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周前,在北京衛視的《中歌會》上,爵士流行女歌手順子演繹了她的成名作《回家》。作為品鑑團嘉賓之一的聲樂老師賀冰新直截了當地批評了順子的唱法。
從聲樂老師的角度,我認為你今天唱的並不好。
賀冰新剛說完,華語R&B教父陶喆和鋼琴家,指揮家滕矢初就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話音未落,賀老師便親自開嗓向順子示範起來。過於誇張的顫音讓現場的嘉賓都疑惑起來,有人問到:「這是民族唱法嗎?」 順子終於開口:「老師您這是美聲,不是R&B...」 還沒等順子說完,賀老師又滔滔不絕地大談起高音的正確唱法。
我們常常聽說音樂界有這樣一條鄙視鏈古典>爵士>搖滾>流行...這到底是否真正存在於音樂界還是只是一句玩笑話?
在美國長大的順子,4歲開始學習鋼琴,從小接受R&B和爵士風格的影響,並一直在學習爵士樂和音樂製作。1997年順子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創作同名專輯《順子SHUNZA》,以主打歌《回家》一鳴驚人,專輯入圍臺灣金曲獎三項大獎。在當時的華語樂壇,能夠將R&B和爵士演繹如此純粹又地道的歌手實屬難得。而誰能想到,在20多年後,一個被稱為音樂藝術家的老師卻在教育順子如何演繹這首已經和順子本人風格可以畫上等號的歌。
其實賀老師這樣的態度並不罕見,也不是中國特色。
1986年,在俄羅斯伊爾庫茨克藝術學院的兩個學生Artyom Yakushenko 和 Yuriy Matveyev,組成了一個特殊的組合: 他們用小提琴和吉他演繹了自己創作的具有爵士和搖滾風格的音樂。這次在新西伯利亞音樂節的亮相讓他們一舉拿下「最佳原創藝術家」的獎項。
然而這份榮譽並沒有讓母校為他們自豪,二人甚至差點因為演奏非正統的搖滾和爵士樂而被學院開除。
Artyom和Yuriy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音樂態度,他們組成了名叫Two Siberians(兩個西伯利亞人)的二人組合,繼續創作大量融合了爵士,搖滾,世界音樂,藝術搖滾的創新作品。
在被一位來自美國的音樂製作人發掘後,兩人來到了對於多種音樂流派更為開放的美國。在那裡,Two Siberians的才華吸引了量著名的樂與其合作。15次格萊美獲得者,薩克斯演奏家Michael Brecker, 美國單簧管演奏家Don Byron以及爵斯演奏家Richard Bona均在他們
的專輯「Out of Nowhere」中獻上演奏。他們還登上了紐約林肯中心的舞臺。
「他們的作品是令驚豔的多種樂與化創新性融合。兩位共同將深沉,華麗和師級的旋律提升到個新的度!」
—Rolling Stone樂評論家Bill Milkowski
在國內和國際都獲得樂迷積極熱烈反饋的Two Siberians不僅為多部芭蕾舞劇和電視劇創作原聲帶,還被邀請到無數北美,歐洲甚至亞洲的音樂節表演。
他們對於新興聲音的探索從未停歇。2018年,Two Siberians的演出受到俄羅斯兩媒體俄羅斯公共電視臺(OTR) 和俄羅斯第頻道(1TV) 的曝光。
音樂流派的發展歷程是非常曲折和複雜的,古典音樂無可厚非是多種音樂類型發展源頭,各流派通過長期的獨立發展和互相影響,每一次創新的嘗試總會帶來反對的聲音,但每次突破都會在歷史的長河留下深刻的印記,對整個音樂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你也許認為小提琴和電吉他的結合不夠和諧,但作為兩位技術高超,又具有創新意識的音樂家,能夠創作並表現出獨具一格的作品是對整個音樂界有真正貢獻的。
世界知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就將不同音樂流派的融合做到極致,不僅獲得格萊美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獎,還曾與很多知名電影配樂大師合作,打破了人們對古典音樂家的固有認知。
回到「中歌會」,不管這位在百度百科上有十幾個頭銜的賀老師本身聲樂技巧如何,她的這麼一小段演示表演,直接暴露了出她在音樂專業上的的狹隘和自大。對於音樂流派進行片面化的解讀,還試圖假借「藝術」作為自己的擋箭牌。她對這個作品的演繹,完全和歌曲本身風格風馬牛不相及,不管觀眾是否對藝術唱法有了解,都會覺得這樣唱「很尷尬」,「很難聽」。這類「音樂家」的態度無疑會阻礙新興音樂的發展。
音樂作為藝術,本質是讓聽眾感到享受,而不僅僅是達到學院派設置的某個標準。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文化,都有著不同的聲音審美和表現方法。所謂鄙視鏈,無非是一個為了滿足優越感和扁平化思維的產物。音樂的進步和多元化的發展,需要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