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2020-09-01 12:52:01 來源:新華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2020年09月01日 12:52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通訊: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新華社德國波茨坦9月1日電 通訊: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

  採西林霍夫宮位於德國波茨坦市北,淡黃磚牆暗紅屋瓦。夏日時光,宮殿為綠色草木環繞,相映成景,吸引遊人在附近漫步騎行,不少人在周圍的湖灘曬日光浴,湖中遊船汽艇往來穿梭。

  75年前的夏天,這座英格蘭風格的宮殿外是另一番景象。按照英國時任首相邱吉爾的秘書瑪格麗特·米爾沃德的記述,柏林與波茨坦到處是廢墟,有不少難民與受到戰爭創傷的孩子,「(他們)漂亮,金髮碧眼,卻失魂落魄」。

  採西林霍夫宮見證了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1945年7月至8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領導人在此舉行會議,討論結束對日本作戰條件以及有關對日戰後處置方針。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並加入該公告。

  採西林霍夫宮自今年6月末開啟反法西斯勝利75周年特展。特展持續至11月末,主題是「波茨坦會議1945——塑造世界秩序」。展品透出戰時凝重氣氛,而透過窗向外望是德國北部寧靜的湖光山色。觀展的人們時刻可以感受到歷史與當下、戰爭與和平的巨大反差。

  參與布展的普魯士宮殿與花園基金會歷史學家于爾根·盧告訴記者,採西林霍夫宮展覽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波茨坦會議召開時的原貌。穿行其中,參觀者仿佛穿越時光回到了會議磋商的歷史現場。

  策展人還特意增加了二戰中中國戰場的展品,包括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者使用的武器,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作品《丁丁歷險記》之《藍蓮花》中關於「九一八事變」的書頁,德國人約翰·拉貝記錄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日記等。

  在一幅記錄二戰歷史重大時刻的展品上,「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標註在前。「不少歐洲人以德國入侵波蘭為二戰開端,實際上二戰序幕在中國拉開,回溯歷史,有必要加入東方歷史視角讓人們全面了解二戰。」盧說。

  在採西林霍夫宮主大廳的特展核心展區,中間放著一張大圓桌,圍繞圓桌擺放著三把扶手椅。盧介紹,這是波茨坦會議期間美、英、蘇三國領導人的座席。會上,三方均以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最高目標為大局,各有妥協讓步。不過,會議也暴露出美蘇之間許多對立,這也為戰後許多矛盾衝突以及冷戰埋下了種子。「不少人認為波茨坦會議是熱戰的尾聲,冷戰的序曲。」

  談到本次特展的意義,盧表示,二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正遭受孤立主義、右翼勢力和民粹主義的威脅,各地也不斷出現新的衝突。直至今日,戰爭陰影難言散去。「希望特展把戰爭作為一面鏡子,讓人們更深入地感受和平的珍貴。」

