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鯊為何看不到大量的鯨蝨類東西?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真的會來嗎?

2020-12-12 環球科學貓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從鯨蝨或藤壺的本身來說,也是屬於動物類生物,而它們一般是寄主在鯨類動物的表皮上,並因此得名。當然最多的就是鯨蝨,下面我們也單獨從鯨蝨來說下為何鯨鯊沒有出現類似於鯨蝨的東西。

簡單的來說是跟這些鯨蝨的一些棲息方式存在關係,並且只會依附在不同區域的「縫隙」之中,所以要說它們為何不會出現,其實從生物的特性就可以看得出來。

當然綜合情況來說,鯨鯊其實也不是一種比較適合鯨蝨的生物,如果真實存在棲息的關係,肯定也不會太多,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情況,

鯨鯊為何看不到大量的鯨蝨類東西?

鯨鯊是屬於軟骨魚綱鬚鯊目海洋動物,並且身體十分的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而對於這種生物來說,體型結構看上去雖然有不同的色調,但是它的身體其實屬於「光滑型」的生物會走路去年,體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許多黃色斑點和垂直橫紋都是它身體本身的一種狀態,並沒有突出的皺紋狀態。而對於鯨蝨棲息寄主來說,它肯定是有變化的。

按照鯨蝨的分類來說,不同的鯨蝨都寄生在特定的鯨類身上,所以不同的鯨魚看到的鯨蝨也是不一樣的,而鯨蝨與鯨間的這種對應寄生關係在鬚鯨身上尤其明顯,同時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常見的寄生部位包括皮膚傷口、口腔邊緣、鼻孔、眼瞼和鰭褶等區域,有沒有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鯨蝨主要是根據一些「凸起凹陷」的位置來進行依附的。

所以這決定了它們是否能夠穩定下去,因為鯨蝨無法遊泳,通過鯨類之間的身體接觸而轉換寄主。所以如果沒有這些區域,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簡單的來說,這就是它們的生存避風港,在身體「光滑」的鯨鯊身上,根本就不會有太多的棲息區域,這是最為基本的原則。

鯨蝨的寄生生活持續終生,是地球上比較獨特的寄生物種,根據科學記載數據顯示,單頭鬚鯨身上的鯨蝨數量可達10萬隻,所以生物種群規模非常龐大,這就是大概的情況,下面我們也就了解下關於鯨鯊的一些基本情況。

鯨鯊如今分布如何?還多不多?

鯨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其實種群在如今也不多了。跟我們常說的情況一樣,主要是因為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大量的鯨鯊出現消失,其中大量的捕殺是最為主要的原因,鯨鯊主要分布於各熱帶和溫帶海區,在我國各大海域不同的季節都可以看到,所以如果運氣好的話,還是可以看到它們的存在。人類也曾經在700米深的海域發現過鯨鯊,這也說明了它的分布確實很廣泛。

而鯨鯊本身來說,幾乎是沒有天敵的,最大的天敵可以說就是人了,鯨鯊的商業獵捕、販賣、輸入與輸出活動在全球可以說不少,雖然這些年來,不少國家在禁止進行捕獵,但是也有重啟捕魚的人,所以這對這些動物來說都是一種傷害,如果持續加上生態環境的影響,必然最終鯨鯊也會類似於其他生物一樣,緩慢的減弱和消失,甚至最終走向滅絕,所以這對人類來說也不是好事情。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真的會來嗎?

按照人類如今對地球生態環境,以及生物種群的影響來看,地球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還真的可能出現,所以我們需要警惕性生物滅絕的到來,畢竟生物群體的大規模減少已經是事實。在2020年我國就公布出來一種生物滅絕——長江白鱘,這也再次給人類發出了警告,生物滅絕確實出現了。

同時科學家們在9月也發布了一項研究說明,那就是最可愛的北極熊可能在本世紀末可能也會滅絕。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生物的滅絕可能已經出現,對人類的影響也在加大之中,只是我們感覺沒有那麼明顯。而站在生物的角度來說,生物是維持生態系統的一個基礎,一旦出現滅絕或消失,必然會導致生物群體的大規模減少,那麼人類作為頂端的食物鏈者,它們減少了,是不是也就危及到了我們生存,這都是相互的關係。

所以綜合情況而言,我們這裡從鯨鯊的情況,說到了如今的生物種群,也是期待大家多多保護地球的資源,生物群體只有穩定了,那麼我們地球也才會具有更好的生存空間,不然這對我們人類來說肯定會帶來巨大的影響。而這一切的根源都要從對生物的捕殺,棲息地的破壞等等做起,也只有人類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這是生物競爭之外的一個破壞情況。

