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界鄙視鏈:古典>爵士>搖滾>流行是真的嗎?

2020-12-25 MusicDish獨立小炒

幾周前,在北京衛視的《中歌會》上,爵士流行女歌手順子演繹了她的成名作《回家》。作為品鑑團嘉賓之一的聲樂老師賀冰新直截了當地批評了順子的唱法。

從聲樂老師的角度,我認為你今天唱的並不好。

賀冰新剛說完,華語R&B教父陶喆和鋼琴家,指揮家滕矢初就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話音未落,賀老師便親自開嗓向順子示範起來。過於誇張的顫音讓現場的嘉賓都疑惑起來,有人問到:「這是民族唱法嗎?」 順子終於開口:「老師您這是美聲,不是R&B...」 還沒等順子說完,賀老師又滔滔不絕地大談起高音的正確唱法。

賀冰新批評順子唱法

我們常常聽說音樂界有這樣一條鄙視鏈古典>爵士>搖滾>流行...這到底是否真正存在於音樂界還是只是一句玩笑話?

順子

在美國長大的順子,4歲開始學習鋼琴,從小接受R&B爵士風格的影響,並一直在學習爵士樂和音樂製作。1997年順子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創作同名專輯《順子SHUNZA》,以主打歌《回家》一鳴驚人,專輯入圍臺灣金曲獎三項大獎。在當時的華語樂壇,能夠將R&B和爵士演繹如此純粹又地道的歌手實屬難得。而誰能想到,在20多年後,一個被稱為音樂藝術家的老師卻在教育順子如何演繹這首已經和順子本人風格可以畫上等號的歌。

順子專輯封面

其實賀老師這樣的態度並不罕見,也不是中國特色。

1986年,在俄羅斯伊爾庫茨克藝術學院的兩個學生Artyom Yakushenko 和 Yuriy Matveyev,組成了一個特殊的組合: 他們用小提琴吉他演繹了自己創作的具有爵士搖滾風格的音樂。這次在新西伯利亞音樂節的亮相讓他們一舉拿下「最佳原創藝術家」的獎項。

Artyom Yakushenko 和 Yuriy Matveyev

然而這份榮譽並沒有讓母校為他們自豪,二人甚至差點因為演奏非正統的搖滾和爵士樂而被學院開除。

Artyom Yakushenko 和 Yuriy Matveyev

Artyom和Yuriy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音樂態度,他們組成了名叫Two Siberians(兩個西伯利亞人)的二人組合,繼續創作大量融合了爵士搖滾世界音樂藝術搖滾的創新作品。

在被一位來自美國的音樂製作人發掘後,兩人來到了對於多種音樂流派更為開放的美國。在那裡,Two Siberians的才華吸引了量著名的樂與其合作。15次格萊美獲得者,薩克斯演奏家Michael Brecker, 美國單簧管演奏家Don Byron以及爵斯演奏家Richard Bona均在他們

的專輯「Out of Nowhere」中獻上演奏。他們還登上了紐約林肯中心的舞臺。

Yuriy Matveyev
Artyom Yakushenko

「他們的作品是令驚豔的多種樂與化創新性融合。兩位共同將深沉,華麗和師級的旋律提升到個新的度!」

—Rolling Stone樂評論家Bill Milkowski

在國內和國際都獲得樂迷積極熱烈反饋的Two Siberians不僅為多部芭蕾舞劇和電視劇創作原聲帶,還被邀請到無數北美,歐洲甚至亞洲的音樂節表演。

現場

他們對於新興聲音的探索從未停歇。2018年,Two Siberians的演出受到俄羅斯兩媒體俄羅斯公共電視臺(OTR) 和俄羅斯第頻道(1TV) 的曝光。

音樂流派的發展歷程是非常曲折和複雜的,古典音樂無可厚非是多種音樂類型發展源頭,各流派通過長期的獨立發展互相影響,每一次創新的嘗試總會帶來反對的聲音,但每次突破都會在歷史的長河留下深刻的印記,對整個音樂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圖源維基百科

