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三十年時間,代價上萬億,這場誤判讓中國教訓深刻

2021-01-20 環球瞭望風雲

點擊上方 「環球瞭望風雲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為 環球瞭望風雲 加上星標,每日為您奉上深度好文!

中國商飛集團12月25日消息: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運十飛機上榜。


既為遺產,需當銘記之,以警自身,以誡後人。



對於這款曾一舉將中國大型飛機製造技術闖入世界先進水平,象徵著中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各門類工業的代表。運十,在託起一代人的希望之後,又在波譎雲詭的潰敗中埋下數代人的心酸。


那宏偉藍圖與現實幻滅的反差,亦如杜甫那首千古絕句的悲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時間回到五十多年前...


1968年12月24日,由西飛生產的中型後掠翼噴氣式戰略轟炸機,H6首飛成功。它的出現,使中國初步具備了生產較大型飛機的能力。1969年2月,H6列裝空軍正式服役,周恩來總理旋即提出一個設想:


緊接著1970年,毛澤東主席在上海視察工廠相關工作時,提出上海工業基礎好可以搞飛機項目的建議。於是,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連關切下,運十大型民航客機項目正式上馬。



1970年8月21日,經審批,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向上海下達大型民用客機及發動機研製任務,項目代號708工程、飛機代號Y10。由於是經過毛主席和周總理三番五次強調的,因而國家層面對708工程的重視程度非常之高。


究竟高到什麼程度呢?有兩個層面足以看出——


一是人員調配:凡是有大型飛機製造經驗的單位,如西飛172廠、西工大、605所、空一所基本都抽調了精英骨幹人員去搞708工程。


尤其是整個項目的負責人,來自西飛172廠的馬鳳山是業界絕對的扛把子!


此人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飛機設計人員,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曾在五十年代末前往圖波列夫位於喀山的Tu16生產廠學習。當時因為老大哥的專家們承諾會在不久後把相關資料送到中國去,所以中國學生沒有做詳細的筆記,唯獨馬鳳山除外。


他不僅以極其工整的書法把強度計算、結構設計、靜力試驗等相關重要參數一字不落的寫下來了,甚至還手工畫了一些圖紙。


後來發生的事情想必大家也知道了,中蘇交惡,老大哥承諾的資料沒到不說,原本處於運轉階段的人員、裝備、技術資料連夜撤走,致使包括H6在內的大部分項目一度陷入停滯狀態。很多人直接懵逼了,沒有資料圖、沒有數據,什麼都不敢做。


還好有馬鳳山的筆記在,不然H6能不能在六十年代末服役還要打個問號,而他那本筆記,據說也成為172廠保衛科的絕密文件。


馬鳳山和運十


二是工業配合:大型民用客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涉及到眾多工業部門的協作,而那時中國並沒有為大型客機供貨的專業級供應鏈。為解決這個難題,項目所在地上海基本把當地所有排得上號的工業,全部動員了起來:


上海第一汽車附件廠負責發動機研發和生產;


上海航空電器廠負責起落架生產;


上海無線電二廠負責雷達生產;


上海飛機製造廠負責飛機生產;


不過,即便是如此強大的明星陣容,在面對從零起步的大型民用客機時,也仍然感到舉步維艱。


一位曾參與過運十設計的工程師後來這樣回憶道:

由於缺乏大型鍛模機和水壓機,運十在設計中明確要求的13個一體成型部件,只有三個是當時國內可以做出來的,而對於大飛機極其重要的機翼主梁結構,甚至是由多片焊接組裝起來的。


這種情況,直接導致運十的設計圖紙被多次回爐重造,到1975年定稿時,完成技術報告多達789份,圖紙14.3萬份,技術手冊200萬多萬字


而在飛機本身製造層面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即適航標準和生產標準。


做708項目以前,中國航空工業只有蘇聯適航標準和生產標準,但根據馬鳳山團隊對安全係數等相關參數的研究,認為要讓運十達到國際較為先進的水平,只能採取英美適航標準設計。


運十的三面圖和基本設計


舉個例子:


以蘇聯標準為參考物的1953年版《飛機強度設計指南》指出,當飛機以大過載、大速壓做小攻角曲線飛行時(俯仰機動),還需急劇偏轉方向舵進行偏航機動。如果按照這種方式設計,最後計算出來的載荷會非常大。


而在英美適航標準中,俯仰機動和偏航機動是按兩種情況分別設計,這樣做出來的載荷必然比前者小。


說白了,蘇標反應的是軍機特點,圖系列和伊爾系列的客機本身就是由軍用運輸機轟炸機改裝得來,而英美則是摒除軍機的桎梏,發展全新的民用客機,其在適航性和舒適性方面完全不是蘇聯客機能比擬的


所以,一開始定位為大型民用客機和領導人專機的運十,只能用英美標準生產,否則技術上會出大問題。


但問題是在中美關係還沒得到改善前,中國壓根就沒有英美標準的基礎。


怎麼辦?


負責運十設計的上飛所先是招募了一批英文及航空專業人才,然後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大量英美航空專業書籍,如《英國民航適航性要求》、《美國民航手冊》、國際民航組織的《適航技術手冊》進行翻譯,再結合本國工業實情,為運10建立起全新的適航及生產標準。


這為後來中國建立起本國的國家民航適航標準體系,奠定了夯實基礎,是中國民航體系邁向國際水平的裡程碑事件!



