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沒有完成的任務,我來完成!」
——記天灣村「好兒媳」李桂英
李桂英為婆婆洗腳
李桂英在繡十字繡
一張陳舊的八仙桌靠牆放置,正對著堂屋門口,李桂英和公公婆婆三人圍坐一起吃午飯。李桂英一邊和兩位老人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著家常話,一邊不時地往他們碗裡夾肉夾菜。雖然屋內光線稍顯暗淡,卻並不影響整個畫面的平靜和美好。
丈夫已去世三年多,作為結髮妻子,李桂英義不容辭接過丈夫的擔子,把心底的懷念化為對兩位老人以及家庭的悉心照料。她照顧老人體貼入微,用孝老愛親的行動對兒孫言傳身教;她不辭辛勞忙裡忙外,用勤勞和堅韌支撐著這個家,只為了讓家人過得更好——
堅韌——
丈夫患病,她耐心鼓勵並為其圓夢
在隆昌市雙鳳鎮天灣村4組,李桂英不僅是賢惠孝順的兒媳婦,也是為人和善的茶館老闆娘,更是勤勞善良、堅強獨立的典範。
穿著一件格紋外套,披著齊肩短髮,臉上總是帶著笑容——今年51歲的李桂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一些,不知情的人根本想不到,從丈夫查出患病到去世的這幾年,她的精神和身體經歷了怎樣的煎熬。
為維持生計,李桂英夫妻倆在廣東打工多年。2013年丈夫範賢亮的一場「感冒」,成了家庭巨變的開端。
2013年2月,範賢亮患了感冒,一直咳嗽,吃了很多藥也遲遲不見好轉。正月十六那天,夫妻倆到廣州一家醫院做檢查,結果令李桂英大吃一驚——丈夫被查出小細胞肺癌晚期。
李桂英不信,帶著丈夫到了成都華西醫院,但檢查結果並無變化。「檢查出來說是晚期,醫生都喊我放棄了。當時我就暈倒了,我一直懷疑是不是名字搞錯了。」李桂英就是不願意相信,一向身體很好的丈夫竟然會一下子得上這麼嚇人的病。
丈夫是家裡的頂梁柱,不能倒下,一定要給他足夠的鼓勵和支撐!為了減輕丈夫的心理負擔,增加他戰勝病魔的勇氣,李桂英和家人用善意的謊言安慰丈夫,她甚至請求醫生開具診斷結果為「早期」的診斷書,然後不斷鼓勵丈夫要勇敢地和病魔作鬥爭。
「他自己也說,想看到兒子談戀愛、結婚,想抱孫子……」說起丈夫,李桂英有些激動,淚水充盈著眼眶。
那段日子,李桂英四處打聽,為丈夫尋找醫院和大夫,放療化療也一直沒斷過。為了讓丈夫心情愉悅,她還帶著他到周邊城市旅遊。在李桂英的陪伴和鼓勵下,範賢亮的精神狀態一直不錯。
「醫生說他最多不超過半年,他活了3年多,實現了好幾個願望。」李桂英告訴記者,丈夫去世之前,大兒子結了婚、生了小孩。兒媳婦生小孩的那段時間,李桂英忙得幾頭跑,既要到婦產科醫院照顧兒媳,又要到市第二人民醫院照看住院的丈夫,而家裡的兩位老人也是她的牽掛。
2016年4月,範賢亮去世了,李桂英低迷了很長一段時間,整日以淚洗面。後來,她意識到,丈夫走了,自己應該接過擔子撐起這個家。
孝順——
接過「擔子」,她無微不至照顧老人
「丈夫沒有完成的任務,我來完成!」這是李桂英對自己、對家庭的承諾。
李桂英說,她和丈夫是小學同學,算是青梅竹馬。但那時候儘管李桂英一再向父母推薦、誇讚丈夫,家裡人卻始終不願意接受這門親事,擔心家境貧寒的範賢亮不能讓女兒幸福。李桂英認定了範賢亮,她不顧父母的反對,嫁到了範家。
結婚後,丈夫對她十分溫柔體貼,公公婆婆也當她親生女兒一般,一家人過得很和睦,困擾很多家庭的「婆媳問題」,在這個家裡並不存在。「我覺得有緣分才能走到一起成為一家人,我在這個家已經生活了30年,比我在自己家生活的時間還要長。」李桂英說,不論跟誰相處,「互相理解」都是第一位的,跟老人、跟丈夫的兄弟姐妹,都一樣,「剛嫁過來的時候我就給兩個老人說,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直接告訴我就是了。」
婆婆蘭順容今年78歲,耳朵有點背。記者問她對兒媳婦的評價,她轉過頭來說:「好,對我們兩個老的都很好,怕我上山割草摔倒,借錢都安裝了天然氣。」
原來,因給範賢亮治病,家裡欠下了不少外債,所以全家人都省吃儉用,希望早點把債還清。蘭順容在上山砍柴割草時,不慎摔傷致肋骨斷裂。不願意婆婆再為此勞累、受傷,2016年8月,李桂英一咬牙又借了一萬多元,給家裡安上了天然氣。
