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1949,你會選中哪面旗幟?
中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這是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常識。也正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往往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國旗的圖案會是這樣?誰設計的?從來都是這樣嗎?
其實,不要說五星紅旗,就是「國旗」這個概念,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也是一個很年輕的新事物。古代中國有軍旗、王旗,沒有國旗,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是天下之中,沒有必要搞個形象來代表。
但隨著晚清時期國門被列強打開,中國被迫加入了近代國際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搞一面可以標識國籍,代表國家整體的國旗就非常有必要了。
1889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面國旗——大清的「黃龍旗」出現了,也稱「黃底藍龍戲紅珠圖」。黃天,青龍,紅日,倒也頗具「中國特色」,就是太難畫了……1912年,隨著大清的垮臺,這面使用了24年的國旗走入了歷史。
取代黃龍旗的是北洋政府的「五色旗」,用紅、黃、藍、白、黑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也有傳統文化中「五行」的寓意。隨著北洋政府在1928年的覆滅,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旗取代。
▲圖案比較複雜,但意義一目了然
1931年11月19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這個新生政權當然也有自己的國家和國徽,國歌就直接採用了《國際歌》。直到紅軍長徵到達陝北,達成國共合作前,紅軍一直都是在這面旗幟下奮戰的。
1949年,經歷了艱苦抗戰和解放戰爭的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腐朽的國民黨政府被打垮了,一個新政權,一個新國家將要建立,中國人需要有一個全新的形象來代表自己——這個新國家,要叫什麼名字?用什麼旗幟,什麼徽章,唱什麼歌?
1949 年 6 月 15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
籌備會設立6個工作小組,其中第六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是馬敘倫,副組長為葉劍英(後增加了沈雁冰),組員有張奚若、田漢、錢三強、李立三、廖承志等14人。
那麼,國旗、國徽、國歌,就是這十幾位代表關起門設計出來的嗎?並非如此。
這十來位雖然都是頂尖人物,但這個形象設計可是要代表全體中國人的,最靠譜的辦法,還是要發揚民主,依靠群眾智慧。畢竟,這是個包含了政治、民族、文化、審美等諸多因素的技術活,閉門造車不可取。
7月15日至26日,《人民日報》、《新民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相繼刊登了第六小組發出的徵集國旗、國徽和國歌的啟事,列出了國家象徵設計的原則,比如國旗國徽要反映中國特徵、政權特徵、以莊嚴簡潔為主、圖案以紅色為主,國歌要反映新中國之遠景、不宜過長等。
在第六小組的工作中,國號是最先解決的。
在政協籌備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國號提案——「中華人民民主國」、「中華民主共和國」、「民主主義人民國」、「中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學蘇聯)、「中華聯邦民主國」(學美國),還有乾脆就叫「共和國」的。
▲這位「降將」對新中國的標誌設計貢獻頗多
經過討論,最後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民主國」這兩個選項上。
到底叫什麼好呢?這時候,兩位黨外人士起到了關鍵作用,一位是「降將」張治中,不久前他還是國民黨政府派來談判的首席代表,後來卻因為對國民黨失望而留在了北平,現在已經是人民政協的一員了。
張治中認為,「『共和』這個詞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複?不如就乾脆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張奚若,無黨派民主人士
清華大學教授,新中國第二任教育部部長
另一位無黨派人士張奚若指出,民主一詞來自希臘,原意與人民相同,「豈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所以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恰當。」張奚若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同盟會會員,又是愛國民主運動和反對內戰的中堅人物,說話是很有分量的。
兩位民主人士的意見最終被採納,在政協的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獲得高票通過,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了正式國號。
國歌的選取略有曲折,因為最初的設想,是新譜一首歌曲。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共收到歌譜632件,歌詞694件,經過甄選,只有少數符合要求,但經樂隊試奏後,均感覺不令人滿意。
▲國歌的曲作者聶耳和詞作者田漢(右)
看來,在短時間內新做一首歌曲是比較困難了。於是,經周恩來提議,眾代表討論,一致同意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代國歌。為什麼是代國歌呢?因為最後的決議是這樣寫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這一「代」就是55年,中間還經歷了受政治運動衝擊多次刪改歌詞的風波,直到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大,《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正式寫入了憲法。
競爭最激烈,也最有意思的一項,還得說是國旗的設計。
旗幟的設計相對簡單,門檻不高,一旦被選中,絕對是青史留名的光輝事跡,又是面向大眾公開徵集,所以一時間應者如雲——上至元帥,下至黎民,都紛紛獻上了自己的設計,甚至從遙遠的美洲也寄來了23件應徵稿。
一共收到了多少呢?稿件1920件,圖案稿2992幅(一說3012),相當於第六小組每人攤187幅。當然,這只是第一階段的「海選」,可想而知,其中大部分是不行的,經過複選,共有38件進入最後一輪評選。
這些方案五花八門,基本上也都滿足要求——反映政權特徵(五角星)、以紅色為主,那些圓、條、槓、穗,就是用來表現「中國特徵」的元素。
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解讀一下,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熱情是多麼高漲,但真要設計出一面大家都滿意的旗幟又是多麼難。
▲可能是受了中華蘇維埃旗幟的影響
「復字第26號」,餘卓生(生平不詳)設計。其寓意為:紅色——革命,黃色——中國人,嘉禾——農業,錘斧——工業,五角星——黨和解放軍,五角——五億人口。
▲未卜先知的WIFI?
