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產。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羅湖的年度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建設正有序推進。為了落實深圳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復工復產的部署,3月4日,在機器轟鳴聲中,羅湖區2020年第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共有12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額超過224億元。其中民生項目佔到四分之三。備受關注的木頭龍小區城市更新項目也於今日正式開工。
木頭龍小區城市更新項目正式破局
重大項目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城市功能的有力支撐。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開工的12個項目中,民生項目佔比最高,達到8個。據介紹,在今日開工的12個重大項目中,包括備受關注的木頭龍小區城市更新單元,還有筍崗-清水河片區04子單元奧康德地塊城市更新單元;產業發展類項目2個;基礎教育類項目3個,分別是水庫小學改擴建工程、淘金山小學改擴建工程、2019年公辦學校校舍修繕工程;此外,還有治水提質、市容生態環境、綜合交通、城區安全治理、文體惠民項目各1個。
本次開工的產業項目為兩個,總投資25億元,建成後將提供15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空間,作為中金嶺南、宏翔新材料等落戶企業的總部基地。
城市更新有助於破解羅湖土地空間緊約束難題。備受關注的木頭龍小區城市更新項目也正式開工,意味著長達10年的木頭龍困局正式得到了破解。早在10年多前,木頭龍片區就啟動改造,但由於極少數業主的拒籤,項目一直未能動工。
根據計劃,木頭龍小區城市更新項目總投資177億元,開發建設用地面積63232.1平方米,將建設保障性住房、土地整備安置房、商業、商務公寓、公共配套設施等建築。同時,配建地下公共充電站,並允許在地下開發商業用房。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周順波認為,老城區通過城市更新引入新的產業資源和要素,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公共服務效能,促進城區發展。
建重點項目臺帳促復工
截至3月2日,羅湖區管計劃第一批覆工社會投資項目共14個,已全部復工,包括金威啤酒廠城市更新單元項目(粵海置地項目)、金鑽豪園城市更新單元一期項目、筍崗冷庫城市更新單元(華潤筍崗萬象廣場)、城建梅園片區城市更新單元項目、三九大酒店、中外運長航物流中心項目、筍崗-清水河總部基地(深業泰富廣場)等。
第一批18個總投資億元及以上的在建區政府投資項目全部復工,包括深圳市羅湖「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項目、布吉南環路(西環路至禾坑路段)建設工程一期工程、黃貝中學新建工程項目、銀湖二小(未來學校)新建工程等。
為推動項目早日復工,羅湖區政府相關部門建立了重點項目復工(新開工)臺帳,主動對接項目單位,及時了解項目復工情況、未復工項目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已復工開工項目的推進情況等,對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及時梳理匯總分辦。
據了解,羅湖區還組織梳理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運行情況調查,評估疫情對本地區投資和重點項目開復工的影響,制定年度固定資產投資任務分解方案和考核方案,加大重點領域、民生方面投資力度,優先保障專項債、一般債項目資金供給,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此外,針對本次疫情暴露的短板問題,羅湖區加大公共醫療設施、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等方面的項目儲備;搶抓國家後續加大重點領域補短板政策支持的機遇,加快推動前期項目生成,促進項目早日落地;促進項目與資金對接,以形成新的投資熱點。
「企業+政府」疫情防控模式為開工護駕
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是城區面臨的一次大考。如何在保證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據介紹,以口罩為例,羅湖區及時協調物資保障組和疫後恢復組統籌,優先保障轄區第一批覆工的項目口罩、消毒液、測溫儀等防疫物資需求。目前通過各種渠道籌集到的第一批防疫物質75000個口罩,已分發給48個轄區在建工地。截至3月4日,羅湖通過各種途徑累計向各類企業發放口罩150萬隻。
2月28日,在位於羅湖區的清水河一路、清水河五路建設工程現場,羅湖區住房和建設局的工作人員把5000多個一次性醫用口罩送到了項目負責人的手上。該項目正在接受全面檢查,只要安全生產和疫情防控設置兩方面全部合格後,便可開始施工。
「這批口罩,基本可以滿足整個工地使用一個月。口罩是當下非常重要的物資,這批口罩是我們復工復產『及時雨』,施工人員工作起來會更有安全感。」工程項目經理葉福興說。
根據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羅湖區在項目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上,採用「企業自評、自查、自公示,政府指導、服務、監管」模式,全面取消各種形式限制,為項目早日全面開工建設保駕護航。
對於部分重大項目存在的人員返崗難問題,羅湖區及時協調項目所屬街道辦等部門加快審批,促進項目工地人員及時返崗。如城建梅園等重大項目,已協調為其湖北籍主要管理人員辦理了返回證明。
在醫學指導方面,羅湖成立由20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企業疫情醫學指導團隊,為企業提供專業指導。為了緩解企業的擔憂,羅湖醫院集團醫學檢驗實驗室還提供為企業自費檢測新冠肺炎病毒核酸上門採樣服務工作,實現當天採樣、當天完成檢測。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鮑文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鮑文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