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勒爾·茲威克
來源=《千年文明史》
譯者=黎陽
騎士這一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大概再沒有比這更能代表歐洲中世紀時期的了。騎士們威風地騎在戰馬上,身披鎖甲戰衣,頭戴面甲頭盔,手持利劍長矛。騎士是歐洲中世紀專屬的文化形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騎士階層來源於騎兵,即騎著戰馬戰鬥的士兵,也因此得名。然而事實上騎士並非只是全副盔甲、受人敬仰的戎馬士兵。
隨著時間的推移,騎士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擁有某種生活方式的貴族人士。在不需要上戰場的時候,騎士一族便穿著袖口肥碩寬大、翩翩及踝的長袍。在12世紀,這樣的新式裝束備受詬病,並被指責為不男不女。
這樣陰柔嫵媚的長袍怎麼適合騎士作戰呢?騎士階層代表具有多樣性的生活方式。其中一些剛形成於中世紀,一些至今仍影響著我們。在基督教思想中,騎士象徵著完美的戰士,例如他們像耶穌一樣保護窮人及弱者,以及那些沒有自衛能力的人,尤其是婦女。若是面對貴族婦人,騎士則應紳士地對待她們甚至展開熱烈追求。單膝跪在心愛的女子面前,吟誦美妙的詩句,向她們求愛,這是騎士精神的體現。
在此氛圍下,抒情詩,也就是宮廷愛情詩歌,就再適合不過了。在基督教倫理中,騎士之愛應該是「純潔的」,也就是說不應摻雜肉慾。這正是教會所宣揚的,同時也符合騎士精神。然而一些宮廷抒情詩人還是用密語隱晦地表達了情愛的欲望。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瓦爾特·馮·福格威德的一首《菩提樹下》。詩歌中吟唱道:
在郊野裡的
菩提樹下,
那是我們倆人的臥床,
你還可以看到,
我們採折了
許多花草鋪在那處地方。
在森林邊的山谷裡,
湯達拉達伊!
夜鶯的歌聲多麼甜蜜。
這裡的「採折花草」就委婉地表達了戀人結合在一起。這種宮廷抒情詩裡特殊的暗示手法是中世紀一個重要的文學創作,甚至影響了現在的流行樂。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騎士卻並非如此浪漫。首先許多騎士並不具備真正的騎士精神。在戰爭中,他們造成了血流成河的殘酷場面。抒情吟唱絲毫不妨礙他們在現實中對女性的殘酷壓迫。別的不說,許多騎士本身的日常生活是粗俗不堪的。他們主要居住在城堡裡,四周高牆潮溼。飄窗的縫隙被當作廁所,汙穢物沿著牆流下。雖然城堡裡的房間比農民的小屋寬敞一些,卻也沒有良好的供暖設施,往往只有少數房間安裝了壁爐,其他人就只能用火爐來取暖。更糟糕的是,用牛羊油脂製成的蠟燭燃燒時會散發出一股難聞的腐敗油脂的味道。
與貧苦農家孩子相似,騎士的孩子也生活得不那麼輕鬆。即使他們不必在田間勞作,教育環境卻依舊艱苦。7歲時便與父母分開,背井離鄉,作為侍童去其他城堡裡接受騎士教育。到了14歲侍童升級為侍從,當騎士與人競技或出徵時,侍從必須為他提著盾牌,同時還要為騎士保養及保管武器。刀劍事關生死,而且價值千金,照料好武器是一項重大的任務。另外,侍從還應為騎士穿戴重甲,護其安穩上馬。由於鎧甲笨重不堪,行動不便,騎士有時甚至要藉助一個小型的吊車才能騎上馬背。
侍從的生活是異常艱苦的,且偶爾會遭遇危險。總體來講,騎士的後代和農民的後代一樣必須儘快成長自立。男孩早早便投入了危險的戰爭中。女孩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一些女孩在年僅12歲時就被迫嫁給從未謀面的年長男人。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騎士制度在許多方面顯得荒誕,並且自相矛盾。但不可否認的是,騎士制度是歐洲中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一些方面更是突破時代。騎士精神早已深入歐洲的生活和文化,深刻影響著此後歐洲的發展。騎士應當擁有文明教養,那麼比如吃飯時用手擤鼻涕、朝地上吐痰這些長久以來人們習以為常的陋習就顯得越來越不得體。