相關焦點

  • 人類真的在「引爆」生物大滅絕?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在地球上,生物的種群非常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受到的威脅很小,而在人類一系列的活動之下,不少的科學家都在警告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出現,並且正在加速之中
  • 地球曾發生5次生物大滅絕,我們是否正處於第六次大滅絕當中?
    而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都是出現在顯生宙時期,這五次分別是奧陶紀生物大滅絕事件;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事件;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三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以及我們最為熟知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奧陶紀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於4.4億年前,這個時候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比如大家熟知的三葉蟲,此次事件之後,有頜魚類開始統治地球。
  • 8000隻海鸚的「悄悄」死亡,可能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前兆
    近期,科學家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岸上,發現了大量海鸚死亡的屍體,數量多達8000多隻,這已經不是阿拉斯加第一次出現大規模的鳥類死亡事件,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間,科學家測量和觀察到了360隻成年和少年海鸚的屍體出現在海岸上。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如果到來,科學家找到證據,人類可能是最大推手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環境變化,氣溫下降海平面下降,這導致了當時大量的海洋生物滅絕,滅絕生物佔比達到了85%;第二次生物滅絕發生在3.65億年以前的泥盆紀晚期,這也是魚類發展到巔峰的時代,大量脊椎動物出現,同樣的地球溫度下降海平面下降,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消失;
  • 冰凍方舟計劃:第六次物種滅絕前保留生物基因
    如果無脊椎動物消亡了,我們也會隨之消亡。」安·克拉克說道。圖為克拉克博士在測試項目所需的設備。北京時間1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聖經故事中,動物們兩兩踏上諾亞方舟,從而在末日中倖免於難。而在現實世界中,也存在類似的「諾亞方舟」,只不過要高科技得多。科學家近日開展了一項研究項目,希望能在地球第六次大滅絕開始之際,將即將滅絕的瀕危物種的DNA保存下來。
  • 地球發生過五次大滅絕,第六次大滅絕正在發生,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同時智人已經掌握了火耕技術, 當智人用火燒掉遮擋視野的森林後大面積種植農作物,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威脅了大量草食動物的生存。另外,氣候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氣候改變使生態系統失衡,智人在這個節骨眼上來到澳大利亞,讓原本就脆弱的生物鏈瞬間崩盤。類似澳大利亞生物大滅絕的事情,後邊的幾千年都在不斷上演。不久後,同樣的悲劇發生在了美洲。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科學家: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人類活動引起全球變暖是徹頭徹尾的偽命題,請問第四季冰川消融是恐龍造成的嗎?保護環境倒是沒錯,也不能這麼絕對,但是保護環境真的是人人有責感興趣的話跟著小編一起一趟究竟吧!
  • 亞洲獅增長到近700隻,滅絕6500萬年、13.6萬年生物為何重現?
    作者:文/虞子期生物是「構建」地球生態系統最重要的一部分,少了它們,地球將可能處於生態系統的「崩潰」邊緣,而隨著人類的開發,對生物棲息地的破壞,生物捕殺等因素出現,越來越多的物種逐步走向滅絕或消失,所以這就讓我們想到了生物大滅絕的開始。
  • "人類百年內滅絕說"遭質疑 大滅絕會來嗎?(三)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會到來嗎滅絕 從生物學和生態學的角度來講,就是生物的死亡。當一個物種的最後一個個體死亡後,該物種就滅絕了。
  • 在澳大利亞西部如何觀鯨,如何和鯨鯊共遊
    在澳洲觀鯨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西澳了,西澳有整個澳洲最長的觀鯨季節,每年從5月份開始,就會有大量的座頭鯨,南露脊鯨,藍鯨等都會從南大洋,遷徙到金伯利北部海岸的溫暖水域進行繁殖。那種成群結隊的鯨魚遷徙的場面特別浩大和壯觀。此刻你可以在奧古斯塔的福蓮達灣觀看座頭鯨和南露脊鯨,在卡姆登灣和彭德灣能看到幼鯨。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加劇 當地球僅剩下人類,連一隻貓也沒有了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加劇 當地球僅剩下人類 連一隻貓也沒有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到來,這將是現代人類真實經歷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因為前五次都是因為非人為因素,而第六次最主要的原因卻是人類對資源的過度佔有,從而擠壓其他生物生存環境引起的。
