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上海打撈局的潛水員1月12日在南中國海首次完成了300米深海出潛探摸作業,使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300米飽和潛水成套技術。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在此間介紹,在原局長葉似虯的帶領下,上海打撈局組成了深潛水研發團隊,成立了深潛水技術研發中心,自主研發出成套的300米飽和潛水作業技術和標準;自行培養出深潛水技術研發人員、管理指揮人員、潛水員、生命支持和醫療人員、設備管理和維護人員;依託的是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
打撈沉船潛水員道道傷痕
「深潛號」是我國第一艘自行建造的具備300米飽和潛水作業能力的深潛水工作母船,船上裝備的300米飽和潛水系統由生活艙、過渡艙、潛水鐘、生命保障系統等四個主要部分組成。飽和潛水作業期間,6名潛水員生活在壓力為31個大氣壓的生活艙內,工作時,由潛水鐘送至水下300米處,完成潛水作業後,再乘潛水鐘返回生活艙裡。
這項技術的成功突破離不開一個人,上海打撈局的老局長葉似虯2005年退休後,就一頭扎進了飽和潛水項目的推進中。
1982年,葉似虯被派到法國學習飽和潛水。法國的飽和氦氧潛水技術讓他大吃一驚:潛水員可以24小時在上百米的深海作業,連續28天在生活艙內生活,做完工程後一次減壓出艙。而當時我國常規空氣潛水,潛水員在水下最長工作30分鐘,最深潛60米。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核潛艇「庫爾斯克號」不幸沉沒,118名官兵葬身海底。由於不具備深海潛水作業能力,俄羅斯不得不求助於英國和挪威。
交通運輸部領導當時問葉似虯:「如果這類事件發生在中國,咱們能救得下人,撈得起船嗎?」
葉似虯答:「不能,我們沒有飽和潛水技術。」
2004年,在黃河小浪底沉船事故的打撈中,上海打撈局的潛水員們跳進了61米深的水裡。當潛水員從水裡上來時,他們身上被水壓造成道道傷痕。葉似虯知道,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飽和潛水。
南海油管破損首次下水成功
2006年,葉似虯編寫出中國首部「飽和氦氧潛水作業程序」及「應急預案」,細化到潛水員如何上廁所、洗澡等每個細節。
上海打撈局1983年從法國進口的一套氦氧飽和深潛水設備,在「深閨」中一鎖就是22年。上海打撈局科研所所長郭傑集中了所有的技術人員,終於在2006年8月底將設備全部修復,9月初通過檢驗發證。
葉似虯又自編教材,上海打撈局舉辦了飽和潛水員培訓班和飽和潛水生命支持員培訓班,並在長江裡進行了為期8天的10米飽和潛水實操訓練。30名潛水員取得了飽和潛水員證書,培養出我國第一支「飽和潛水」隊伍。
2006年10月,南海番禺油田海底油管破損,油田不得不停產。油田找到了上海打撈局。11月9日,一支由71人組成的潛水隊伍來到海上。
半夜裡,潛水隊隊長金鋒等6人進入飽和艙。金鋒帶著胡建,打開生活艙拱門,進入鍋爐般大小的潛水鐘。20分鐘後,金鋒從潛水鐘內的深度表上讀出:「深度:100米。」
當下潛到103.5米深時,他終於發現了需要從油管上拆下的零件。連續作業8小時後,筋疲力盡的金鋒和胡建重新遊回潛水鐘。第一次下水作業成功。
2007年11月,上海打撈局與DIVEX公司籤訂了300米飽和潛水系統建造合同。該系統主艙為9人雙艙減壓艙,輔艙為6人雙艙減壓艙,潛水鐘為3人鍾,最大深度可達300米,這是我國最先進的飽和潛水系統,也代表了當今的國際先進水平。
2013年5月18日,上海打撈局在南海執行海底臍帶纜鋪設工程中,潛水員成功潛至198米水深,完成了水下作業,將中國飽和潛水海上作業的記錄推進到了200米水深。
2014年1月11日夜裡,在南中國海海域,「深潛水」號船上燈火通明。12日零時,甲板上的潛水鐘被緩緩放進海裡,零時50分,潛水鐘下放到了300米深的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