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裡,深圳在改革開放前是不是只是個偏遠的小漁村?
迎來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的深圳,常常就是這樣被人誤讀為缺少歷史。然而,且不說早在東晉時期,深圳的前身寶安縣就已建制,單單是城市東部大鵬半島上那座穿越600多年光陰的城池,就足以講述這片土地昔日的悲愴與榮光。
守一座城,等一個人。這座城就是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鵬城社區,始建於明洪武27年(1394年),為抗擊倭寇由廣州左衛千戶張斌開所築。當年大鵬所城佔地約10萬平方米,城牆高6米、長1200米,由山麻石、青石磚砌成。
它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有著數百年抵禦外侮的歷史,有「沿海所城,大鵬為最」之稱,湧現了賴恩爵、劉起龍等一批傑出的民族英雄。深圳之別稱「鵬城」即源於此,可以說,深圳的歷史盡在大鵬所城。可謂是,沒來過大鵬所城,就不算到過深圳。
所城砌建的東、西、南三座城門至今巍然屹立,雄偉壯觀。摸著已經被歲月侵蝕得斑駁的城牆,仿佛依稀可聽到幾百年前陣陣的吶喊聲、廝殺聲,那白色的城牆腳跟的牆磚是明朝的牆磚,青色的牆磚是清朝的牆磚。
雖然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但大鵬所城主要格局、街道及建築仍保存得相當完整。明清時期的民居和宅地一如往昔,狹窄蜿蜒的小巷以青石板鋪就,寧靜古樸;數座建築宏偉、獨具特色的清代「將軍第」有序分布。其中以抗英名將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最為壯觀,是廣東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建築。門首橫額據說是道光皇帝為嘉獎賴恩爵將軍在中英海戰中的戰功而御筆題寫。
振威將軍第以丈許高的厚牆圍著,大有「將門府第」的氣派。兩座宅院全為三座三進三間,正廳中座三廳二天井,各座之間長廊相通,地面鋪紅磚,牆石腳上青磚相砌。史料記載,賴家自清嘉慶年間以來,世代行武,三代曾出五位將軍,史稱「三代五將」。賴恩爵作為林則徐的副將,成功指揮了「九龍海戰」,該戰是中國近代抗英戰爭取得勝利的第一仗。
大鵬協副將署遺址,又稱大鵬協「協臺衙門」遺址,位於所城內。大鵬協副將又稱大鵬協協臺,清從二品武官司,是大鵬所城最高軍事指揮官,管轄大鵬所城對開海面至珠江口老萬山包括香港島、九龍、大嶼山在內的400裏海岸線海防安全,扼守珠江口左海路,是「省會門戶」。
大鵬天后宮位於大鵬所城西門內,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是祭祀海上保護神天后的廟宇。天后廟佔地200多平方米,共分三進,門兩側刻有一聯:萬國仰神靈波平粵海,千秋綿俎豆澤溯莆田。數百年來,天后宮香火鼎盛,相傳清代名將劉起龍和賴恩爵以及大鵬營的參將、守備、千總等軍官常到天后宮拜祭。
鄭氏司馬第位於大鵬所城西門正街,建於清末,有精緻而堅硬的簷木雕,後殿供有神牌,小院保存良好。大門額上掛有「司馬第」的木匾。 屋主鄭才利,在同知署任職,官至同知,雅稱「司馬」。同知府邸亦稱「司馬第」。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建築特徵為條石基、青磚牆、堆瓦頂。
大鵬糧倉始建於康熙年間,續建於雍正年間,是古代軍隊的糧倉,現在內部常設有大鵬古城博物館展覽——《古代兵器展》《建築藝術展》《大鵬民俗婚嫁展》等。
幾百年的時光給所城留下的,不僅是被歲月足跡磨踏得發亮的青石路和經沐風雨而益顯勁聳的磚瓦,更有世世代代紮根於所城中的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創造的悠遠的文化傳統。
現在所城內臨街的一些店鋪有賣冷飲的,有賣旅遊紀念品的,也有打出「將軍宴」旗號經營餐廳的。不過,最值得流連的是散落在幽靜小巷深處的那些店面,除了有清幽的特色咖啡店、民宿,更有經營傳統手工食物的特色小店,提供歷經數百年傳承的大鵬瀨粉、米餅等。
南國的十月,天高雲淡,清風拂面,趕緊來大鵬所城追思懷古,探尋深圳的源頭吧!
另外,你們對於深圳過去只是個小漁村的說法有著怎樣的看法呢?快來一起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