「復字第33號」,作者陳多,寓意基本與上面一樣,但有五顆星和四條線——五顆星代表中國五千年歷史和五億人,四條線則象徵自由、平等、博愛、和平,合起來又代表了「五四」。
「復字第15號」,這個設計者可不得了——朱德!星象徵黨的領導和解放軍,星的五角代表中國五千年文化和五億人口,紅色象徵革命,藍色象徵天空。
與朱老總相似的方案還有兩個,「復字第18號」(上)和「復字第13號」,作者為包起權和張仃、鍾靈等,寓意都差不多,只是黃色代表膚色,白色象徵光明。
「復第28號」,作者包起權。紅色代表革命,黃色代表中國人(黃種人),錘和鐮刀代表工農聯盟,齒輪代表新民主主義政權,三顆星寓意不詳——軍武菌覺得,幸好最後也沒選中,否則豈不是要叫「三星旗」?
▲客觀的講,這兩個方案是比較美觀大方的
「復字第19號」和「復字第23號」,作者為原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吳玉章,紅色依然象徵革命;黃色代表黃種人;五角星象徵黨和人民解放軍。比較特別的是用嘉禾來代表農民,用「工」字來代表工人。
「復字第20號」和「復字第9號」,寬黃條一橫一縱,寓意同上,造型與現今某些非洲國家國旗類似。
「復字第11號」(上)和「復字第14號」,同樣是紅白色的姐妹圖案,白色象徵光明。
還有三角形方案,「復字第21號」(艾青設計)和「復字第22號」(龐薰琹設計),三角形象徵工農聯盟。
還有兩個讓人感到疑惑的「十字」設計,作者蕭淑芳。看上去就像北歐系的各種十字旗,莫非是想讓中國人都信基督?
如果你這樣想就錯了,左半邊其實是個「田」字,用來象徵農民,一點也不洋。軍武菌覺得,要是給左半邊加個框,就不會引起誤會了,但那樣又不好看……
其餘方案就不一一列舉了,但總的來說,多數都不盡如人意。
左上角帶方塊的圖案,與美國國旗相似。鐮刀斧頭式,與蘇聯國旗相似。紅底白條式,與印尼國旗相似,華僑領袖陳嘉庚特別指出,白色在上,遠看就象紅旗下了半旗,不妥。
眾多方案中,經籌備會投票表決,呼聲最高的是「復字第3號」和「復字第4號」。
原因是形式簡潔——「紅色旗面三分之一處加黃色長條而以五角星位於左上角」,「紅色象徵革命,五角星象徵共產黨領導的聯合政權,黃色長條則可以代表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黃河。」
但是這個橫條、橫槓代表黃河,也有不同意見。陳嘉庚就表示了反對,他認為紅旗上出現了其它顏色的條塊,會給人以革命不徹底的誤解。
▲加成兩條變這樣
再說了,雖然黃河是母親河,可是長江也一樣重要啊,要不要也表現出來呢?那就再加一條變兩條。
但這樣下去就打不住了——珠江算不算呢?OK,再加一條變三條,松花江也要吧?再加一條變四條,同理,漢水、淮河、烏蘇里……七七八八都加上,不就成了紅黃「星條旗」了嗎?
