製作了一張「月球字母表」,並在打字機上敲下了一首也許只有自己才能讀懂的「月亮之詩」。
嘿,你聽,月亮在說話呀。
· · ·
The Starry Night!
《星月夜》是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梵·高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
夜晚的天空高又遠,星星迴旋於夜空,金黃的滿月形成巨大的漩渦,星雲的短線條糾結、盤旋,仿佛讓人們看見時光的流逝。暗綠褐色的柏樹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歡的響應者。天空下,安睡的村莊那麼寧靜、安詳。淡藍的色調,動感的線條,給人自由的時空感。
· · ·
登月,預備!
如果一定要在茫茫天體中選擇一顆閃亮的星,那月球應該是祖師奶奶級別的。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文明剛萌芽的時候,月亮就吸引了人類的注意力,成功地登上了各國神話傳說榜單的頭版頭條。這顆寒冷、滿是巖石、沒有生命的小衛星,如何成為人類歷史文化長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題呢?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9月20日(本周五)晚,大夢悅讀沙龍第七場——登月,預備!福建省天文學會推广部部長,福建省青少年天文愛好者協會會長北鬥,將與你一起探索書與夜空中月亮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