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訂,標誌著歷時3年的韓戰結束。朝鮮把這一天定為「朝鮮祖國解放戰爭勝利日」,韓國則稱為「韓國戰爭停戰協定日」。2013年為《朝鮮停戰協定》籤訂60周年,在韓國西北部非武裝地帶(Demilitarized Zone)附近的鐵絲網一項名為「the LINE」的藝術項目也於同年啟動。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碩士研究生韓國藝術家、策展人樸美麗連續三年(2013——2015年)加入該項目的籌備與組建,並於2016年再次以獨立策展人的身份參與此次項目。
▲ DMZ項目 地圖示意圖
韓國DMZ(Demilitarized Zone)即「非武裝地帶」是韓國人曾經的傷痛,卻也是韓國和平的象徵。其以韓戰1953年的停戰協議規定的軍事分界線為界,南部為韓國,北部為朝鮮。「DMZ(非武裝地帶)」涵蓋分界線南北4公裡,東西寬248公裡的區域範圍。為了避免直接衝突,DMZ內禁止駐紮軍隊、配置武器、設置軍事設施等,一般人也不得隨便進入。這是一個為了防止敵對行為而形成的緩衝地帶,卻也同時分隔了南北韓人民50年……樸美麗表示,「本次項目中參加的並不是藝術家、策劃人,而是一位韓國人想通過韓國、朝鮮的現實、南北分段的痛苦而重新進行思考。」
時間:2017年1月17日
地點:中央美院藝訊網辦公室
採訪:張文志
撰稿:林佳斌
▲ 第一屆《the LINE》-為了藝術打開統一的路
DMZ 項目(2013——2016)
《the LINE》-為了藝術打開統一的路
《the LINE》- DMZ, 描繪統一
《the LINE》— 統一,站立到其統一
《155英裡藝術項目》—夢想和希望,插上翅膀
藝:您策劃參與的在韓國和朝鮮邊界「非武裝地帶」項目至今已經持續四年了,可以為我們介紹一下嗎?
樸:在韓國和朝鮮邊界的DMZ附近有部分民間出入統制線是對遊客開放的,由京畿道觀光公司裡的行政人員負責。他們覺得當開放的時候這整片的鐵絲網看起來非常普通而且很荒涼。以前韓國和朝鮮的關係很緊張,這一片區域每個地方都有軍人,如果韓國人要跨越這片區域到朝鮮去,軍人是會開槍的,總之是很危險的地方。但是現在越來越開放了,甚至開始對普通居民和觀光遊客開放,而這片區域也成為了比較有意義的地方。但這片鐵絲網看起來很寂寞沒很意思,於是京畿道觀光公司開始嘗試引進一些藝術的項目。他們邀請大學生做作品參與,並且發出廣告表示獲獎可以得拿到一百萬韓幣,最後有幾個組的學生獲獎了,也就這樣從三四件作品開始了這個項目。
藝:所以你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
樸:不是,最開始有這個想法的是京畿道政府的京畿觀光公司裡的一個部門,他們一開始是設想在非軍事區很近的 「臨津閣世界和平公園」,類似那種很多公共雕塑的擺放,與現在這種鐵絲網的模式不一樣。而我們的團隊在2013年參與了這個項目,從2010年那種只有大學生參與的形式變成了開始有許多藝術家參與,比如2013年就有中國、法國、日本等其他國家的藝術家。我也在2013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就回到韓國開始加入他們這個團隊, 我們三個策展人成立了一個公司來運作這個項目,政府給了我們一些項目運用資金。主要是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由我們公司開始邀請藝術家,策劃項目的主題等。
藝:就是說你現在已經不在那個公司了?
樸:對,當時因為公司的方向和我有點不一樣,所以我離開公司了。
藝:那你現在已經不在了,那這個項目還在繼續嗎?
樸:是, 2015年我離開了。 今年那個負責人不要做了。 但是我覺得這是韓國一個很重要的、很有意義的項目。於是我聯繫了京畿道的負責人,說聽說今年這個公司不要做了,你們怎麼辦?她說他們也不太清楚,他們還是要做2010年的大學生參與的這樣的形式。我覺得這個項目真的不能停止,雖然我們三年都沒有賺到錢,但是這個項目是很重要。包括我和徐冰老師也說,這對於藝術家來說也是很有意思的項目,我想繼續去進行項目。所以我和那邊的負責人見面,說明了我的意圖,我說我現在獨立策展了,不需要很大的費用,我可以進行。但是他們一開始並不太相信我,問你也是來讓藝術家參加嗎?我說當然。但是他們覺得,以前負責策展的是一個公司,是管理藝術家的,而我是個人,我說也可以。後來他們才答應今年和我一起做,於是我們才又開始做過了去年2016年的這個項目。
藝:就是2016年你還是在做這個項目,但不是以公司的身份參與,而是你獨立策展人的身份?
