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將來,全球進口的優質動物、植物種質資源將匯聚到海南三亞崖州灣近海的一座形如彎月的小島上。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了解到,作為海南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起步區,這座陸域面積631畝的月亮島上將建設隔離檢疫區等項目。
月亮島海關隔離檢驗檢疫中心(一期)概念圖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是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的重點項目之一。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方案提出,海南要發揮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此前,《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海南要在三亞選址增設海關監管隔離區域,開展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和中轉等業務。通過指定口岸管轄和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探索建立中轉隔離基地(保護區)、檢疫中心、種質保存中心、種源交易中心。
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承擔了多個海南自貿港重點項目,如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科教城南山港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其中,南繁科技城規劃面積約4.02平方公裡,是以南繁科技產業為核心,圍繞動植物育種科技、國際種業交易、種質資源產權交易、種業智慧財產權交易、熱帶特色農科等方面,打造產業化、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的國家南繁科研基地與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
據了解,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規劃面積約0.5平方公裡。該基地將引入全球動物、植物、微生物種質資源,具備檢驗隔離、戰略儲備、產業應用、國際貿易交易等功能。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崖州灣科技城現場了解到,目前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產業規劃初稿已經編制完成,正在多方徵求意見中。
未來,中轉基地將打通引種通道,建立海南自貿港下更加開放的對外引種機制,探索建立種質資源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建設全球設備最領先、機制最靈活、技術最先進、管理最規範的檢驗檢疫和隔離中心。
目前,三亞已完成中轉基地隔離檢疫區選址論證,生物安全體系規劃和月亮島國家(三亞)隔檢中心、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中心等重大項目正穩步推進。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長李健對記者表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中國應對國際國內各類風險挑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前提。而動植物種質資源作為支撐生物科學研究、南繁科技創新、特色產業培育等領域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與深遠意義。
李健表示,在海南建設中轉基地,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補齊設施短板為前提,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暢通種質資源引進中轉通道,有效補充和豐富中國生物遺傳性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從源頭上助推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與戰略協同,意義十分重大。
部委層面,向後出臺多項政策支持海南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2018 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實施方案》,推動實行種業對外開放措施,賦予海南省更大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進口審批權。
海關總署於去年12月印發了《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海關監管方案(試行)》,對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的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管各環節創新監管制度和模式,對風險防控保障體系建設指出具體的要求和措施。
今年4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相關決定草案,擬授權國務院在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實施土地管理法、種子法、海商法的有關規定。
其中,暫時調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的有關規定,在海南自貿試驗區從事種子進出口業務的,其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核發權限由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下放至海南省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
完成隔離檢疫區選址及安全性論證工作,崖州灣月亮島起步區已啟動建設;隔離檢疫中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三亞生物安全中心、三亞熱帶生物安全研究中心、豬種質資源創新研究院等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已啟動……當前,三亞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李健認為,在實踐中,海南建設中轉基地需要處理好好科學性、安全性和產業化的關係。要科學評估動植物隔離檢疫中心建設與特種種質資源引進可能帶來的生物安全、產業衝擊、核心技術流失等各類風險。合理布局相關聯產業與業態發展,避免出現產業發展「一哄而上」與業態選擇「錯位」現象。
今年5月17日,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成功引進230千克巴西玉米種子,該批玉米種子主要用於科學研究,豐富育種材料,助推新品種選育。該單業務是海南省重點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項目的首單科研用作物種子進境業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