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綠島需要搭乘大約一個小時的船,這條避不開的水路,就如綠島本身,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感受。
有吐的昏天暗地四肢癱軟的,比如我,有被大風浪嚇尿以至於要發訣別簡訊的,比如阿周,也有悠然自得欣賞窗口邊越過的飛魚和濺起海水上的小彩虹的,比如我們的一位朋友,自然也有全程打盹的,全程嗑瓜子的,全程嚼檳榔的,全程嘮嗑扯屁的.
隨著船搖搖晃晃在南寮漁港靠岸,呼啦啦的,這一千個人和他們的一千個感受就瞬間隨著飛馳而去的機車四散在了這個面積約16平方公裡的太平洋島嶼上頭。
✈️
[環島]
綠島這個距離臺東18海裡,曾經幾乎連臺灣本土都快遺忘的離島,近些年卻越來越多地被旅人列在他們行程單上。想來也是,畢竟這裡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關押政治犯的「流放之島「,而是東海岸太平洋上的自由自在的「小夜曲」。
島上的常規旅遊路線相當簡單粗暴,就是環島。旅遊工具也很明了,機車或者電驢,當然非要騎車甚至步行也沒人攔著你,百度百科告訴我們走上一圈也就4個小時(講真我表示懷疑)。
從南寮漁港順時針沿著沿海的公路,伴隨著一路的「夢幻」太平洋,幾乎可以一個不落地經過綠島的各個「知名景點「們。
堤岸邊瀰漫「監獄文化」氣息的商業街;可以看見機場跑道和小飛機起落的綠島燈塔;紀念「白色恐怖」時期的人權紀念園區;從起伏的大草坪到能把人吹倒的大風都像極了亞瑟王座的牛頭山;可以面朝大海的吃溫泉蛋看日出的朝日溫泉;還有觀音洞、小長城、柚子湖、哈巴狗與睡美人、孔子巖、帆船鼻一溜大自然鍛造的火山巖……
一圈下來,頭髮絲和皮膚上粘連著的鹹濕的海風和汗水,還有曬紅了的胳膊和臉蛋都在告訴你,「嘿,歡迎來綠島」。
🌃
[夜遊]
越來越多旅客的光臨,使得綠島各種各樣的附加旅遊項目也被一點點挖掘出來,其中經典的一項就是夜遊。簡單且富有浪漫氣息地來說就是深夜騎著小車看星星看月亮看梅花鹿看螢火蟲看竹節蟲。
幾乎綠島上的民宿都提供這項服務,夜幕降臨的時候,曬的黝黑穿著背心汲著人字拖的綠島小哥便會跨上機車,帶著三五個住客,雄赳赳氣昂昂的沿著山路駛進沒有路燈黑黢黢山裡,熟門熟路仿佛只是摸黑帶著客人參觀自家的後花園或者重溫兒時一個稀鬆平常的暑假夜晚。
早年綠島養殖梅花鹿,後來養鹿業沒落,為了降低成本就索性將養殖的梅花鹿放回了山野,於是一代代的梅花鹿就這樣成了綠島的正式居民。這些從小在綠島的火山巖上跳來跳去長大的本地小哥,對在哪裡能看到成群的梅花鹿和螢火蟲了如指掌,就和他們了解天上的星星一樣。
通常他們會停在小長城附近,倚著圍欄,望著深邃的海面或天空,對可愛的小女生或者粘膩的小情侶說,「在綠島,每五到七分鐘就會有一顆流星划過哦。」
🐟
[潛水]
綠島的另一張王牌是潛水,這可不是為了吸引旅客而強行開發出來的,這裡一直以來就是臺灣乃至亞洲相當優質的潛水地。這座被太平洋包裹的島嶼上大大小小的潛水點據說有20幾處,其中被顯著標記在地圖上的主要是石朗、白沙灣、柴口三個。
和夜遊一樣,萬能的綠島小哥們也幾乎個個都是潛水的能手,他們通常會一邊告訴你如何吸引成群遊過的尼莫,一邊叮囑著千萬要主要保護周遭,末了還會吐槽那些來外了旅遊從業者,如何為了取悅遊客作出出格的事情,一臉被我看到我就衝上去打一頓的豪氣。
不管是深潛還是浮潛,在爬上岸的時候,要是遇到大浪,可以嘗試一下突然放鬆,然後被浪頭打翻,滾上幾圈,興許一不小心就能收穫海參一條。
🌊
[發呆]
《念念》裡面,有一個很長的鏡頭給到綠島燈塔下邊沙灘上的一小方瀉湖。這一小汪被不小心困在陸地的太平洋海水,其實大多數到燈塔的人都不會錯過,但是漂在裡面發呆一整個下午的人應該不多吧。
因為是海水的緣故,即使完全不會遊泳也很容易在裡面浮起來,加之它甚至都沒有一個遊泳池大,所以更不用擔心漂著漂著就漂到海上餵鯊魚了。在這方獨立「太平洋」裡漂浮發呆,盯著低低地壓在海面上的浮雲,聽著海浪衝擊沙灘的聲音,這才是真的屬於綠島的樂趣和時刻吧。
當然,這種發呆方式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就是被來來往往拍照留念的人圍觀。
🐳
其實三四年前寫《不是臺灣旅遊書》的時候就寫過一次綠島(點擊閱讀原文,發現學生時代活潑可愛開朗的阿周和小飯),這次再翻出來寫一遍很大原因是因為阿周五一假期又去了臺灣,其中一站就是綠島,於是想憑著模糊的記憶再沉溺一回吧。
阿周和我對綠島的喜愛和珍視是一樣的,但是印象卻大相逕庭。因為陰天,阿周的綠島是低飽和的綠色和藍色,以及灰白的天空;而我的綠島確是滿眼高飽和的海灣和草坪,還有回憶起來就晃眼的日光。
所以以上這些是旅人們嚮往綠島,懷念綠島,甚至想要留在綠島的全部嗎?必然不是的,每個人總有那麼幾個不一樣的瞬間最終可以停留在腦海裡,興許是太平洋的風,東海岸的烈日,白沙灣的日落,黝黑爽朗的綠島人,街邊一碗海草冰,堤岸邊飛奔的海老鼠或者一句:
「幹,好熱!」
(不適用於今日涼爽的北京與上海)
-
文字|小飯 (一個綠島)
圖畫|阿周 (另一個綠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