你也許認為小提琴和電吉他的結合不夠和諧,但作為兩位技術高超,又具有創新意識的音樂家,能夠創作並表現出獨具一格的作品是對整個音樂界有真正貢獻的。

探戈元素的專輯

世界知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就將不同音樂流派的融合做到極致,不僅獲得格萊美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獎,還曾與很多知名電影配樂大師合作,打破了人們對古典音樂家的固有認知。

回到「中歌會」,不管這位在百度百科上有十幾個頭銜的賀老師本身聲樂技巧如何,她的這麼一小段演示表演,直接暴露了出她在音樂專業上的的狹隘和自大。對於音樂流派進行片面化的解讀,還試圖假借「藝術」作為自己的擋箭牌。她對這個作品的演繹,完全和歌曲本身風格風馬牛不相及,不管觀眾是否對藝術唱法有了解,都會覺得這樣唱「很尷尬」,「很難聽」。這類「音樂家」的態度無疑會阻礙新興音樂的發展。

音樂作為藝術,本質是讓聽眾感到享受,而不僅僅是達到學院派設置的某個標準。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文化,都有著不同的聲音審美和表現方法。所謂鄙視鏈,無非是一個為了滿足優越感扁平化思維的產物。音樂的進步和多元化的發展,需要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度。

相關焦點

  • 英倫搖滾樂隊是如何站在鄙視鏈頂端的?
    原創 rock and roll的 看理想Radiohead,《Creep》說起英國流行音樂,你會想到誰?當我們談論音樂時,儘管我們都不提倡所謂的「鄙視鏈」,但總有幾支英國樂隊,毫無疑問地站在「頂端」。英國音樂, 深深地影響著世界。隨著《樂隊的夏天》的熱播,許多國內樂隊進入了主流視野。作為聽眾的我們,也常常能從一些國內樂隊的音樂中聽出英倫樂隊的影子。
  • 爵士、古典、搖滾,這些不為人知的音樂類動畫原來這麼有趣!
    2006改編電視劇播出,一年後同名動畫也開始放映,隨著作品的影視化日本掀起了一陣古典音樂的熱潮,連新日本愛樂定期演奏會門票也被一掃而空,人們把那時突然流行起來的古典音樂熱取名為野田惠現象,作品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除了《交響情人夢》之外,《四月是你的謊言》和《吹響吧!
  • 出來混,一不小心就掉進了鄙視鏈
    原創 歲生 印客美學太陽之下無新事,人多的地方就有了比較,就有了高低之分,鄙視鏈也就應運而生。小時候我們總是被拉來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長大了我們混的各種圈子也是逃離不了鄙視鏈的束縛,就連你呼吸的空氣都是有鄙視鏈的。
  • Higher Brothers登錄國內最大的搖滾音樂節,這是什麼騷操作?
    國內的小眾音樂圈裡,各種莫名其妙的鄙視屢見不鮮。臧鴻飛當年在吐槽大會就說過:搞音樂的有個鄙視鏈:玩古典的看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看不起玩搖滾的,玩搖滾的看不起玩流行的,但是所有人都看不起玩嘻哈的。當然,臧鴻飛這話說的不全面,因為玩嘻哈的會看不起玩民謠的。
  • 學歷鄙視鏈存在嗎?海外留學鄙視鏈也有?
    學歷鄙視鏈真存在嗎?學歷鄙視鏈是真實存在,留學學歷鄙視鏈,留學國家鄙視鏈也存在,鄙視鏈:1.美國2.英國3.加拿大4.澳大利亞5.德國6.法國,最慘的是法國明明留學性價比高,連韓國等國家都比不過,法國擁有65個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四)和14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二),但是偏偏法國留學含金量不怎樣,連國家的留學獎勵法國的名額是所有留學國家最少的。
