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許多商業街或商業中心的形成,最核心的需求力量都是「人」。餐飲大舉入駐購物中心,證明了市場的需求和選擇,但是事實上,綜合體餐飲賺錢的並不多,反而特色美食街區的發展很受消費者青睞和市場認可,究竟這裡面有哪些運營邏輯?
贏商網實地走訪了中關村食寶街項目,並對光耀東方集團副總、中關村時代廣場總經理潘勇進行了專訪,聽他分享光耀東方集團如何將食寶街打造成為京城「網紅」美食街?
中關村食寶街是由光耀東方集團傾力打造的特色美食街區,也是光耀東方中關村時代廣場項目規劃中的第一個項目,項目由國際知名規劃設計機構擔綱規劃設計,融合了自然生態、時尚現代等元素。從2016年12月25日試運營至今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已經發展成為「集合天下美食,吸引八方食客」的京西「消費符號」,不僅輻射中關村區域商務人群和常住人口,大多數消費者都是跨區域慕名前來。
消費和休閒經濟時代,政府對商業項目能否帶來持續的消費動能異常關注。食寶街的一炮而紅,不僅撬動了海澱區消費市場,也填補了整個區域內假日的消費空白。另外,對於學院及科技氛圍濃重的海澱區而言,政府一直力求打造一張能與北京其他區域相媲美的「消費名片」,而食寶街的出現正好解決了政府頭疼的問題。
海澱餐飲協會會長馮福生告訴筆者,食寶街的出現為海澱區餐飲行業帶來了新的消費增長點,也引來了全新的客流,這是之前沒有預想到的,可以說食寶街的改造是非常成功的。食寶街改變了海澱區以往的美食街低端化的風格,不論從設計還是餐飲品牌上都走上了高端精品路線,但是價位確實針對大眾消費水平的。所以說,食寶街推動了整個海澱區餐飲行業的轉型升級,也讓行業內的人士重新認識了這個區域的價值,為海澱區發展餐飲事業樹立了信心。
據筆者了解,食寶街4月日客流平均數維持在3.7萬人左右,其中平日日均客流3.5萬人,周末日均客流均超4萬。同3月客流相比,各項數值增長率均超20%。在食寶街月銷售額超50萬的商家比比皆是,月銷售超百萬的也大有人在。
在商業項目同質化嚴重、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光耀東方集團能將食寶街打造成業界備受好評的項目,這裡面的商業哲學值得深究。
以下為贏商網對光耀東方集團副總、中關村時代廣場總經理潘勇先生的採訪實錄:
贏商網:光耀東方集團做食寶街項目的初衷是什麼?項目從萌芽到成熟共經歷了幾個階段?
潘勇:食寶街是中關村時代廣場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整個中關村時代廣場項目的體量有20幾萬方,基於很多歷史原因,區域面積比較分散,而且現在仍然存在遺留商戶,所以沒辦法同期啟動,只能分階段啟動。所以整個中關村時代廣場項目的規劃是統一的,但實施是分步的。由於不能同期啟動,集團就決定拿出最優質的資源給整個項目確立好的開端,作為一個亮點來帶動其他區塊。
食寶街項目是2016年6月開始啟動,試運營時間是2016年12月25日,從試運營到今天不到半年的時間,目前市場反饋非常不錯,客流也在穩步提升,這也堅定了團隊做街區的信心。
贏商網:食寶街的運營離不開高端人才的助力,請您介紹一下食寶街項目的設計、運營、推廣等團隊都由哪些精英骨幹構成。
潘勇:食寶街項目是集光耀東方集團之力,從集團設計院、策劃部,以及其他項目抽調了一些精兵強將組建了食寶街項目組。項目組也由集團領導掛帥,表明了集團對這個項目的重視。項目的設計、運營、策劃、工程等部門同事基本都有十年以上的業內工作經驗,而且對整個公司的理解也比較透徹,這樣項目在操盤過程中就能比較快速的進入狀態。
贏商網:公司對於人才是傾向於自己培養還是從成熟企業挖掘?
