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海邊有個月亮島:將建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不久的將來,全球進口的優質動物、植物種質資源將匯聚到海南三亞崖州灣近海的一座形如彎月的小島上。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了解到,作為海南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起步區,這座陸域面積631畝的月亮島上將建設隔離檢疫區等項目。

月亮島海關隔離檢驗檢疫中心(一期)概念圖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是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的重點項目之一。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方案提出,海南要發揮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此前,《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海南要在三亞選址增設海關監管隔離區域,開展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和中轉等業務。通過指定口岸管轄和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探索建立中轉隔離基地(保護區)、檢疫中心、種質保存中心、種源交易中心。

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承擔了多個海南自貿港重點項目,如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科教城南山港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其中,南繁科技城規劃面積約4.02平方公裡,是以南繁科技產業為核心,圍繞動植物育種科技、國際種業交易、種質資源產權交易、種業智慧財產權交易、熱帶特色農科等方面,打造產業化、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的國家南繁科研基地與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

據了解,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規劃面積約0.5平方公裡。該基地將引入全球動物、植物、微生物種質資源,具備檢驗隔離、戰略儲備、產業應用、國際貿易交易等功能。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崖州灣科技城現場了解到,目前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產業規劃初稿已經編制完成,正在多方徵求意見中。

未來,中轉基地將打通引種通道,建立海南自貿港下更加開放的對外引種機制,探索建立種質資源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建設全球設備最領先、機制最靈活、技術最先進、管理最規範的檢驗檢疫和隔離中心。

目前,三亞已完成中轉基地隔離檢疫區選址論證,生物安全體系規劃和月亮島國家(三亞)隔檢中心、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中心等重大項目正穩步推進。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長李健對記者表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中國應對國際國內各類風險挑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前提。而動植物種質資源作為支撐生物科學研究、南繁科技創新、特色產業培育等領域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與深遠意義。

李健表示,在海南建設中轉基地,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補齊設施短板為前提,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暢通種質資源引進中轉通道,有效補充和豐富中國生物遺傳性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從源頭上助推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與戰略協同,意義十分重大。

部委層面,向後出臺多項政策支持海南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2018 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實施方案》,推動實行種業對外開放措施,賦予海南省更大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進口審批權。

海關總署於去年12月印發了《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海關監管方案(試行)》,對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的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管各環節創新監管制度和模式,對風險防控保障體系建設指出具體的要求和措施。

今年4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相關決定草案,擬授權國務院在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實施土地管理法、種子法、海商法的有關規定。

其中,暫時調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的有關規定,在海南自貿試驗區從事種子進出口業務的,其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核發權限由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下放至海南省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

完成隔離檢疫區選址及安全性論證工作,崖州灣月亮島起步區已啟動建設;隔離檢疫中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三亞生物安全中心、三亞熱帶生物安全研究中心、豬種質資源創新研究院等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已啟動……當前,三亞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李健認為,在實踐中,海南建設中轉基地需要處理好好科學性、安全性和產業化的關係。要科學評估動植物隔離檢疫中心建設與特種種質資源引進可能帶來的生物安全、產業衝擊、核心技術流失等各類風險。合理布局相關聯產業與業態發展,避免出現產業發展「一哄而上」與業態選擇「錯位」現象。