  • 邁斯通國際英語丨大學英語能力鄙視鏈
    臧鴻飛曾爆出音樂圈猛料,「搞音樂的有個鄙視鏈,玩古典的看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看不起玩搖滾的,玩搖滾的看不起玩流行的,但是所有人都看不起玩說唱的。」一語既出,可謂驚爆全場,坐在嘉賓席的「嘻哈歌手」本人VAVA也被這番玩笑逗得前仰後合。這當然是飛飛作為音樂人戲謔音樂圈的話。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
    因為,切莫以為自己佔據鄙視鏈的頂尖就能君臨天下,高枕無憂了;也切莫認為處於食物鏈的最低端就被打入十八層 地獄,永不翻身。螞蟻不也吞象嗎?土得掉渣的紅白蛇皮袋不也在去年成為LV的新歡了嗎?德藝雙馨的蒼井空不也成為公知的偶像嗎?……誰鄙視誰?誰又被誰鄙 視?這一切都不是固定的。
  • 莫扎特x大衛·鮑伊 給流行搖滾穿上古典「外套」
    流行、搖滾,人人都愛而一旦提到「古典」 會感覺嚴肅到難以欣賞如果,給槍炮玫瑰、齊柏林飛艇穿上古典的外衣呢?艾拉·馬利肯,一位西班牙的小提琴家,他就給流行、搖滾穿上了古典的「外套」他的音樂會裡,你能看到電吉他、貝斯、鼓,這些在古典作品絕對不會出現的樂器!
  • 盤一盤夜店蹦迪鄙視鏈……
    在昏暗的燈光下,擁擠的人群中混雜著香水汗味荷爾蒙的空氣裡肆意蹦迪是當代青年釋放壓力的不二之選上回講了電音圈中的DJ、曲風、電音節三大鄙視鏈今天蓄電CHN編輯部為你盤一盤夜店中常見的鄙視鏈穿搭鄙視鏈奢侈大牌>爆款潮牌>
  • 中國奶茶鄙視鏈
    >你看看,從學術到娛樂,從天文地理到大象螞蟻,鄙視鏈始終存在。那以此推斷,周杰倫是人,所以,奶茶必然也有鄙視鏈。那所謂奶茶圈鄙視鏈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條鄙視鏈中存在著「排隊時間」這麼一個關鍵點,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時間成本。對經濟學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時間成本是一種機會成本,它等同於花費時間所能創造的價值。試著把這條原理擱在奶茶鄙視鏈上,你別說還真是這麼回事。
  • 小夥穿天價聯名竟遭人白眼,「球鞋圈鄙視鏈」,說的不會就是你吧
    音樂圈,聽古典的瞧不起搖滾,聽搖滾的瞧不起嘻哈,聽嘻哈的瞧不起電音,最後聽電音的又鄙視流行。 日常看書也有優越感,看名著的瞧不起通俗文學,看通俗文學的瞧不起看雜誌的,看雜誌的最後又瞧不起看漫畫的。
  • 留學鄙視鏈真的存在嗎?就業版高校鄙視鏈又是什麼?
    在國內985>美國>香港>英國>其它的留學鄙視鏈,這樣的留學鄙視鏈是真實存在的嗎?不是!不是!不是!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都不存在這樣一條地區鄙視鏈,只存在學校排名差異。相信很多同學在擇校的時候,都不免靈魂拷問一番:選什麼樣的學校,未來更適合就業?尤其是出國留學,直奔碩士的同學們,更是希望學位變現能力最強、最快。
  • 英語單詞中的「職業鄙視鏈」真的存在嗎?
    英語單詞中的「職業鄙視鏈」初聽時感覺說得還「有點道理」,可是細細一琢磨卻又好像並非那麼回事。奈何廣告鋪天蓋地而來,聽得久了也只是微微一笑:這樣生硬地歸類真的對記單詞有幫助嗎?且不說英語中是否真的如其所說存在著「or」結尾的詞職業比較高級,「er」結尾的詞職業比較低級。那麼「ee」結尾的詞諸如employee(僱員),escapee(逃亡者),refugee(難民),trainee(實習生),referee(裁判員)……那麼這些職業不就是最低級了嗎?英語中的「職業鄙視鏈」竟至於斯!
  • 看到「樂夏」隊員的「鄙視」,終於理解了《一人我飲酒醉》的心酸