時常會有這樣的說法,中世紀的人們粗魯、迷信且缺乏教養。他們生活在極端惡劣的衛生條件下,這就是中世紀常常被稱為「黑暗時代」的原因。然而這只是中世紀的一個方面。在前文講述伊斯蘭教的章節中,我們也能看到中世紀科學的繁榮發展。
除了騎士制度和受其影響的生活方式,中世紀的歐洲還有一些其他的發明創造。其中包括前文我們已經有所了解的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修道制度。此外還有鐘錶等機械製品,準確來講應稱之為機械錶,它明顯區別於古老的太陽和沙漏計時。大約1450年,約翰內斯·谷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這表示,人們再也不用製作整版的印刷底板,而是只需組合金屬字母,然後將它們排列成需要印刷的文字。新奇的地方在於,這些字母可以重新組合再使用。同樣在中世紀時期,人們還建立了許多重要的公共機構,例如大學和銀行。這裡我並不能一一詳述中世紀的所有發明創造,但是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會選取其中對於我個人充滿吸引力和對後世影響深刻的一些發明,做進一步介紹。
天堂般的空間、信貸交易和城市自由
如果我們漫步中世紀的所有歐洲城市中心,一定會發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哥德式風格建造的大小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有科隆大教堂和巴黎聖母院。
12世紀,一批充滿智慧且膽大的建築師首先設計出哥德式大教堂。哥德式教堂尖塔高聳且體型龐大,內部有修長的束柱,外部則密布著飛扶壁,即無數的支柱和拱券,其造型因此不同於磚牆式的古羅馬建築給人的厚重感。為了防禦異教徒,古羅馬建築甚至有時會在外圍設計中加入防守堡壘。哥德式建築則與之相反,華麗精緻,輕盈優雅。同時,哥德式建築門窗的設計,最為引人注目,它們不是圓潤的,而是有一個尖頂。
同樣獨一無二的還有哥德式教堂中的光線。牆上開有大窗戶,窗玻璃則由不同顏色的小塊玻璃鑲嵌製成。陽光照進彩色玻璃窗,放射出多彩的光芒,這樣的光影魅力讓人至今仍然流連忘返。當時歐洲中世紀的人們,大多生活在陰暗狹窄的空間裡。房間窗戶又少又小,並且大多沒有安裝玻璃。天冷時,人們必須用稻草堵住窗戶。蠟燭當時非常昂貴,人們只能整日在昏暗中度過。這就與教堂形成了鮮明對比,教堂仿佛是《聖經》中描述的伊甸園。整個教堂如同從天而降,發出五彩玻璃光芒,接納正直的基督徒。
然而在12世紀,近視的人大概無法看清哥德式教堂中的彩繪玻璃窗和繁複精緻的飛扶壁,因為當時眼鏡還沒有被發明。13世紀,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研究人員才共同發明出眼鏡。眼鏡的前身是所謂的「閱讀石」,就是打磨過的水晶。眼鏡被直接放在羊皮紙文稿上,幫助放大文字。隨後帶有鏡架的眼鏡便產生了。但是離眼鏡真正打磨和固定完畢,近視的人能戴著它隨意走動,還是需要很長時間,更不用說戴著眼鏡上戰場,所以近視的騎士也沒有眼鏡可戴。當敵人的長矛刺向自己時,他們也只能模糊地分辨狀況。
很長時間,眼鏡實際上只對少數人有用,例如那些能長時間在家閱讀經文、書或者合同的人,這些人是學者或商人、商販。商業貿易在中世紀得到極大的發展。首先是貨幣和借貸經濟繁榮興盛,銀行體系也隨之建立。雖然硬幣自古羅馬時期就開始流通,但此外其他的物品也可作為貨幣,例如糧食、動物的毛皮、鯨或海豚的牙齒、貝殼、大象尾巴上的毛做成的毛刷、可可豆、壓制後的茶葉或魚乾。農民不會用錢幣向封建領主繳納什一稅,而是用穀物、雞蛋之類的食物來代替。
《千年文明史》
(德)勒爾·茲威克/著
黎陽/譯
中信出版社
2019年9月
