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分子為社會擔當的為何越來越少?

2020-12-15 博客彈今

中國知識分子為社會擔當的為何越來越少?

張載(橫渠)有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知識分子應該要擔當責任和志向。但對我們現今社會來講,則完全不一樣,擔當起社會責任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少了,大多數是為家族利益,為升官發財,為個人利益而學習;在當今社會,知識分子演變成現今這個樣子,其實是蠻可悲的!

我記的前幾年有位北大學子向一位導師詢問「畢業了之後,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好。」說實話,這個北大學子蠻可悲的,他學習優秀,但卻不知道自己畢業後該何去何從?一個北大學子不知道自己畢業之後該幹些什麼?你說這樣的知識分子,他會想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嗎?不得不說,在當代中國教育,是金錢教育,是烏紗帽教育多一些。我曾碰見過一些同學,他們以昔日同學誰官當的大,誰錢賺的多而自豪;這種社會現象,也讓許多知識分子不願意守清貧而立德,都紛紛開始向金錢看齊了。所以諸君可以看到,當今社會說人話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少,不要說是「為生民立命」,不禍害生民已算是有良知了。

一個知識分子為國家和社會承擔起責任,保持個人道德修養是最基本要做到的。但我們不難發現,現今社會,很多所謂的知識分子都在談「錢」,談利益,變是利慾薰心,完全沒有了良知。為了金錢,不惜放下尊嚴,維護少數利益集團違背良知,就算是為害民利,也不所不惜;這些知識分子,他們所學的知識越多,對社會的危害也越大!

我們的社會是需要「為生民立命」的知識分子,而非是為私利為禍於民,這樣是要遭人唾罵的。從近期中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偽學者」「偽專家」,他們說話之所以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那是他們出賣了自己的良知換取了財富。這些人都可以說是當代「一害」了。其實,對於中國民眾來說,要求很簡單,只要衣食住行無憂,大多數都會遵守社會規則;而如今呢?生當房奴,死了還要為墓穴而擔心;而造成這些原因,難道還不令我們去深思嗎?

在任何一個時代,老百姓所需要無非依食住行,只要百姓無憂,社會自然就會穩定,而對現今中國社會,大部分的老百姓為了一套房子而套住了幾代人的幸福;要知道住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但像食品一樣,現如今住房已經壓垮了我們這一代人,成為利益集團壓榨老百姓的工具,這樣一來,人們何談幸福呀!而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知識分子在幹嘛呢?他們沒有「為生民立命」,相反助紂為虐替利益集團說話忽悠民眾,試問一個時代連知識分子都喪失了良知,更何況是那些普通民眾呢?

以前講「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也是一個知識分子一種良知的表現,不管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一時不得志,但也會守住內心的操守;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他們「為生民立命」不會因自己貧窮而自慚!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知識分子基本絕種了,大多數為自己的利益而埋沒良知,更別談是什麼為社會擔當了,為什麼會變得這樣,因為大家都被金錢和欲望迷失了方向!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的有位教授對畢業的學生說:「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他」,因為在他的認知裡,金錢代表了能力,代表了成功;這是非常糟糕的一種教育方式,要知道,對一個學生的教育,要教他們為社會做貢獻,不要去太計較金錢,更應該對品格德行文化的傳承,而這些卻是我們社會所缺失的,你說在這樣的教授帶領之下,能教育出為國家,為社會擔當的人才嗎?