今年5月17日,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成功引進230千克巴西玉米種子,該批玉米種子主要用於科學研究,豐富育種材料,助推新品種選育。該單業務是海南省重點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項目的首單科研用作物種子進境業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建設有序推進
    位於海南三亞的崖州灣科技城,是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主要由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大學城、南山港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五部分構成。園區2020年計劃建設項目116個,其中在建項目97個,完工項目19個。    記者:楊冠宇 周佳誼 海南新聞
  • 海南啟動12個先導性項目,引進HelloKitty遊樂園
    三是深化空域精細化管理改革,民航海南空管分局三亞區域管制中心於11月15日正式接管湛江高空空域的交通管制。四是引進Hello Kitty等多個世界著名品牌遊樂園項目。五是謀劃舉辦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首屆電影節於12月9日至16日正在三亞舉辦。六是推進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
  • 海南收集保存熱帶作物種質資源4.7萬份 保存量處世界領先水平
    截至目前,我省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1099份,鑑定503份;共收集保存熱帶作物種質資源4.7萬份,保存量處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檳榔、荔枝、龍眼和香辛飲料保存量居世界第一位。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方面,海南省農業科學院收集的特色種質資源海南毛桃,被列為全國普查十大重要成果之一,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初步形成。品種選育及示範推廣方面,2018年至2020年,海南省審定水稻新品種79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引種備案86個,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登記88個。
  • 我國建成首個以耐鹽植物為主的種質資源庫
    近日,我國第一個以耐鹽植物為主的種質資源資料庫在山東省科學院生物所建成。該資料庫涵蓋了自1953年以來世界上各相關研究單位公開發表的耐鹽植物信息,涉及99638個分類種。同時,與資料庫相對應的,耐鹽植物種質資源實體庫正在建設中。 耐鹽鹼性極強的小灌木——白刺,常常匍匐於地面生長,它的株高30—60釐米。作為荒漠、半荒漠地區的重要植被之一,白刺的耐鹽鹼度可以達到30%。
  • 三組數據背後...關注每周三亞
    三亞發布每周一期的「資訊套餐」來了!回顧這一周,三亞都發生了哪些大事要事?又有哪些提醒是你需要知道的?小芒都整理好了!一起來看看吧~1「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 南繁基地:首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新模式
    南繁基地:首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新模式南繁基地是我國最大的農業科技試驗平臺,全國70%以上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南繁獲得,每年有來自29個省(區、市)的700多家單位和企業7000多名科研人員在海南從事南繁工作
  •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築巢引鳳納人才 "城小二"為企業高效服務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中指出,依託三亞深海科技城,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臺,培育深海深空產業;發揮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按照此要求,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在深海科技城、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重點打造「一港三城一基地」,即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科教城、南山港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 海南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建設三亞國際種業貿易中心
    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以三亞特定區域為基本載體,以建設三亞國際種業貿易中心為戰略目標,以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儲備、研發繁育、中轉貿易為主要任務,服務全國的國際種業中心。三亞種業區建設動物隔離檢疫場、動物繁育中心、動物研究機構、動旅融合綜合體,建成陸生野生動物、畜禽種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植物隔離檢疫保護區、植物良種繁育基地、植物種源研發中心、植旅融合綜合體,建成農作物和熱帶經作、花卉苗木、果樹種源引進中轉基地。
  • 中國科研院所領導者跨界創新論壇在三亞舉行
    12月5日至6日,中國科研院所領導者跨界創新論壇在三亞舉辦。5日,與會嘉賓深入三亞考察調研,並開展主題演講和高峰對話。當天上午,與會嘉賓分為兩組,分別前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南山港、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三亞中央商務區、吉陽區博後村考察調研。
  • 2020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業博覽會將於12月18-20日舉辦
    13」重要講話、中央12號文件、海南自貿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海南將大力推進「一中心兩區三基地」建設(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瓊海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以及「五基地一區」建設(國家冬季瓜菜生產基地、天然橡膠基地、南繁育制種基地、熱帶水果和花卉基地、水產養殖與海洋捕撈基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
  • 華坪種質資源圃收錄307個芒果品種
    原標題:助力一縣一業發展華坪種質資源圃收錄307個芒果品種為提高華坪芒果品質,篩選出適合生長的優質芒果品種,華坪縣政府與熱科院南亞熱作所、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作物經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華坪芒果種質資源圃,目前,苗圃已收錄307個芒果品種進行試種,為華坪縣「一縣一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海南自由貿易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條例》發布明年1月1日起施行
    12月2日,《海南自由貿易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定,三亞市崖州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負責行使科技城的社會管理職能。
  • 《海南自由貿易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條例》公布!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 科技城包括《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確定的南山港、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科教城、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等區域以及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區域。 第三條 科技城應當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有關要求,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創新體制機制,在科技城開放合作、開發建設、產業發展、投資促進、科技創新、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等方面先行先試,高水平推進深海科技、南繁科技、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研發、科教研發、遙感等產業發展。
  • 發現珍稀資源 傳承優良種質
    幾個月的普查,初步摸清了我省小麥、玉米、薯類、豆類、油料、蔬菜、果樹等地方老品種及引進栽培種的種質狀況、品名、主要特性及演變情況。同時,收集到一大批塵封已久的有關當地種質資源的珍貴資料和歷史數據。其中,有100年種植歷史的老白芝麻、200年樹齡的公母軟棗樹、300年樹齡的流蘇茶樹、500年歷史的早熟官灘棗樹以及1000年樹齡的酸棗樹、銀杏樹、翅果油樹…… 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種質資源 在這次普查行動中,我省收集獲得了一大批優異的種質資源。
  • 海口、三亞、儋州等地面向全球發出人才「邀請函」
    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外國人才服務管理制度,在高新區創建創業孵化中心、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南非創新合作中心,吸納海外歸國人員61人;在復興城打造國際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引進包括以色列、新加坡等國的15個團隊、39家外資企業入駐基地。下一步,海口將聚焦自貿港建設,以推進人才高度自由流動這個目標,進一步加速國際優秀人才集聚,構建更加開放的引才引智機制。
  • 我是三亞崖州,這是我的2020年最新簡歷!
    中文名:崖州區外文名:YaZhou District別 名:崖城父母:中國·三亞兄弟:吉陽區、天涯區、海棠區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重點打造「一港、三城、一基地」(南山港、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科教城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三亞特色、高點定位」為構架,致力於建設成為陸海統籌、開放創新
  • 我國首個熱帶亞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庫在廣州建成
    新華社廣州6月29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由該園承擔的「廣東省熱帶亞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庫」日前在廣州通過了專家組驗收,這標誌著我國首個熱帶亞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庫已正式建成。    據介紹,該熱帶亞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項目是在廣東省科技廳和廣州市科技局的聯合資助下於2005年初立項的。
  • 2019首屆三亞國際花卉旅遊節盛大開幕
    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被譽為「瓊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勝」,臨近時令冬至,這裡百花齊放,奼紫嫣紅,爭奇鬥豔,海與花交融,花與人互映,首屆三亞國際花卉旅遊節就此拉開序幕。據悉「花香中國夢·綻放新時代」系列主題活動將一直持續至2020年2月29日。
  •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為植物建造「諾亞方舟」
    種子萌發管理員楊娟告訴記者,為了確保種子有活力,每隔5年或10年,會進行一次種子萌發實驗。辛苦採集的種子萌發成的小苗並不會被浪費,「我們會將萌發的小苗發到研究所的網站上,植物園和研究組都可以申請使用,昆明植物園中的不少植物就是來自種子庫。」楊娟說。 種子庫容量有限,有著較高的進入「門檻」。
  • 廈門花企建成國家林業和草原種質資源庫首個三角梅基地
    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 廈門千日紅園藝有限公司自2018年以來,投資上千萬元在廈門同安古坑建設的三角梅種質資源庫,目前已收集國內外三角梅品200多種,成為國家林業和草原種質資源庫掛牌的首個三角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