此外,80歲的公公身體也不樂觀。今年2月的一天凌晨4點,公公突發腦梗塞,李桂英趕忙起來找人,把公公送到了椑木鎮的衛生院治療。後來,公公落下後遺症,常常需要輸液。每次李桂英都騎著電瓶車把老人送到鎮上的醫院,然後回來照顧茶館,估摸著輸液時間差不多了,再去把公公接回來。李桂英還給公公買300多元一瓶的蛋白粉補充營養。她的觀點是:吃補品總比吃藥強。
李桂英有一個樸實的願望: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了,老百姓的生活變化很大,希望兩位老人能多活幾年,多享受幾年好政策。
實際上,李桂英對親生父母感到愧疚。她的父母都已經年過七旬,和李桂英的弟弟生活在一起,家裡人都知道她處境艱難,從不讓她多操心。「我們理解你,不用擔心我們,把兩個老人照顧好就可以了。」母親的理解和寬慰,讓李桂英倍感溫暖。
天灣村黨支部書記範賢華說,李桂英把公婆當親生父母一樣孝順,對村裡所有的老人也都很和善,村裡人對她的評價很高,她是孝老愛親的典範,值得大家學習。
勤勞——
不等不靠,她獲得幹部群眾點讚
12月12日,午飯過後,李桂英放下碗筷便出了門,她匆匆趕往離家幾百米外的小店。小店是以前和丈夫一起掙錢修建的,村民們來這裡喝茶、打牌,也可以買些副食品。
開門、燒水、搬移桌凳,一到店,李桂英就是一陣忙碌。水剛燒上,幾名村民就陸續到來,大家坐在屋簷下的一張桌子旁邊,一邊看李桂英忙裡忙外,一邊與她拉著家常。
這家店,是李桂英和丈夫的心血,是家裡的收入來源之一。而忙碌,不僅是為了掙錢還債,也為了排解思念。安頓好客人,稍微有點空閒時,李桂英在一張空桌上坐下,繡起了十字繡,這是她增加收入的手段之一。今年村裡大力發展枳殼產業,李桂英也積極參與,她買了100棵枳殼種苗,希望通過種植枳殼增加收入。
如今,忙碌成了李桂英生活的常態——照顧老人,接送孫子上學放學,經營小店。在忙碌中,李桂英也感受到了幸福——兩個兒子都繼承了她的孝順,對她和爺爺奶奶非常好。李桂英告訴記者,小兒子每次回到家,都會一把抱住她,在她耳邊說一句:「媽媽,你辛苦了。」每次回想起這個場景,李桂英就感到無比幸福和滿足。
「李桂英用心呵護家庭,對公公婆婆無微不至,將兩個兒子撫養成才,替丈夫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天灣村駐村工作隊員陳雲東說,「扶貧先扶智和志,搞脫貧攻堅,要大力開展精神扶貧活動,通過挖掘、培育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來引領和培育文明鄉風,提振群眾精氣神,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鼓勵老百姓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
事實上,丈夫走了之後,有不少人上門給李桂英說媒,但都被她拒絕了。「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沒有想過離開這個家。」
採訪結束,記者提出給李桂英和老人拍張合影,李桂英拉著兩位老人站到屋門口,他們對著鏡頭笑了。(姜曉鳳 文/圖)
■記者手記:
百善孝為先。
丈夫走後,李桂英沒有離開這個家,而是選擇繼續完成丈夫沒有完成的「任務」——照顧好兩位年邁的老人。她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她的堅韌、勤勞、孝順卻被當地幹部群眾稱道。
當前,全市正大力開展「踐行十愛·德耀甜城」主題活動,李桂英無疑是愛家庭的典型代表,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之中,為了讓家人過得更好而努力著。
精神上的脫貧比物質上的脫貧更加重要。在廣大農村,需要尋找更多的像李桂英一樣的身邊典型,引領文明鄉風,引導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主動謀劃脫貧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