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天下民歌眷戀的故鄉。在這片土地上,不止有秀美山川,還有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柳州的三江侗族風雨橋、南寧的壯族芭蕉香火龍、梧州的六堡茶製作技藝、桂林的彩調,還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柳州螺螄粉手工製作技藝、南寧生榨米粉製作技藝、梧州龜苓膏、沙田柚皮釀、扶綏壯族酸粥……富饒的廣西,還有許多被人們忽視的寶藏。
有一個神奇的地方,生態原始,景致迷人,猶如人間仙境。這裡有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有撼人心魄的奇山秀水,有不染塵世的養生勝地,有絢爛多彩的民族風情,這就是百色。
位於廣西西部的紅城百色,是威震南天的百色起義的策源地,也是紅七軍的故鄉,一支勁旅從這裡開啟了&34;的不凡徵程。它在歷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去百色的話,紅色之旅一定不能錯過!
此外,百色也是大自然偏愛的寵兒。通靈大峽谷、大石圍天坑群、德保紅葉森林公園、靖西鵝泉、那坡白雲山原始森林公園等,一處處自然雕琢而成的秀麗風光,打造一方純淨絕美的土地,帶來無限詩情畫意。
右江區
右江區是全國聞名的紅色旅遊聖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遊客踏上這片熱土,追尋紅七軍將士的足跡。
百色起義紀念園
百色起義紀念園位於百色城東面的後龍山、盤龍山、迎龍山上,是在整合百色起義紀念館、紅七軍軍部舊址、紅七軍政治部舊址、右江民族博物館等革命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主題性公園。
解放街
解放街位於百色城東南的澄碧河邊,成街於清乾隆年間,原名&34;,後因紅軍從這條街進入並解放百色城而得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解放街是百色騎樓歷史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條老街,街道總長300多米,建築全為嶺南騎樓風格。中宣部確定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34;(紅七軍軍部舊址),也坐落於這條街。
凌雲縣
凌雲縣,坐擁近千年州、府、縣治之地歷史文化。凌雲縣有以紅八軍彩村之戰而聞名的下甲鎮彩架村,還有從凌雲走出去的2位共和國開國將軍,這些紅色歷史文化奠定了凌雲不可複製的地方特色。
樂業縣
樂業縣位於廣西省西北部,20平方公裡範圍內就發現了28個天坑,被譽為&34;。1930 年中央紅七、紅八軍勝利會師的地方,原軍部營地舊址——覃家老院現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靖西縣
靖西市素有氣候&34;之稱。境內以溶蝕高原地貌為主,山明、水秀,以奇峰異洞、四季如春的自然風光聞名遐邇,又有山水&34;之譽,是旅遊、度假和避暑的理想勝地。
鵝泉,自古就是靖西八景之一,綠水青山、亭臺樓閣、鄉村田園,在這裡都可以感受到。&34;的傳說、明代皇帝賜封的&34;古石刻,更是給這裡增添了一份迷人氣息。
靖西繡球自明末清初出現以來,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原來分為兩大類,一是刺繡類,作為男女青年定情之用,青年男女將繡球送給意中人叫拋繡球;二是包紮類,作為民族體育活動之用,將繡球擲入豎立在高竿頂上的彩圈叫投繡球。
靖西夾砂陶始於明末清初,製作工藝簡便而獨特,即用粘土與搗碎的熟石英石粉攪拌後造型燒制而成。
夾砂陶品種齊全,規格多樣。主要品種有生活日用品,規格大小不一,隨意性很強,可根據需要用手工製成各種形狀的陶器。
靖西繡球、夾砂陶品都屬於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獨特的地域特色,還蘊含了當地豐厚的歷史文化。
那坡縣
地處桂西南邊陲,擁有207公裡長的邊境線,是廣西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縣份。那坡縣白雲山原始森林公園位於平孟鎮西南部,境內山脈呈南北走向,山谷幽深,懸崖陡峭,海拔800--1200米。林區總面積40875畝,森林覆蓋率85%以上,屬喀斯特地貌,常年氣候溫和,公園林區不僅景色秀美,植被茂密,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著粗獷而幽靜的原始風情。
除此之外,那坡還有壯族民歌,也是黑衣壯歷代傳唱的民歌。在歷史長河中,黑衣壯至今仍保存著古樸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間歌謠,並被譽為&34;和壯族民歌的&34;。
那坡壯族民歌從音樂色彩和旋律來劃分有&34;(過山腔)、&34;(二聲部)、&34;、&34;、&34;、&34;六大種類。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是一種即興創作和口頭傳唱、書籍記載相結合的民間文化藝術。
田東縣
田東縣,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土地,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踏上右江地區的第一腳、打響百色起義第一槍的地方。
除此之外,田東還有一樣聞名於全國的特產——芒果。&34;,相信不少小夥伴都聽過這句俗話。每年的7月份,走在縣城的廣場和大街上隨處都能看到芒果的影子。
田東縣也會舉辦一年一度的芒果文化活動月,文化活動月上熱鬧非凡、芒果飄香。芒果慶豐收、芒鄉紅城一日遊、芒果趣味競技、芒鄉手工展示體驗活動、百姓大舞臺、主題文藝晚會等等一系列的活動滿滿一個月,讓歡樂不打烊!
除了田東縣的芒果文化活動月,每年的芒果季期間,百色市都會舉辦芒果節,此時的革命老區,芒果飄香熱鬧非凡,可以說得上是最熱鬧的時候了。大家可以趁著夏天百色芒果節,來百色遊山玩水,體驗非遺,品嘗芒果,感受紅城獨特魅力。
(圖片來源:百色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攜程攻略社區、右江日報、圖蟲創意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