樸:對。
▲ 第二屆《the LINE》- DMZ, 描繪統一
藝:那麼都有一些什麼樣的藝術家來參與你們這個項目呢?
樸:主要還都是韓國的藝術家。有一些藝術家其實並不是很有名字,比如有位在紐約讀書的韓國藝術家,她比較年輕,看了這個項目的信息後想參加,自己找到了這個項目,其他都是我認識見過面的。
藝:中國藝術家接觸到這個項目的多嗎?
樸:幾個人。
藝:就幾個人,那麼主要還是韓國的。
樸:對,因為國外藝術家邀請的時候還是需要費用,這個費用是個很大的問題。
「我出生在這樣一個有著複雜矛盾構造出的大韓民國的韓國人,更確切的說我是南韓人。朝鮮雖然與我們理念不同但民族相同的希望統一的教育。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在過去的大概35年的時間裡,我對戰爭、南北分段和理念沒有特別感興趣。認為除了韓國之外的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許在什麼時候也會爆發戰爭變成危險國家。韓國忙碌的生活讓我這個韓國人對戰爭和南北分段並沒有特別的看法。」
——樸美麗
藝:那從你個人出發,你是想通過這樣一個項目、從這種藝術介入社會的方式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預期?就是你做這個事有一個什麼樣的目的?
樸:我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太多關心韓國和朝鮮這種分段的事情。我覺得這個項目可以讓大家多關心、多留意一下韓國與朝鮮的問題。當我們去鐵絲網這片現場的時候都是由軍人陪同進去的,我問過軍人對這些藝術品的感受和理解。軍人說以前覺得以前鐵絲網對他們來說就是沒有什麼特別意義,沒有什麼感情,冷冰冰的,但看到這些藝術品他們心裡也會產生一些感覺。
藝:以前可能軍事用鐵絲網在視覺上的刺激會比較強烈,通過一些藝術作品可以做一些文化上的慰問。
樸:對,獲得溫暖。聽到他說這句的時候,我也想為什麼做這個項目。我的感受是這並不僅僅是韓國與朝鮮的問題,這是會涉及到比如分段或紛爭國家、宗教或者其他的很多問題。
▲ 第三屆《the LINE》——統一,站立到其統一
藝:那對於這個項目,比如說附近的民眾有什麼樣的態度,他們的看法是怎麼樣的?
樸:我們在裝這些藝術品的時候,一般遊客來了,都會問我們在做什麼?他們沒想到來這裡還能看到藝術品,他們覺得很親切,又很新鮮的感覺,覺得很有意思,這是世界上沒有的,只有我們國家有鐵絲網的部分。
藝:這個作品在這個鐵絲網上是永久的固定嗎?
樸:是永久的。
藝:假如幾年以後,這些作品都已經改造完成了,就是說所有的東西上面都已經經過藝術改造了,那以後呢?
樸:如果幾年後統一了,真的要撤掉這些作品,我想我們可以做一個美術館,把東西放置其中展示。
▲ 第四屆《155英裡藝術項目》——夢想和希望,插上翅膀
藝:朝鮮有藝術家倡儀這個事嗎?
樸:這個我們也考慮過,有些從朝鮮偷渡過來到韓國的人「脫北者」,我們也有要找一找「脫北者」的藝術家,但是還沒找到,但是我們覺得這也是很有意義的。
藝:那朝鮮那邊的民眾或者媒體他們對這個事情有什麼樣的觀點?