潘勇:公司十幾年的來對於人才以自己培養為主,當然也會從外部引入新鮮血液。這主要和企業文化有關,光耀東方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與其他體制的企業特點不同。在公司發展的十幾年間,在不同城市、商圈「攻城掠地」,運營了許多項目。最初就追隨公司那一批人,在不斷打磨合作過程中,也形成了企業比較獨特的團隊文化。所以,目前光耀東方的人員梯隊百分之八十都是自我培養的。當然在集團不斷收併購的過程中,也會將原有的項目團隊成員留下來,慢慢讓這些團隊融入到光耀東方的文化中。
贏商網:食寶街項目開業近5個月的時間,在京西地區乃至整個北京已經有了一定名氣,請您對整個項目目前發展的情況做個總結。
潘勇:食寶街從開業至今將近半年的時間,通過這段時間來看,市場是比較認可的,而且在市場的影響力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大。早期做這個項目是受到質疑的,因為這麼大體量集中來做餐飲街區,市場能不能接受,市場供應量會不會過大,這些都是我們考慮的問題。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這個項目做小了,也做晚了。
食寶街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於三點:規模大、位置優、集中度高。食寶街與傳統的購物中心餐飲相比,購物中心餐飲的定位是輔助型業態,目的是為了帶動客流,最終為了拉動其他業態消費,所以餐飲店鋪往往區位並不佔優勢,基本上都是在負一層或者高樓層。而食寶街佔據了中關村核心區位,而且是一層和二層全部做餐飲,最大程度開放區位優勢來發展項目。另外就是食寶街美食品類集中,滿足各個層級、不同口味消費者的口腹之慾。
贏商網:您對整個團隊未來有怎樣的期許?
潘勇:團隊未來一定是挑戰更大,雖然食寶街現在運營的還比較成功,但對於整個中關村時代廣場項目而言還只是冰山一角。對團隊而言,未來對他們的操盤能力,對市場新事物的把控,對創新業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們已經走了第一步,未來能不能繼續走創新之路,是團隊未來一個主要的研究課題。如果這個挑戰解決了,對於整個項目的推向市場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贏商網:如今商業項目的社交屬性被進一步強化,社交經濟在食寶街運營中是怎樣體現的?
潘勇:商業項目講的就是社群經濟,食寶街看起來只是一個餐飲平臺,其實我們在早期招商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布局,要將一些能夠給消費者提供交流空間的餐飲品牌引入近來。而且場內場景的打造也是首次推翻大多數商業體中「關門做生意」的理念,整個美食街區是敞開式的,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真正放鬆心靈的地方。食寶街還會不定期舉辦一些活動來增加消費者黏性,讓食寶街不單單成為一個吃飯的場所,還是消費者互動娛樂的空間。
贏商網:食寶街項目緊鄰中關村商圈,請您闡述一下食寶街對中關村區域有著怎樣的價值?項目又為中關村吸引了哪些新的客群?
潘勇:食寶街從一面世,對中關村區域的影響還是蠻大的。首先,食寶街如此大的體量、優勢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人文、情懷、場景設計上的用心,都讓中關村甚至海澱區的商業為之一亮。其次,食寶街實際上是一個場景化的社交場所,它的出現也刷新了傳統意義上的商業理念,讓人們認識到,原來美食街還可以這樣做,所以說食寶街的出現對這個區域有很大的貢獻和價值的。
食寶街的出現對中關村區域的消費結構和客群結構產生了比較大的作用。中關村區域原本相對比較封閉,以寫字樓人群為主,也伴有少量的居住人口。消費結構單一,客群比較穩定。從食寶街開業至今,輻射半徑在不斷擴大,不僅吸引了海澱其他區域的人群前來消費,甚至北京東區的客群也被吸引至此,消費結構和客群逐漸變得多樣化。
贏商網:在新的消費升級浪潮中,創新已經成為應對市場變化的利器,食寶街是如何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的?
潘勇:創新不能沒有基礎,不能是空中樓閣,現代商業就是要幫消費者節省時間,然後再讓消費者把時間消磨出去。食寶街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項目,它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業態的創新,食寶街本身就是一個大業態的創新;二是品類結構的創新,打造全品類多樣化的美食空間;三是室內場景打造的創新,食寶街的創新場景設計方面在整個北京地區而言都是獨樹一幟的。
編後語:
一個優秀的商業項目,如果沒有各部門的鼎力合作,沒有每個細節的一絲不苟,很難稱為令人津津樂道的行業標杆。食寶街項目所呈現的「一磚一瓦」,大到整個「食寶街」的總控,中到每一條街、每一個鋪,小到每一片磚、每一個門把手。從設計、驗證、取樣、加工到成型,每一個步驟都經歷了多次的打磨和修正,最終才得以呈現出這一完美作品。對於我們而言,一個成功的項目應該是可以站在當下去展望未來,而食寶街就是站在今天重新定義未來的商業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