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徐平 通訊員蔡宇 )9月20日下午,作家、歷史學者阿菩攜新書《十三行》(全三部)做客廣州購書中心,與廣東廣播電視臺導演、製片人關洪,花城出版社總編輯程士慶一起為讀者分享了新書創作歷程及十三行的發展歷史。
《十三行》新書分享會現場,作者與嘉賓暢談該書主題和構思過程。
從左至右依次為:關洪、程士慶、阿菩、主持人。(記者 徐平 攝)
十三行,現一般指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的專做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其真正名號是「外洋行」。隨著始於1757年的一口對外通商政策,十三行的發展達到了巔峰,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與亞洲、歐美的主要國家都有直接的貿易關係。可以說,十三行的發展過程,濃縮了大清甚至兩千年帝制的盛衰歷程,是一段不能被忽略的歷史。
阿菩作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者,於兩年前在十三行的一堆史料中發現有很多的商業數字。這些看起來枯燥的商業數字對具有網絡作家身份的阿菩來說,為他打開了一扇想像力大門——「我會去想這些數字之間,票據之間,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於是,《十三行》小說便誕生了。阿菩表示,十三行作為清朝時期因為政策以及經濟等因素所產生的一個特殊產物,在其本身的表現上特別能體現當地人民的勤勞勇敢、不懈奮鬥及勇於冒險等精神——描寫十三行的發展故事,是對人文主義精神的深刻挖掘。這也是他當初決定創作「十三行」系列的原因之一。
曾經製作過《十三行》紀錄片的導演關洪在現場說,「廣州十三行」這個名字,現在除了一些老廣州還知道一點,基本上不太被提起。它作為清朝中後期聞名世界的商業機構,代表了兩百年前中國在全球經貿舞臺的唯一經歷,它的發展過程能讓人從中獲得非常具有現實價值的啟示和思考。因此,把廣州十三行的歷史,把這個冷門的、幾乎要被遺忘的歷史講給大家聽,是非常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因為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使得要說清楚十三行尤為龐雜的發展過程,不容易,何況還要說得大家肯聽。所以,要怎麼兼顧歷史性、知識性又容易被大眾接受,成為一個難題。幸運的是,《十三行》這部小說給出了一個答案。
花城出版社總編輯程士慶也說道,《十三行》的出版,體現了作者阿菩和出版社對宣傳地方文化的擔當。十三行作為乾隆封五關之後僅剩的對外口岸,背靠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面對全世界的巨大物資缺口,整個系統成為當時世界僅有的特殊產物,讓全世界大部分生產的白銀都流向了十三行,同時也造就了如書中主角這樣的世界首富。十三行的行商們,其根本性質,並不是私人承辦的私商,也不是戶部管理的行商,而是直屬皇帝,由內務府管理的皇商。十三行的直屬領導粵海關總督也多是有內務府官員直接指派。十三行的經營所得,也直接流入皇帝的內庫,因此也被稱為「天子南庫」。作為皇帝最為重視的私己收入來源之一,十三行同時也引來諸多權臣關注。掌握了十三行,也就掌握了皇帝的大部分私人財產,因此相當多有想法的人都想對十三行動手腳,各自有自己的權謀算計。書中的主角吳承鑑就是在這種艱難危險的局面下,不僅創造了巨量的收益,還保持了自己與家族的尊嚴,在權謀鬥爭的激烈洪流中獨善其身。
歷史商戰小說三部曲《十三行》由《崛起》《博弈》《浮沉》三部組成,阿菩著,花城出版社出版。作品故事背景是在乾隆晚年至嘉慶四年,是以18世紀廣州十三行世界首富的傳奇經歷為原型,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將和珅、乾隆、嘉慶與十三行商幫千絲萬縷的聯繫做了細膩生動的描寫,再現了中國近代化前夕,一代商業巨擘如何在多重考驗和逆境下問鼎十三行的故事。它讓看似遙遠的十三行進入大眾視野,讓讀者通過故事去關注十三行的歷史意義,並通過十三行發展的興衰榮辱折射出整個大清在當時的發展狀態,以小見大,描述清朝風雲變化的百年發展史,是近年來少有的以十三行為背景展現清朝商戰+歷史的小說,也是充滿廣東地區特色的作品,其網絡版(原名《大清首富》)曾入選「2018年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未完結作品榜、「2019年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選題名單」。
阿菩,原名林俊敏,當代作家,暨南大學史學碩士、文藝學博士。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廣東網絡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代表作有《山海經密碼》《山海經·候人兮猗》《大明商歌》《邊戎》《網絡小說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