樸:他們認識不認識我也不知道,好像不認識。
▲ 第四屆《155英裡藝術項目》——夢想和希望,插上翅膀
「象徵著冷酷戰爭同時也是很老舊的鐵絲網變成了美術作品的畫布,在此之上國內外的藝術家們創作出了《the LINE》這個項目,這個項目並不能影響韓半島的統一,但是我希望這個項目可以給在南北分段環境下生活的韓國人、其它國家的人可以用另一個視角來看待這樣的現實情況起到橋頭堡的作用,同時這個項目把鐵絲網變成了藝術作品,特別希望給駐守在這裡的韓國軍人在枯燥寂寞的軍旅生活中可以增加一絲快樂。到韓半島得以統一時,這個展覽也就畫上句點。作為一個策展人我希望直到這個展覽結束時,我能跟許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們一起把這總長達250公裡的鐵絲網打造成鐵絲網美術館,通過這個項目使更多的人得到了解韓半島南北分治的機會。」
——樸美麗
藝:那這個項目整個實施下來,有什麼樣的難度嗎?除了錢的事。
樸:這個地方是軍隊的,所以我們進去的時候,需要說明為什麼過來並且出示證件。這些都是需要申請的。就是說做這個項目實施上不是特別便利,所以很麻煩。比如我們這次布展的時候,我忘記了我的身份證,他們不讓進的話也沒有辦法,這是軍隊的命令,很嚴格。
藝:是說你做這些項目的時候需要部門的許可還不是特別便利,那這個項目是不是能接觸到觀眾也很少?
樸:現在很少,一天只能進去一次。
藝:這等於是一個很傳奇的藝術項目?
樸:對。但是我很擔心如果我們明年的總統改了,如果換了別的政黨的時候,那時候的京畿道負責人不要這個項目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到這個項目。
藝:可能說現在的這個黨會比較支持你們這個文化項目,可能在明年的話,又換了另外一個執政黨,可能他們的文化政策就又不太一樣,他們對項目的態度也會不一樣。
樸:對,可能他們就不願意支持了。所以我很擔心這個,如果出了政府以外,還有一些公司、企業能夠支持我們的話,這個項目會好一點。
藝:就現在這個項目有企業的贊助在裡頭嗎?
樸:沒有。這是我很擔心的部分,所以京畿道負責人也是,我們這個的形式規模不用很大,但是我們一直持續在做這個項目,因為這是有意義的事。
▲ 第四屆《155英裡藝術項目》——夢想和希望,插上翅膀
「由樸美麗策劃的這個韓、朝中間地帶的項目是極其有價值的,這可以說是一個生長中的項目。隨著人類思想和人類格局的改變,這件作品會顯示出其特殊的藝術家的參與性對世界改變及表達我們態度的一種方式。我很願意將來有機會去參與這個項目。祝這個項目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支持這個項目不僅是支持藝術,也是支持人類正能量的項目。」
——徐冰
「約250公裡的總長度的鐵網線來看,這次展覽不到100米的規模也許微不足道。但是循序漸進的展覽在不久的將來將會主導更多國民的共鳴感,我堅信可以成長並漸漸參與到南北的和解以及和平統一。」
——李東宰(總策展人)
首屆《the LINE》畫冊內容部分摘抄
▲ 《the LINE》項目於武漢美術館展出
▲ 《the LINE》項目於澳門教科文中心展出
樸美麗, PARK, MIRI
1980 生於韓國首爾
2005 畢業於韓國首爾女子大學美術學院西洋畫系獲學士學位
2013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版畫系獲碩士學位
展覽
2017 「Ready to Mingle」,藝術空間Daamdaa,首爾,韓國
2016 「丁酉年展」,Songam藝術空間,春川,韓國
「心有靈犀」, 澳門教科文中心,澳門特別自治區,中國
「心有靈犀」,武漢美術館,武漢,中國
2013 「心有靈犀」,悅美術館,北京,中國
「心有靈犀」,誠品畫廊,臺北,臺灣地區,中國
2012 「梯子」,中央美術學院,北京,中國
「梯子」,駐華韓國文化院,北京,中國
2010 「CUVE慈善拍賣展」,駐華韓國文化院,北京,中國
「第二屆CUVE拍賣展」,DA倉庫,北京,中國
2009 「首屆CUVE拍賣展」,DA倉庫,北京,中國
項目
2016 第三屆《155藝術項目》,DMZ-民通線地區,坡州,韓國
2015 第三屆《the LINE》, DMZ-民通線地區,坡州,韓國
2014 第二屆《the LINE》, DMZ-民通線地區,坡州,韓國
2013 第一屆《the LINE》, DMZ-民通線地區,坡州,韓國
收藏
駐華韓國文化院,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