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蕭山就有一位 「PS修圖」 大神!他也許也修過你家的照片》這條微信內容一度被刷屏,看到這條內容的杭城媒體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美圖秀秀當道的今天,老手藝雖然沒落了,但卻讓人懷想起曾經的悠閒歲月。
東門飯店的廚師到照相館的修版師
朱耀坤,杭州蕭山人。在潘水南苑經營著一家商行。周圍人大多只知道他是生意人,從醫藥公司退休的,卻不知他曾做過一個很藝術的職業——修版師。
知道修版師的人,估計年紀不輕了。七八十年代的照相館,用的是膠捲,拍一張少一張,拍完也不能立刻看到成片,如果拍得不好怎麼辦?
只有三個辦法,一是重新拍,二是在底片上用鉛筆修,三是照片洗出來以後再用毛筆顏料調整。後兩項,就需要修版師了。老攝影人「老雨魚」說,原來在蕭山照相館修片的基本上都是女工。
到了約定見面的日子,朱師傅站在自家店門口,見我來了就從屋裡拿出了兩張照片。一張黑白,一張彩色,照片裡是同一個人,就是朱師傅自己。
那張黑白照片是原圖。當時雖說彩照也有了,但因價格稍貴還不普及,於是他學習用油彩上色。沒有專業學過美術的人,對色彩、光影的把握總是欠缺一點。在白紙上臨摹都有困難,何況是黑白相紙上著色。
準備好,黑白相片上色教程即將開始——先用凡士林打底;再用赭石顏料分區上色,根據光影用不同顏色打出明暗;再畫口紅腮紅等細節。
這怎麼會是一個廚師?這明明是個畫師啊!等等,廚師?對的。
在1979年之前,朱師傅是一名廚師,東門飯店、湘湖飯店都待過,可能你們還吃過他做的菜。之後,他被分配到了照相館,開始做修片學徒。這種轉行,現在看來有些突兀,但在過去,只要兩個單位是一個系統內的,就沒什麼問題了。
當時他跟著一名來自臨浦照相館的師傅,從修片開始。簡單的修片,就是在膠捲底片上,把瑕疵(呈現出白點)用鉛筆塗掉。去斑點這活,他一幹就是三年。
點瑕疵,這件事看上去又無聊又沒意思,但是修的圖多了,潛移默化中對成像後的光影效果聊熟於心,有時他會靜下心來看一張圖很久,尋找黑白與光的規律。
後來照相館又來了一位陳師傅,來自兄弟照相館。他善於精修片。也就是成像後,曝光有瑕疵,皮膚成像有花,或者照片有損,經過一番修整都能有所挽回。於是,朱師傅跟著他又開始學習新技能。
1984年,朱師傅考出了整修技師職稱。這一年,算是真正結束了學徒生涯。當時他的工作每天都是修照片,12寸的大照片,一天只能修2—3張。小照片也是張張修,跟現在拍證件照一樣,都要美化一下。
李成虎的照片他也修過
還原的是時代的記憶
退休後的朱師傅,雖然開了一家商行,經營得還不錯,但日常還是喜歡擺弄老照片。前幾天,他朋友給他了一張半邊臉看不清的圖片,要他幫忙復原。
雖然不能修復如前,但至少面部清晰了。這也是記者去找他的原因,看看到底是怎麼修復的。因為臨時找不到損毀嚴重的老照片,朱師傅就拿出了一張稍有缺陷的老照片。在旁人眼裡,這張照片就是白點多了一些。在朱師傅眼裡,人物左臉明顯已經花了,右邊高光有些過度,不夠立體。
一塊白磚,一片幹了的墨汁,一支毛筆。修復工具,很簡單。
朱師傅在花了的左臉陰影上點點點,顏色的深淺、相紙的吸水性和墨汁的含水量都要靠經驗來控制。
朱師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現在流行的人像攝影沒質感了。你們都喜歡雪雪白一片,我喜歡把皮膚橘皮的感覺做出來,這不是缺點,是還原一種真實感。」
他說,以前的黑白照片有個缺點,就是立體感不夠,經過一層層地修補,可以更好地表現出層次感。
現在區檔案館的很多圖片都有他的筆跡,他曾經修過李成虎的照片(由畫轉照再修復),還有抗戰時期金蕭支隊的影像。
前幾天,家住杭州火車東站的老何,拿著姑姑的老照片,一路尋覓到蕭山找到了朱師傅,希望朱師傅能幫他姑姑修得好看一點。「姑姑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裁縫,我是第二批。她一生沒有嫁人,我是她一手帶大的。」姑姑78歲走的,照片是30多年前拍的老照片。有點不乾淨,邊上很模糊。老何找了好多老的照相館,都找不到手工的修片師傅。這次是電視上看到朱師傅,想碰碰運氣。
朱師傅拿到照片後說,沒層次感,白白一片。「從左邊看,這個照片沒立體感,根據燈光是這樣打過去,我把左臉加深,右邊陰暗不夠明顯,邊上再加深一點。」
朱師傅加了老何的微信。修好照片後,老何已經過來取走了。老何說;「經過手工一修,立體感一下子就出來了。」他準備掃描到電腦上,再列印出來,擺放在客廳相框裡。
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手工修圖已經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就像有網友在微信中留言「現在用電腦就能修復老照片,平常美圖秀秀也很簡單」,但在朱耀坤老人看來,和電腦修圖比起來,手工修圖更能夠還原真實,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