    為什麼我們對丁太昇的一番言論聽著膈應,主要還是他言語裡隱約帶著高人一等的「鄙視鏈」。據說「鄙視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方都市報2012年4月7日的「城市周刊」上,該文總結了社會中因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大家覺得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就又總結出了遊戲圈鄙視鏈、追劇圈鄙視鏈和英語圈鄙視鏈等等。
  • 為什麼許多中國搖滾樂手與樂迷都鄙視流行樂?
    答|百度派 @一寸光陰鄙視似乎已成為這個社會的流行,相親鄙視鏈,微信暱稱鄙視鏈,以及各種標籤「高級美」、「油膩的中年男人」,無不顯示著其中的鄙視感。搖滾樂對流行樂的鄙視更是由來已久,音樂有高下之分嗎?看從哪裡角度來說,如果從個人欣賞來說,喜歡什麼欣賞什麼,沒有誰比誰更高級;從音樂本身的技術、編曲等角度來說,也只能就一種類別內比較,即使是被鄙視的流行音樂中也有精品,跨界比較幾乎相當於耍流氓。那麼搖滾樂對流行樂的鄙視源自哪裡呢?可能是一下幾個方面。
  • 帝都學區鄙視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存在"鄙視"。帝都各區域關於學區房各有各話,每個區都有自己的榮譽感。究竟誰才是帝都學區房的"宇宙中心"?今天,我就帶大家聊一聊,帝都學區房鄙視鏈。而購買這些學區房的家長們,乾脆把後綴都省略了,直接稱呼人大附、景山學校,仿佛自己家真的在名校學區一樣。
  • 2020年,誰還在鄙視「流量音樂」?
    他想「撬動」音樂鄙視鏈GAI低頭掃了一圈房間,墨鏡微微滑落,他是第一個走進demo試唱間的唱作人。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2019年,在線音樂平臺開始不局限於流行音樂,逐漸發力電音、說唱、搖滾、古風等多種音樂風格。國內的獨立廠牌可以更加專注音樂性、往往具有獨特的音樂類型偏好,能夠不受框架限制,產生品質較高的獨立音樂。2019華語數位音樂報告顯示,2019年全年上榜的非流行歌曲中,國風類歌曲佔比超10.41%佔據首位,其次分別是搖滾、EDM、嘻哈、民謠和R&B。
  • 中國音樂圈的「鄙視鏈」(樂器篇)
    當然,不是調侃那些處於鄙視鏈底端的學校。俗話說得好高手出自民間,在音樂學院能得到更全面的學習而已。只要努力在哪裡都是一樣的。這個鄙視鏈也可以讓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衡量自己要去的學校。樂器圈的鄙視鏈咱們也不廢話,直接列出來給大家看。
  • 美潮鄙視日潮,小眾鄙視大牌,鄙視鏈底端是……
    求新求變尤其是重視科技感的確是美國現在最流行的元素,再加上街頭潮流的強勢霸佔,看看現在的幾大奢侈品品牌的全方位潮牌化就全明白了,LV找了Off-White主理人,巴黎世家攀上Vetements主理人,而Burberry則請了曾成功操盤紀梵希的Riccardo。如日中天的美潮鄙視我,也不是沒理由的。
  • 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莫扎特》登陸天津
    氣勢恢宏的宮廷布景,綺麗繁複的精緻服裝,狂躁不羈的搖滾音樂……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莫扎特》29日晚精彩亮相天津大劇院歌劇廳,給觀眾展現了一個「縱情生活」的莫扎特。《搖滾莫扎特》講述的是音樂天才莫扎特勇於追求音樂夢想的故事,全劇共分兩幕,時長150分鐘,從莫扎特的青年時代開始講述,用光怪陸離的搖滾舞臺展現莫扎特在闖蕩音樂界時面臨的機遇、誘惑、嫉妒和種種艱辛。2009年,該劇在法國巴黎首演後引起巨大轟動,被譽為「對整個音樂劇界的一次真正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