相關焦點

  • 通訊: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新華社德國波茨坦9月1日電  通訊: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  採西林霍夫宮位於德國波茨坦市北,淡黃磚牆暗紅屋瓦。按照英國時任首相邱吉爾的秘書瑪格麗特·米爾沃德的記述,柏林與波茨坦到處是廢墟,有不少難民與受到戰爭創傷的孩子,「(他們)漂亮,金髮碧眼,卻失魂落魄」。  採西林霍夫宮見證了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1945年7月至8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領導人在此舉行會議,討論結束對日本作戰條件以及有關對日戰後處置方針。
  • 通訊: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新華社德國波茨坦9月1日電通訊: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採西林霍夫宮位於德國波茨坦市北,淡黃磚牆暗紅屋瓦。按照英國時任首相邱吉爾的秘書瑪格麗特·米爾沃德的記述,柏林與波茨坦到處是廢墟,有不少難民與受到戰爭創傷的孩子,「(他們)漂亮,金髮碧眼,卻失魂落魄」。採西林霍夫宮見證了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1945年7月至8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領導人在此舉行會議,討論結束對日本作戰條件以及有關對日戰後處置方針。
  • 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新華社德國波茨坦9月1日電 通訊: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採西林霍夫宮位於德國波茨坦市北,按照英國時任首相邱吉爾的秘書瑪格麗特·米爾沃德的記述,柏林與波茨坦到處是廢墟,有不少難民與受到戰爭創傷的孩子,「(他們)漂亮,金髮碧眼,卻失魂落魄」。採西林霍夫宮見證了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1945年7月至8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領導人在此舉行會議,討論結束對日本作戰條件以及有關對日戰後處置方針。
  • 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戰爭是和平的鏡鑑
    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採西林霍夫宮位於德國波茨坦市北,淡黃磚牆暗紅屋瓦。
  • 二戰結束75載後的迴響——重訪波茨坦會議舊址
    中新社柏林7月21日電 題:二戰結束75載後的迴響——重訪波茨坦會議舊址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距離德國首都柏林約一小時車程的採西林霍夫宮(Cecilienhof)是一座英國鄉村風格的宮殿。75年前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結束。同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此召開的波茨坦會議,深刻地影響了戰後世界格局。
  • 在波茨坦會議舊址重讀《拉貝日記》
    步入柏林近郊波茨坦的採西林霍夫宮,正在舉辦的紀念波茨坦會議75周年專題展覽陳列著在此召開會議的蘇、英、美領導人照片和他們使用過的物件。中新社報導,1945年7月底的波茨坦小城風雲際會,會議塑造了戰後數十年的世界格局。仿佛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名著所形容,那是「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眾多展品中,有一件格外引人注目——德國人約翰·拉貝記錄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日記。
  • 新華社:如否定《波茨坦公告》,安倍政府聯合國入常就是做夢
    波茨坦會議召開地採西林霍夫宮內景今昔對比。柏林西南27公裡處,有一座安靜的小城,名叫波茨坦。小城中有一處名勝——採西林霍夫宮,赭牆紅瓦,像座英式鄉間別墅。它是德國末代王儲的行宮,始建於1912年,5年後竣工。如果與70年前相比,現在的小城略顯寥寂。
  • 李克強訪波茨坦會議舊址 警告日勿破壞戰後秩序
    李克強詳細聽取了波茨坦會議有關情況的介紹,並觀看了《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珍版複印件。  參觀結束後,李克強冒著小雨向在場記者發表講話。李克強說,波茨坦會議舊址對世界和中國都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在這裡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向法西斯勢力升起正義的旗幟。更重要的是向世界法西斯勢力發出了最後通牒。
  • 李克強在德國布蘭登堡州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
    昨天,李克強在德國布蘭登堡州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並在參觀後發表講話。新華社發    中廣網波茨坦5月27日消息(記者蘇鈴 馮悅)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在德國布蘭登堡州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強調維護二戰後世界和平秩序,只有正視歷史才能開創未來。
  • 李克強參觀位於德國布蘭登堡州的波茨坦會議舊址
    新華社德國波茨坦5月26日電(記者 班瑋 魏建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6日參觀了位於德國布蘭登堡州的波茨坦會議舊址。    5月2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德國布蘭登堡州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李克強抵達時,受到布蘭登堡州州長普拉策克的熱烈歡迎。波茨坦會議廳陳列著相關實物和照片。
  • 李克強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切齊琳宮
    李克強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切齊琳宮>1/4) "← →"翻頁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地時間5月26日前往波茨坦會議舊址
  • 波茨坦會議舊址——西席林霍夫宮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  西席林霍夫宮坐落在柏林西南哈韋爾河畔的波茨坦市,始建於1912年,1917年竣工。它是一座赭牆紅瓦的建築,共有5個內院,175間房子,由威廉二世所建,後被一富商購得改為別墅,因《波茨坦協定》在此籤署而聞名遐邇。  二戰期間,在這裡召開的波茨坦會議對戰後國際格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鏡鑑】在美國找《波茨坦公告》原件:一波三折
    在歐洲,波茨坦會議舊址紀念館館長哈拉爾德·貝恩特都說,自己都沒有見過「公告」原件。經多方確認,英文版應該就在美國,可是,這樣一份材料要去哪裡找呢? 這天是7月23日,離26日「公告」發表70周年時間所剩無幾。得益於網際網路以及美國解密文檔資料的電子化,搜索顯示,《波茨坦公告》這樣珍貴的歷史文獻保存在專門管理、存放美國政府文件的美國國家檔案與文件局。
  • 波茨坦的追憶
    被戰爭所遭受苦難的國家和民族,是永遠忘不了這心中的傷痛。也就格外珍惜和重視維護當今的世界和平環境。有些學者和專家稱:當今世界的局勢猶如回到當時的1937年:戰爭陰影籠罩,危機一觸即發。在遊覽地坐上計程車趕到早已聞名遐邇的波茨坦。據資料介紹:波茨坦是布蘭登堡州的首府,位於柏林市西南郊,坐落於哈韋爾河邊,人口14萬,是二戰末期著名的波茨坦會議的召開之地。古都波茨坦被易北河、哈弗爾河以及眾多的湖泊和森林簇擁圍繞著。它是布蘭登堡州的首府,與柏林僅相距半個小時的高速鐵路的路程。
  • 從巴黎和會到波茨坦會議:和平的曙光緣何成為新戰的開端?
    ——波茨坦會議中的西方代表戰爭與和平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戰爭結束之後,和平就將到來——這似乎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規律。但是二十世紀的歷史似乎打破了這條「鐵律」:1919年的巴黎和會本應是一戰後和平的開端,卻為更加慘烈的二戰埋下了伏筆;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同樣是為了結束二戰而召開,卻被認為帶來了冷戰的陰霾。和平的曙光緣何成為新戰的開端?本文即是以此入手,與讀者一起來探討這其中的緣由。
  • 中國沒有參加波茨坦會議,為何在《波茨坦公告》中排第二?
    1945年7月17日,美、英、蘇三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和史達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會晤,討論解決戰後歐洲問題和對德國處理問題。美國想要在對日作戰中儘可能地減小損失,就必須要蘇聯儘快對日宣戰。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美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這無疑給了美國總統杜魯門底氣。
  • 安倍否認《波茨坦宣言》 稱投降只為「結束戰爭」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NHK電視臺6月1日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1日舉行的眾議院特別委員會上再次對《波茨坦宣言》定位問題作出表示稱:「《波茨坦宣言》作為當中美英聯合發布的官方文件,僅代表當時同盟國一方的政治意圖。而當時的日本政府只能選擇接受投降。」現如今該宣言內容已無任何實質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