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網絡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痞子蔡的成名作《第一次親密接觸》。今年即將播出的大戲《羋月傳》亦是脫胎於網絡熱門小說。
在業內流傳的「2015年最受期待的電視劇」榜單中,在列的《何以笙簫默》、《羋月傳》、《花千骨》、《盜墓筆記》、《雲中歌》等幾部均脫胎於網絡熱門小說。這其中,《何以笙簫默》已以開年大劇姿態已經開播。縱觀最近幾年的影視圈,網絡小說已然開始包攬大銀幕和小螢屏劇本。為何網絡小說會成為「香餑餑」,改編的效果是喜是憂,記者通過採訪業內人士給出解讀。
現象
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進入「快車道」
網絡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痞子蔡的成名作《第一次親密接觸》。從 2011年根據桐華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步步驚心》驚豔亮相開始,歷經幾年的量變,網絡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已然變成一條密度細分的產業鏈。這其中,不乏觀眾耳熟能詳的一些佳片,《甄嬛傳》、《美人心計》、《裸婚時代》、《千山暮雪》、《小兒難養》等等電視劇都收到了不俗的收視率。
在電影界,網絡小說已經成為「小妞電影」的重要「糧倉」,譬如根據鮑瓊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失戀三十三天》、《等風來》票房不俗;根據九夜茴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匆匆那年》票房也不俗。即使大導也瞄準了網絡小說改編,譬如陳凱歌的《搜索》、趙薇的《致青春》也是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桐華、匪我思存、顧漫、流瀲紫、九夜茴等等原來在主流文學圈之外的作者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認為2014年作為「網生代元年」,電視劇行業的轉型也開始越來越注重與網際網路的互動聯動。「越來越年輕化的受眾也促使一線衛視在選劇過程中考慮到這些網絡小說改編劇的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共114部網絡小說被購買影視版權,時代跨越古裝、現代、民國,題材涉及仙俠、懸疑。其中,90部計劃拍成電視劇,24部拍成電影。與此形成對比的是,2011年,已拍成影視劇的網絡小說僅僅有十幾部。
2015年被業內人士看做網絡小說的發力之年。在今年包括唐人製作的《花千骨》、鄭曉龍執導的《羋月傳》、陣容強大的《盜墓筆記》以及根據唐七公子同名小說改編的《華胥引》以及《琅邪榜》等等作品會陸續與觀眾見面。
原因
版權省錢、話題性十足、迎合年輕人
一本網絡小說如何完成影視劇的「切換」?業內資深人士徐小姐告訴記者,製作公司會評估網絡小說的人氣,買斷版權,接洽當紅明星主演,然後在社交平臺炒作話題。這宛如流水線的作業已經很成熟了。「之前網絡小說有不少讀者,他們會關注改編,有足夠話題。」
製作方對網絡小說有如此之大的熱情,到底源自哪裡?業內人士認為,網絡文學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有粉絲的力挺,本身就有改編的潛質。更關鍵的是,雖然近幾年熱門網絡小說的版權價格一直走高,但對於製作方而言,仍然可以算作是「質優價廉」。目前一部熱門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權銷售價格普遍在幾十萬左右。據業內人士透露,《何以笙簫默》的電視劇版權費達七位數,「在網絡小說的電視作品版權費中,已屬天價。」
國內像嚴歌苓之類的名作家的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版權費動輒千萬。「網絡小說版權費用低,一來是因為這類小說選擇性大,還沒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二來,網絡小說的作者沒有太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不掌握價格主導權」, SMG尚世影業製作中心的範豔分析說。
從網絡小說到影視劇的華麗轉身,看客的主體多來自於年輕人。浙江衛視推广部主任朱挺告訴記者,通過網絡等各種終端的分播,「電視劇是拍給中老年人看的」這個論調早已站不住腳,最熱的電視劇肯定就是年輕人討論最多的那個,如此「投其所好」的劇集對於電視臺來說自然會青睞有加。
去年播出的,根據顧漫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杉杉來吃》,講述了一個腹黑總裁和有點呆的小職員的故事,本無出彩之處,但「我要讓所有人知道這個魚塘被你承包了!」這句炫酷的臺詞迅速炒熱這部劇,「魚塘總裁」攀上了話題熱詞,無疑也讓這部戲贏得了關注。
「最近幾年來,國內的名著改編、經典改編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口碑遭遇『滑鐵盧』,相比之下,熱門網絡小說的改編不同於職業編劇創作中的『閉門造車』,網絡小說因為其開放性、新鮮度倒可以以小博大,有不錯的成績」,範豔說。她認為,把已經擁有超高人氣的網絡小說搬上熒幕,製片方除了看中其群眾基礎,也是因為傳統編劇行業的故事荒。
問題
網絡小說的「快餐消費」是否影響出爐味道?
在不少人看來,網絡小說屬於「快餐」,專為消磨時間而制。文字粗糙,思想膚淺,似乎難登大雅之堂。除去載體的不同,與主流嚴肅文學小說相比,網絡小說最大的問題還是來源於內容的「快餐式」消費。那麼,由它烹製而成的大餐,是否帶有「快餐」的味道呢?
編劇王彬認為,適合改編的網絡小說,在題材上會有所限制,多集中在古裝、家庭倫理和言情三大塊,「許多大熱的網絡小說故事離奇,過於飄忽,或者很難改編成電視劇,即便改了也需要編劇後期大量改編和豐富。」
對於古裝片,不少需要直面歷史。而有些作者並沒有對歷史做出研究,容易陷入「瞎編亂造」的泥潭。去年熱播的《風中奇緣》遭遇了「刪減」風波。該劇因為其中的史實問題進行了大改動,導致延期播放。而播放之後,不少歷史學者質疑其中「戲說歷史」的部分。
仔細梳理最近幾年的網絡改編的影視劇,叫好又叫座的相對較少。不少質疑聲音隨之出現。多數評論家對網絡小說改編一直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這類作品並不如傳統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和社會效益好,難出精品。
在中國影視圈裡,有一種「越雷越開花」的奇怪現象。一些粗製濫造的作品因為「雷」字當頭反而得到了收視率和票房。觀眾「小白龍」就認為,以前多數網絡改編的影視劇靠的是噱頭,劇情不忍直視,大家都圖個熱鬧,談不上有什麼營養。
對於網絡小說作者而言,放眼市場是網絡小說的一大優點。連載的網絡小說因為開放性的特點,可以與網友互動,提前預測市場,因此可以按照市場的需求「定製」劇情,在「三觀」方面難免出現偏差。成功推出過《幸福像花兒一樣》、《金婚》等作品的王宛平,被譽為「婚姻題材金牌編劇」。她認為,影視編劇不光要有商業的脈搏和普世的情懷,還要有生活的積累和豐富的閱歷,不要一開始就著眼於市場。
總而言之,在今年,網絡小說的影視化是否能一枝獨秀,還得看製作的整體水準,是「前方高度防雷」,還是「執手相看淚眼」,全在於脫胎於網絡小說的影視劇是否能用戲劇的方式來挖掘心靈的深度、精神的厚度以及現實的飽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