然而在中世紀,硬幣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因為它比實物更方便、更易保管。不久,一種更加便利的支付方式流行開來,即所謂的匯票,它是一種支票形式。商人在一張羊皮紙上記錄下欠別人的款項,憑著這封手寫信件,對方便可到商人提供的另一個城市的代表處,或者是一個信賴這個商人的人那裡換取錢幣。匯票在古羅馬時期就有了,但是這一支付形式在中世紀得以蓬勃發展,同時它和如今十分重要的信貸交易有著緊密聯繫。
英語中的「信貸」一詞源於義大利語中的「credere」,意為「相信」「信賴」。放款人貸款給某人,是出於對他的信賴,並且相信他能還款。即使如此,也依然存在風險,再加上這段時間裡錢不在放款人手裡,因此貸款人必須支付相應的利息。13世紀,以信貸業務和匯票系統為基礎,銀行應運而生。銀行業者經營匯票、管理帳戶收支、發放貸款,並從中獲取利息及管理費用。英語中的「銀行」一詞來源於義大利語中的「banco」,起初它指的是兌換錢幣的人辦理業務時所使用的桌子或者攤位。
當時歐洲的銀行業是由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和奧格斯堡的福格爾家族壟斷經營。這兩大名門望族通過經商,如紡織品貿易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們一度擁有私人礦山,再用開採的貴金屬鑄造錢幣。反正他們坐擁金山銀山,於是便在信貸行業投入大量資金,借款對象包括各國籌措軍餉的君主和諸侯。
信貸業務的高利潤讓人們萌發一個念頭——將銀行建立為獨立行業,以此達到用錢生錢的目的。如今我們認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銀行和金融行業以放貸贏利。我們已非常熟悉,以錢生錢的金融行業遠比所謂的實業更能掙錢,例如製造業、商品貿易,或是理髮、醫療這樣的服務業。但對中世紀來說,金融業還是一個嶄新且充滿未知的領域。
隨著信貸業務和商品貿易不斷發展,與傳統經營農業的貴族騎士和封建領主相比,中世紀商人和銀行家的勢力與日俱增。他們大多住在大城市裡,因為這裡開設了各類商品市場,並且擁有有利於商品貿易的交通網。封建制度和農奴制度在這裡不再重要。許多人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搬到城市。「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個古老的西方中世紀諺語開始流傳開來。
但是這離封建制度的沒落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還有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即便如此,在與貴族和主教的勢力對比中,商人、銀行家和富有的手工業者已經顯現出優勢。至少在歐洲佛羅倫斯、熱那亞、呂貝克、布魯日和倫敦等貿易城市的議會裡,非貴族階層的話語權與日俱增。
擁有時尚感的商人
日益強大的商人促使中世紀另一個發明誕生:時尚。時尚?不是早在中世紀之前就存在了嗎?是的,東羅馬帝國的狄奧多拉皇后就曾說過:「絕不能沒有紫袍加身。」華麗的服飾對她非常重要,因為這能彰顯她尊貴的皇室身份。另外,在這章開篇介紹12世紀騎士時,我們也了解到騎士所穿的新式長袖長袍。他們也以此強調自己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碰巧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位行為舉止不合禮節的王后:阿基坦的埃莉諾。她是歐洲中世紀時期最著名的女人之一。在她先後兩次婚姻中,她分別成為法國和英國的王后。她總是濃妝豔抹,穿著奢華美麗的長裙。擁有廣泛影響力的修道院院長聖伯爾納鐸對此十分反感。他指責阿基坦的埃莉諾和其他宮廷貴婦繁複的裝扮,比如過多使用皮毛和手鐲、手環。他還譏諷道:「她的及地長裙搞得塵土飛揚」,「金銀寶石在她眼裡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用來堆砌的」!