相關焦點

  •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救亡自強的擔當精神
    作者: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 葉青  中國的知識分子具有強烈家國興亡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尤其在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的近代中國,具有遠大抱負的知識分子苦苦探索救亡自強、振興中華的方案和道路。
  • 代表委員熱議:知識分子如何做好時代擔當
    「我國廣大知識分子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捨我其誰的責任感,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刻苦鑽研,勤奮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知識分子的論述,引發了代表委員們的熱議:知識分子的擔當應當如何體現?道義擔當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
  • 習近平: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
    習總在會上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依靠知識,必須依靠勞動,必須依靠廣大青年。[一]談知識分子1,勇立潮頭、引領創新,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品格2,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3,知識分子工作是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 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時代擔當
    黃大年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1月8日他因病去世年僅58歲。姚玉峰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獨創的角膜移植術,解決了排斥反應這個世紀難題,他創造的技術被國際眼科界命名為「姚氏法角膜移植術」。這兩位科學家都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在新的起點艱苦開拓,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計得失、無私奉獻。
  • 回望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應是社會脊梁
    一個社會的正義和良知的標準應該由知識分子提出,知識分子也應該是社會正義和良知的踐行者、捍衛者。知識分子在大是大非的時候要體現正義的立場,知識分子要敢於擔當大義。這部影片由NHK電視臺出品,翻拍自真實歷史事件:1921年,芥川龍之介被大阪每日新聞委任為特約記者,泛海來華,時長4個月。影片以以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視角,描繪了1921年中國上海的人文風貌。
  • 當代社會知識分子在哪裡
    當代社會知識分子在哪裡今天無意中翻到2017年,求職大學生李文星誤入傳銷窟致死案的一篇文章,當然,傳銷為人們深惡痛絕,全篇講述了傳銷的可恨,以及為什麼越來越多李文星們會進入傳銷。但是引起我注意的是文章的標題,知識分子誤入傳銷。
  • 「公知」代表不了中國知識分子
    那些自感壓抑,並認為受到「妖魔化」的人,應當說是知識分子群體很小的一部分。他們曾經比較喜歡「公共知識分子」這個稱謂,但由於輿論場將其縮略為「公知」,並且醜化了它,現在這樣自稱的人少了。    這批知識分子是當下標識度最高,引起爭議也最大的一個圈子。包括他們的支持者,共同組成中國社會的一支輿論力量。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71.3%的受調查者選擇「認同」戰略知識分子這一概念,表明這一問題不僅值得關注,而且切中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要害。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知識型社會的到來,公眾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按照傳統標準,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夠得上知識分子。
  • 張鐵志:臺灣社會轉型中的知識分子
    《大學雜誌》的知識分子集團此後分成三股力量,自由派的學院知識分子加入聯合報系辦的《中國論壇》雜誌,左翼知識分子成立《夏潮》,而張俊宏、許信良等人則走向政治運動。1975年擔任民意代表的黨外政治人物康寧祥、黃信介與張俊宏共同創辦《臺灣政論》,成為第一個完全是本土政治力量集結的刊物,是「新生代在野政治人物,和大學雜誌時期的知識分子間的橋梁」(康寧祥語)。
  • 「聖化」與「悲觀」,公共知識分子的兩種社會構想
    與上述知識分子的論述不同,索維爾的研究對象不是名留青史的知識巨匠,也不是研究在各自領域內走在前沿的專家學者,而主要是那些對社會事務發表言論並對社會諸層面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知識人群體。這個群體以媒體人、法律事務從業者等為主體。那些各個人文社會學領域的專家,甚至包括科學家,只要在各自專業領域外對公共事務發表言論並實際參與影響社會的學者,也算在內。用通俗話講,就是「公共知識分子」。
  • 為何來中國的外國遊客越來越少了?聽聽美國遊客是怎麼說
    為何來中國的外國遊客越來越少了?聽聽美國遊客是怎麼說。出去旅行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成了習慣,特別是現在的人們,手上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很多人通過現象和休息日外出旅行。一到節日,全國各地的觀光景點就人滿為患,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嗎?
  • 為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賢人和聖人,這是孔子的觀點,而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提出了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無論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有共同的特點。
  • 為何來中國旅行的德國人越來越少,聽完他們的回答,答案很真實
    相信現在肯定都是有許多的人能夠察覺的到了,隨著我們現在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我們社會的不斷變遷,我們的人類社會和從前相比也是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變,無論是從我們現在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上,那都是可以有所察覺的,可以說也正是因為我們現在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我們的人們現在在生活中那也都是非常的幸福和美好了。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而稱其為實證研究的叢林,是因為近代以降,中國知識分子在鍛造國家和造就民族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從事歷史還是文學研究的中外學者,歷來對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都抱有極大的研究興趣。遺憾的是,上述領域雖已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和成果,但有關社會學的研究卻屈指可數。  以國內《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兩份社會學專業刊物為例。
  • 盧新寧北京大學畢業典禮致辭: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
    ,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盧新寧,1988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後來她在北大繼續深造成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畢業之後,憑藉優秀的成績進入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工作。
  • 湖南省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歸國留學人員熱議黨的十九屆...
    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充分肯定「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學擘畫中國未來5年以及15年的發展新藍圖,在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歸國留學人員中引起強烈反響。全省各級知聯會、歐美同學會第一時間組織成員學習全會精神,廣大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歸國留學人員結合工作實際持續熱議全會精神。
  • 為何中國遊客去越南旅行的人越來越少?了解完現狀你或許會明白
    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越來越多的人,不用只是為了溫飽而奔波,甚至還追求起了生活的質量。時代在不斷的更替,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現在想得很明白,更加的注重享受。
  • 【黑道階段】黑道社會學—有機知識分子的成長之路
    我沒有選擇臺大人,為什麼?在多年的工作關係裡,我觀察農村地區出身的臺大人,尤其出身一般的小農家庭、小康家庭或貧農家庭的臺大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特質:在他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裡,都是以他們為家庭、家族甚至村子的中心,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繞著他們轉。因此,他們看待事情,特別沒有辦法用同理心,或設身處地地站在他者角度。
  • 文化教養,社會擔當,自由靈魂:先富的那些人為何沒有貴族精神
    有人吐槽:「我們社會中的紳士,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富人越來越多,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是說好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富裕嗎?這是嚴重低估人性的貪婪,是一種理想主義的錯誤,是貴族精神缺失的後果。
  • 傅高義去世 華盛頓的「中國老朋友」越來越少了嗎?
    傅高義是美國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精通中文和日文。傅高義的逝世也引發中美兩國許多知識分子的擔憂和感嘆:美國理性、務實看待中國的政治圈和知識界人士是否越來越少?隨著美國更多少壯「鷹派」的崛起,中美關係又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