▲三條已經顯得很多了,要是再加……
關鍵時刻,又是張治中直接建言:「我反對這個黃河圖案,紅色國旗代表著國家和革命,中間這一槓,不就變成分裂國家、分裂革命嗎?同時,以一槓代表黃河也不科學,老百姓會聯想到一根棍子,像《西遊記》裡孫猴子的金箍棒。」
但也有代表提出,如果不要橫槓,旗面倒是完整了,但只剩下一個大星,不是太單調了嗎?張治中只是反對加橫槓,但他自己也提不出更好的方案,局面有些僵住了。
這時候,一個原來不被看好的「復字第32號」方案開始被注意到了。
此設計在第一輪投票中僅有5人贊同,而在更早的海選過程中,還險些被淘汰,是因為田漢的堅持才得以進入決賽圈。但這個32的排位,也顯示出此方案並不被重視。
入圍的38份設計中,作者不乏專業美術家,文化名人,甚至還有元帥。但「復字32號」的設計者卻是一個小人物——曾聯松。
曾聯松,浙江瑞安人,生於1917年12月17日。青年時代參加過一二·九運動,中央大學法學院經濟系畢業生,1938年入黨,皖南事變後被迫離校,回到家鄉當了中學教師,後由同學介紹來到上海,在現代經濟通訊社做秘書工作。
當他看到報紙上的國旗徵稿啟事時,心情非常激動——祖國新生,群策群力,我為何不能一試?
▲曾聯松書法
其實曾聯松本人是有美術書畫功底的,中學時向畫家金作鎬學過書畫,大學時上過美學家宗白華的課程,寫得一手好字。
然而,僅有熱情還不夠,對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講,短時間完成設計並非易事,為了設計出滿意的方案,他把自己關在閣樓裡閱讀《論人民民主專政》,按照啟事要求,反覆琢磨推敲。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曾聯松設計原稿
曾聯松回憶:「當我一進入具體構思。便感到這不是易事,十多天裡時而浮想聯翩,時而伏案塗畫,廢棄的圖紙有一大堆。」
「我首先著眼於政權特徵……設計以紅色象徵革命;以一顆內含鐮刀斧頭的大五角星象徵共產黨,象徵人民軍隊;以四顆小星代表廣大人民,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每顆小星均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大星引導在前,小星環拱於後,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
▲「復字第32號」的圖樣
「以五星結構象徵政權特徵的考慮定下以後,接著考慮如何表達中國特徵。為簡潔起見,力求寓意於五星之中。我將五星結體排成橢圓形,像海棠之葉,寓表疆土版圖;四顆小星則兼指四千年歷史和文化;星呈黃色,象徵黃色人種。構思至此,我開始得意起來。」
「最後設計五星在旗面上的位置。我剪好大小五顆星,在旗面安排各種布局,注意大小呼應,疏密相間。當安置到左上方時,頓感全局豁然開朗,眼前星辰金碧輝煌,神州河山遼闊。凝視著這個圖案,我感覺莊嚴而顯華麗,簡明而具氣勢,頓時興奮得手舞足蹈。」
1949年8月中旬,曾聯松將設計稿寄給了政協籌備會。在初選時,代表們認為大星內的鐮刀錘子圖案太像蘇聯國旗,於是去掉了,最後以微弱優勢入選了最後的38幅。
當張治中提出反對「一條槓」後,曾聯松的方案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重視,認為「復字32號」很好的表現了中國革命人民的大團結,應該作為國旗的首選。
「過去我們老想著在國旗上畫上中國特點,因此畫上一條黃河。其實許多國家的國旗不一定有什麼該國家特點。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明著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
這一提議受到了全體代表的贊同。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關於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四個決議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注意,這時候還叫「紅地五星旗」,不過在第二天的《人民日報》上,就改為了「五星紅旗」。
至此,我們熟悉的五星紅旗誕生了,曾聯松從此有了「國旗之父」的美譽。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在兩天內被趕製出來,長5米,寬3.33米的五星紅旗緩緩升起,迎風飄揚——新時代,開始了!
一年以後,曾聯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發來的1137號文件:
「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採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五百萬元(當時幣值),分別交郵局和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並致深切的敬意。」
曾聯松的好友們很驚訝:「當我曉得他要設計國旗,覺得他太天真了,一國之旗怎麼會由小百姓來畫呢……做夢也想不到,這國旗真就採用了他的設計。」
▲國家興旺發達,曾老的晚年非常幸福
作為新中國國旗的設計者,曾聯松從不居功自傲,不拿這些當資本,繼續兢兢業業的從事本職工作,直到退休,他的職務也只是上海日用雜品公司副經理。有人想用曾老的名字開一家「曾聯松旗幟商店」,他始終沒有同意。
50年後的1999年10月1日,在建國五十周年慶典上,五星紅旗又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升起。18天後,曾聯松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
這面漂亮大方的新國旗,如同這個新國家的縮影,是普通公民、國家領袖、民主人士、各界代表共同創造出來,代表全體中國人的偉大象徵。它的設計者,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百姓」——人民,永遠是這片土地上的主人,永遠是這個國家的動力!
「要畫心中的國旗,最重要的是你心裡有沒有對國家的那份情感。」——曾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