但是聖伯爾納鐸的批判只是針對奢華的生活,他所希望的是更嚴謹的生活作風和一種基督教教義下樸素苦行的生活方式。拋開宗教訴求來講,阿基坦的埃莉諾的裝扮完全沒有超出一位王后該有的尊榮。直到中世紀後期,時尚一詞才衍生出更多的含義,也才更貼近我們現在對它的定義:時尚讓所有人都能將自身獨特的品位、風格和生活志向以令人驚詫的方式表達出來。為什麼恰好是在中世紀後期呢?
這是源於出身市民階級的商人和銀行家內心深處的訴求,他們希望成為特別的尊貴的人。正因為他們生來不是貴族,也因此沒有很多權利,他們就更渴望展示內心。他們渴望展示,自己能夠通過自身實力,以自己的方式幹出一番成就,並在財富上超越騎士階層。時尚便是他們的武器,具體來講,尤其是華麗獨特的服裝。為了證明他們獨具個性、敢於創新,他們輪番更換時尚定義,展示不同風格。
然而這樣的時尚表達是有風險的,因為對於哪些服裝能穿,哪些不能有著嚴格的規定。有一個不會錯的法則:社會等級和聲望越高,服飾越多彩。一方面,五彩的長袍並不是農民能負擔得起的;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被允許穿彩色衣服。各個社會階層的服裝是有嚴格規定的——哪些顏色、什麼樣的材質和剪裁是哪個階層能穿的。在1337年英國關於服裝的一項規定裡,甚至有這樣的要求:絲綢材質的長袍,也就是上等材質的衣物,是皇家成員專屬。一些特定的材料和款式也僅限貴族使用。有時細緻到長裙的裙長:對於貴族女性而言,裙長能比從事商業和手工業的女性長几釐米。
然而許多剛剛發跡的商人和手工業階層常常對這樣的繁文縟節視而不見,置若罔聞。女人會穿著過長的裙子,招搖過市。男人們專門定製花哨的外衣,再縫製大量紐扣和皮毛領口。另外也用僅供諸侯使用的材料,他們往往會自行封爵。
這導致一些人惶恐不安,他們認為,要是人們違反服裝規定,整個國家不久就會陷入混亂。我們今天對此無法想像,但在中世紀後期,這個現象卻被當時的作家塞巴斯蒂安·布蘭特寫入其著作《愚人船》中。在有關新興時尚的章節裡,他批判時尚流行如走馬觀燈,以及時髦一族對傳統服飾的規定熟視無睹。布蘭特寫道,這時連農民階層也作風狂妄:「整日在家妄想新的時尚,整個社會的謙遜本質消失殆盡,農民私藏大量金子。」布蘭特的炮火也對準其他階層:「就連市民和商人啊,也一心想成為貴族騎士。」
隨便一提,布蘭特描寫的這類人中正好就有中世紀最受愛戴的綠林英雄羅賓漢。對於這位傳奇英雄來說,流行時尚不可或缺。在有關羅賓漢的眾多故事中,《羅賓漢的故事集》最著名且篇幅最長,他在書中並不僅是我們熟知的劫富濟貧的綠林俠盜,也是英國最富有的貿易商人。他其實是一位期望躋身貴族,提高社會地位的布匹商人。他甚至曾向英國國王提供過上等的綠色特製布匹。總之從歷史角度看來,羅賓漢絕對屬於歷史上第一批英雄。一頂尖帽、一襲緊身綠衣,成為他的經典裝扮。
經濟觀察報書評
eeobook
閱讀有難度的文章,每天成長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