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中國傳統建築和歷史文化的人的一生中不去幾次王家大院真覺遺憾。 那氣勢恢宏的成片建築群落會讓一個初來乍到的人應接不暇、過目難忘。見過故宮的皇家氣派,畢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帝王家天下,在民間還有如此規模氣派的家族院落也是獨樹一幟、嘆為觀止。難怪被民間讚譽為山西紫禁城。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中國民居建築有著「北看山西,南看安徽」說法。到了山西遊覽過王家大院後,再去萬榮李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祁縣喬家等晉商大院就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由此會滋長「黃山歸來不看嶽、王家歸來不看院」的念頭,至少我是這樣,回來後再不像過去熱衷參觀周邊的所謂大院了。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位於山西省靈石縣靜升村的王家大院,由靜升王氏家族十多代人歷經明清兩朝、300餘年修建而成。有的工匠差不多一生在此勞作,甚至還有的以子孫相繼。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灰牆黛瓦的民居散落在連綿的幾座山巒間,第一印象就是好大啊。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現已開放的恆貞堡、視履堡、崇寧堡三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餘平方米。座落在兩座斜坡上,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據說現存建築面積只有鼎盛時的五分之一,只有借用年輕人語塞時慣用的感嘆「哇塞」來表達感受了。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晉商執中國近代商幫牛耳500餘年,大院群落是他們巨額財富積累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中國人對宅院具有很深的感情,發富後,就會大興土木,建造與自己身份匹配的建築。過去,也曾參觀過散落在四面八方數不清的大院,但讓我震撼流連的還是初見時的王家大院。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於是,決定放慢腳步,把旅行的時間重新分配,在這多停留幾天,細細品味王家大院匠心獨運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瑞凝院
經歷過」十年浩劫「的過來人都會明白,那一場紅色革命讓傳統文化和古老建築要保存下來是多不容易。空閒時從網際網路搜集背景資料才明白,「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果然,和大多數地主家房產一樣命運,解放後分配給了當年的長工和窮人居住,這也讓我常常遐想,這麼多院中套院,房中有房可是小朋友玩遊戲「逮貓貓」的天堂,隨便一個角落一藏,即使你有三頭六臂也很難發現。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直到1995年3月王家大院迎來了轉機,這年37歲的耿彥波上任靈石縣人民政府縣長。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第一把火就引發了轟動。當時靈縣財政收入不過一億多元,他頂著壓力拍板拿出5000萬元搬走破院的幾百戶居民,修復後開辦旅遊。
貧窮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這些已幾代人在這居住習慣的村民聯合反抗。農村人耿直說話也刻薄,罵耿彥波的髒話惡毒入骨,詛咒的聲鋪天蓋地。一封封舉報信雪片似的飛到晉中地委,山西省委甚至中央國務院。還有更加惡劣粗暴的人給他寄來子彈,直言要把這位不靠譜且亂折騰的『』昏官『』的狗頭拿下以解民憤。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即便是層次較高的機關工作人員也難以理解,有限的財力勉強維持基本運轉,拿這麼多錢去做看不見效益的投資風險太大。耿彥波心裡也明白,自己要承擔多大的政治風險,搞得不好輕則名聲掃地,重則頸上「烏紗帽」就丟了。自己仕途也就夭折了。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政府大門不時有上訪村民,他苦口婆心、耐心細緻解釋。每天早起晚歸,天剛放亮就到工地檢查布置,不放過一個細節,連修路的三合土、水泥、沙子質量甚至連路牙石和路燈杆及路邊的垃圾桶他都一管到底。披星戴月夜以繼日的工作,讓他數次暈倒在辦公現場......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明明是一件功在後代的好事被大多數人誤解,不知道耿彥波當年心裡是多麼的難熬。他埋頭苦幹,幾年後昔日破爛不堪王家大院逐漸恢復模樣,讀懂和支持耿縣長的人也多起來了。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多年後他調任臨近的榆次市當市委書記。有些耿耿於懷的人在他臨離開時,居然在靈石城繁華中心地段天石城大門口擺放了三個大花圈為老耿送行,用最惡毒的方式來詛咒出惡氣。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1996年第一批修復並於1997年8月18 日正式開放,如今已成了海內外聞名的旅遊點,在靈石縣文化與旅遊經濟中大放異彩,每年淨收入幾千萬;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和4A景區。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據說當年送花圈的人後來羞愧難當,主動到老耿家負荊請罪,還和老耿成了朋友。現在靈石縣百姓說起老耿來,那比親爺爺還敬重。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山西經濟結構比較單一,過去基本依賴地下資源煤炭,因煤而興,也因煤而黴。隨著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保護,未來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政府的目光才注意到境內豐富的旅遊資源。事實證明:耿彥波高瞻遠矚,比他人早看了20年,早幹了20年。
大家還記得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嗎?劇中有個主角叫「達康書記」,老耿身上就有他的影子,性格耿直、作風強硬,看準的事情敢做敢為、勇於擔當。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對庸官懶政嗤之以鼻,而對平民百姓卻真情流露的官員。從榆次市委書記下來又調任省政府副秘書長兼機關事務管理局長,然後又擔任過大同市長,去年從太原市長任上光榮退休。
看到市民們熱情挽留,臨行前留下了熱淚。
無論在何崗位,什麼地方他都廉潔奉公,政績顯著,給當地人的印象也是毀譽參半。至少可以說大多數百姓喜愛和尊敬這樣的市長,人們對他的擁護也是官員中少見的,市長甚至發起每人出一塊錢,給耿彥波買了一雙皮鞋.別人給市長送錢送禮,我們給市長送皮鞋活動。聽說他要調離後,市民們自發組織請願,希望他留任。場面非常感人,老耿看到歡送的群眾也是依依不捨,感動得在車裡掉下了眼淚。
滿滿的回憶和讚美之詞溢於言表
肩扛重任不借史官的筆,百姓心中自有春秋大義。這是太原市民的一個微信群,得知他們喜愛的市長即將退休時,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他們的敬重和熱愛。靈石、榆次、大同、太原是幸運的,在他們生活的城市有這樣百年難遇的好市長,我們的事業需要這樣優秀的幹部,韓信點兵,越多越好。借用一段百姓對他的評價來結束本文吧「為了百姓的生活,老耿不惜一切!一個人頂住了所有的壓力,當市民覺悟到老耿的偉大工程之際,當一件件工程完工之際,老耿卻已經默默的離開了.......就是這麼一塊「又臭又硬」的革命磚,走到哪裡哪裡亂!時間卻將他的偉業定格,城市的發展讓人民永遠的記住了他!」
一個城市有這樣領路人開拓者,你覺得幸福嗎?請留下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