  • 人類在南極大肆捕殺磷蝦,為何會讓萬裡之外的73頭鯨成堆死亡?
    人類在南極大肆捕殺磷蝦,為何會讓萬裡之外的73頭鯨成堆死亡?眾所周知,在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其中藍鯨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一種生物。一頭成年的藍鯨體重可達180噸。藍鯨目前也是全球的一級保護動物,不僅是藍鯨,所有的鯨類都是國家級保護動物,也是瀕危物種。
  • 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生物大滅絕?
    寒武紀大爆炸以來,也就是顯生宙時期,地球共發生過五次大滅絕事件。而顯生宙之前的生命歷史細節已難以考證,像24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導致了大量厭氧的古細菌和真細菌消亡,但由於化石證據稀缺,滅絕程度到底有多慘烈已經無法證實。下面說一下顯生宙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 馬爾地夫有鯊魚嗎?馬爾地夫有鯨鯊嗎?馬爾地夫什麼島觀鯨鯊最好
    1828年,生物學家在南非捕獲了這種大魚,首次辨認和描述了這美麗又神奇的物種,取名為「鯨鯊」(whale shark),意為有著鯨類般碩大身軀的巨鯊。鯨鯊是現存最大的魚類,平均體長近10米,體重可達9噸。儘管最可靠的體長記錄來自於喀拉蚩港捕獲的一條12.65米長的鯨鯊,但人們願意相信它們可以長的更長,科學家們理性認為18-20米可能是它們的身長極限。
  • 為什麼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正處在第六次生命大滅絕中?
    環境保護生物學家、動物學家、生態學家、古生物學家和環境科學家,眾多科學家越來越確信人類的活動正在對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正在進入地球上即將發生的第六次大滅絕的早期階段,也被稱為「全新世滅絕」或「人類世滅絕」。
  • 進化論地球之初,寒武紀大滅絕。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這個時候,一種會動的生物出現了——一種移動能力很弱的蠕蟲,它們大吃特吃,吃什麼呢?當然是不會動的埃迪卡拉生物。這時候,有一種魚長出了腳,適應了海邊的環境,然而這一演化,幫助這種東西逃過了滅頂之災。這個時候,經歷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物種滅絕——寒武紀大滅絕。寒武紀大滅絕,在這一期間,生物突然滅絕,海裡的各種生物,陸地上的節肢動物,全部都滅絕了。
  • 狐狸正在努力進化成狗,為了挺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而這種反常而極端的主動進化,正是狐狸對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回應,也是求生欲的最強烈表達。至於那些進化速度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野生動物,要麼已經滅絕了,要么正在滅絕的路上。前蘇聯專家花幾十年馴化狐狸說起來,野生狐狸算是狗的近親,但它們並不親人,而且幾乎無法馴化。比如銀狐(赤狐的一種變種),一百多年來因其毛皮價值而被人類廣泛飼養。
  • 被宣布滅絕30年的生物都出現了,野生華南虎會重新被發現嗎?
    有很多被科學家認為已經滅絕的生物一再出現,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最好的解釋就是這些生物其實是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滅絕,少數的它們生活在更隱蔽的、人類找不到的地方。歷史上曾經有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第六次或許正在發生,但是我們卻「只緣身在此山中」,科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數量在過去的35年裡翻了一倍,但是蝴蝶、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已經減少了45%。非常多生物被人們擠到了瀕臨滅絕的角落,華南虎是其中一種,既然有的已經被宣布滅絕的生物,又一次出現了,野生華南虎還有可能會出現嗎?
  • 地球上曾經出現的5次生物大滅絕,你知道有幾個?
    地球存在的40多億年間,各種各樣生物的誕生和滅絕就一直交替進行著,在大部分普通人的印象中,一提到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想到的就是恐龍大滅絕。但是此次大滅絕只是眾多中的一次,在它之前,地球上還曾經發生過四次全球範圍性的生物大滅絕,在此過程中,無論你是食物鏈頂端的王者,還是最低等的生物,大自然都會一視同仁,能否生存下來,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今天不妨跟隨筆者一同探索一下地球曾經發生的五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奧陶紀大滅絕。
  • 地球經歷過5次大滅絕,如果第6次輪到人類,下一任統治者會是誰
    文/行走天涯地球經歷過5次大滅絕,如果第6次輪到人類,下一任統治者會是誰地球是我們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如果有一天地球突然不能繼續容忍人類繼續生活下去了的話,人類一旦在這之前還沒有找到新的家園可以居住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