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一分鐘故事
大家好,我是老鞠。
高句麗王城文化遺址位於吉林集安市,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它是高句麗早中期的都城。高句麗,簡稱「高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我國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政權,鼎盛時期的勢力範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668年,高句麗被新羅政權所滅,在歷史上存續了705年之久。高句麗都城的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考古發掘呈現的平原城,城牆堅固,宮殿氣勢恢宏。山城布局因山形走勢而巧妙規劃,完美實現了自然地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在都城外群山環抱的洞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的墓葬,最具代表性的王陵,造型頗似古埃及法老陵墓,被譽為「東方金字塔」。
歡迎關注非遺說,明天見。
高句麗王城文化遺址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
【附視頻】
視頻:吉林長春中國高句麗王城
『簡介』
高句麗王城文化遺址位於吉林省集安市,是高句麗王朝的遺蹟。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
歷史都城
高句麗王城由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包括國內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7000座高句麗時代的墓葬在高句麗王城外,位於群山環抱的洞溝平原上,許多墓室裡線條流暢、內容豐富並具有傳奇神話色彩的精美的壁畫是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雖然距今已有千餘年,仍然色彩鮮豔。
洞溝古墓群中以將軍墳、太王陵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麗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貴族壁畫墓,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高句麗的歷史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的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瑰寶。
集安城東北4公裡龍山腳下懸崖上的將軍墳,據考為二十代王長壽王陵,造型頗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將軍墳墓基長31米,高12米,墓體呈方錐形,共有7級階梯,墓體建築雄偉,造型明快莊嚴,是高句麗建築技藝、藝術成就所達高度的一個縮影。
將軍墳
太王陵將軍墳的墓道朝向不遠處的太王陵,太王陵的東側矗立著被稱為「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第十九代王永樂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塊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字體介於隸書與楷書,是高句麗保存至今最長的一篇實物文字資料。
太王陵
『規模』
都城
這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也是高句麗政權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築的傑作,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類型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牆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都城風範尤存。
丸都山城位於向西低矮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勢而巧妙構思、合理規劃,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通過考古發掘呈現的宮殿址遺蹟,仍可顯示原有建築的恢弘氣勢,建築群中發掘出對稱結構的兩處八角形遺址,國內史學界認為鑑於寺廟等處經常出現八角形建築,可能是舉行祭祀和儀禮的場所。
古墓群
高句麗王城外,在群山環抱的洞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墓葬,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群之冠。洞溝古墓群的許多墓室裡繪有線條飄逸流暢、內容豐富並具有傳奇神話色彩的精美壁畫,距今雖已千餘年,仍色彩鮮豔,著名的壁畫墓有角牴墓、舞踴墓、三寶墓、四神墓、五盔墳等,不僅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的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瑰寶。
東方金字塔
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麗王陵,造形頗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譽為「東方金字塔」。將軍墳墓基長31米,高12米,墓體呈方錐形,共有7級階梯,全部採用精琢的巨型花崗巖石條砌築而成,墓室頂部用面積約50多平方米的整塊巨石覆蓋,墓室內並排置放著兩個石棺床,在墳的頂端,四邊條石上留有排列整齊的圓洞,墓頂的積土中有板瓦、蓮紋瓦當和鐵鉤一類構件,可以看出是亭閣建築的遺蹟,這與北方古代其他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極為吻合。將軍墳後面原有四座式樣相同的陪葬墓,規模小得多,現僅存一座。
東方第一碑
將軍墳的墓道朝向不遠處的太王陵,太王陵的東側矗立著被稱為「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第十九代王永樂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塊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環刻文字共1775個,字體介於隸書與楷書。漢字鐫刻的碑文記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績和有關高句麗起源及建立政權的傳說,是高句麗保存至今最長的一篇實物文字資料。
『榮譽』
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委託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對高句麗項目的考察評估結論認為,高句麗項目符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六個標準中的五項,包括:它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傑作;作為歷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它也體現了已經消失的高句麗文明;高句麗王朝利用石塊、泥土等材料建築的都城,對後來產生了影響;它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處及貴族墓26座,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和遼寧省桓仁縣。
●五女山城:遼寧省桓仁縣境內的高句麗初期山城
●丸都山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高句麗前期山城
●國內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高句麗前期平城
●王陵:麻線0626號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線2100號墓、麻線2378號墓、七星山0211號墓、七星山0871號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臨江墓、禹山2100號墓、禹山0992號墓、將軍墳及1號陪葬墓。
●貴族墓:角牴墓、舞踴墓、馬槽墓、王字墓、環紋墓、冉牟墓、散蓮花墓、長川2號墓、長川4號墓、長川1號墓、禹山3319號墓、五盔墳1號墓、五盔墳2號墓、五盔墳3號墓、五盔墳4號墓、五盔墳5號墓、四神墓、禹山2112號墓、四盔墳1號墓、四盔墳2號墓、四盔墳3號墓、四盔墳4號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龜甲墓。
『意義』
《資治通鑑》卷201中記載了唐高宗對高句麗的看法,他認為高句麗百姓也是他的百姓,這表明唐對高句麗所屬的態度:「戊寅,上幸九成宮。夏,四月,丙辰,彗星見於五車。上避正殿,減常膳,撤樂。許敬宗等奏請復常,曰:「彗見東北,高麗將滅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謫見於天,豈可歸咎小夷!且高麗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許。戊辰,彗星見。」
帶你走進非遺的世界
搜索「非遺美學」或長按上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新浪微博:鞠昊巖頻道
微信號:非遺美學/hyhy0630
投稿及工作郵箱:sdhaoyanhaoyu@163.com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