所幸,功夫不負有心人,饒是在基礎近乎一片白紙的逆境下,運十也交出了一張至少對於當時中國工業狀況稱得上完美的答卷:


1975年6月,運十設計圖紙和技術報告全部完成;


1976年9月,運十靜力試驗機製造完成;


1978年11月,運十全機靜力破壞試驗全部完成;


1979年10月,由上汽附件廠負責生產的WS8發動機完成1000小時長試;


1980年4月,運十四大系統及操縱系統、液壓系統、燃油系統、全機共振,完成模擬試驗;


1980年6月,運十飛行試驗機總裝完成!


時間定格在1980年9月26日上午9點37分,中國航空工業迎來了歷史性一刻:在英雄交響曲激昂的旋律聲中,運十從上海機場騰空而起,一飛沖天,歷時28分鐘,首飛之戰順利告捷


當飛機穩穩停在機坪上的那一刻,十年日以繼夜的辛勤,頓時化作鋪天蓋地的歡呼聲,響徹寰宇。


據運十副工程師程不時先生的講述:

整個機場人山人海,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師傅,已經退休的老人,患了重症動完手術身上還掛著引流袋的老工程師,無不歡呼雀躍,熱淚盈眶...


此役,使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研製出100噸級飛機的國家。它的誕生,不僅填補了我國不能製造大型飛機的空白,還形成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客機研製體系。


首飛的運十準備降落


首飛成功後,運十又接連在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廣州、合肥、昆明、成都等我國各大地區的主要城市進行了大規模密集試飛,並在1981年迎來了終極挑戰

              ——穿越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從成都直飛拉薩!


有必要指出,雖然我國在五十年代就開通了前往西藏的空中航線,但受制於飛機技術限制,飛往拉薩機場的航線只是在眾多險峰間來回穿越,而沒有實現一步到位的直線飛越。


直到運十的出現才打破這一技術層面的掣肘。


1983年,西藏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受災面積達20.37萬公頃,受災人口70餘萬,倒塌房屋200多間,死亡牲畜35.1萬頭。對於彼年鐵路不同,陸路交通又極大被地質條件和極端天氣影響的進藏通道來說,空中運輸成為向災區輸送救援物資的主要渠道。


1984年3月9日,在708項目組人員的推動下,運十02號機開始承擔起零時向災區運送物資的任務。


一周之內,六次往返貢嘎機場,運送救災物資多達40餘噸!


當時,成都雙流機場負責調度的工作人員,在看著運十來回幾次執行高強度運送任務後,終於忍不住向程不時問道:


程不時


不可否認,那時的運十算不上盡善盡美,甚至連商業運營的標準都達不到,但作為我國獨立研製的首款大型飛機,它的成功首飛,使我國航空工業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質的突破:


除了上問提到過的適航標準,還有機體結構、系統設計、實驗技術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運十還是中國最早大面積採用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民用工業品,在研製和試飛過程中,針對氣動布局、強度分析等封面,總共開發各類軟體138個,這使得上飛後來成為了全國民機程序最集中的部門


而在改革開放面向全國,中西交流日漸緊密的八十年代,運十的出現,也讓整個航空界為之側目——


美國普列斯頓大學航空系教授程心:

我以前說過關於中國沒有能力設計大型客機的話,從現在起宣布全部作廢,我不知道中國已經進行了這樣大的工程,並且取得了這樣的成就,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我希望你們從這個起點很好的走下去。


韓國航空科學博士十人代表團:


美籍華人航空專家牛春勻:

我有機會參觀了運十,是我這次回國最大的收穫,雖然因此放棄了去蘇州杭州的機會,但能看到這架飛機比什麼人間天堂都強。


不過,顛覆歐美對中國工業認知的運十並沒有等來披甲上陣的那一天,而是幾經跌宕,在1986年財政部否決一筆3000萬的預算後,項目被徹底終止。所有人都沒有想到,曾託起一代航空人希望的劃時代航空工業明珠,僅是以如此悲涼的結局而收尾。


運十降落在拉薩貢嘎機場


關於運十為何下馬的原因非常多,除了網上提到的時代特殊性之外,結合八十年代的國情而言,放棄運十這項決策是比較合理的。


先別著急噴,繼續往下看!


首先是飛機本身的問題


其實,運十與中國早期研製出的先進產品情況類似,只是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至於實不實用那就另當別論了。而運十受制於當時中國工業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狀況,存在的技術性問題很多,短時間內既無法大規模量產,也不具備符合商業運行的性價比


比如生產工藝


前文提到過,研製運十時國內缺乏大型鍛模機和水壓機,13個需一體成型的部件只能做出來三個,剩下十個只能被迫使用較短的承力結構充當主梁。這種方法雖然能解決起飛的問題,但代價是犧牲機體結構壽命,既難以量產,也達不到民用客機動輒服役三四十年的商用標準。


比如飛機操縱缺陷


六十年代後,波音空客等公司的主流大型飛機,都採用的是液壓控制系統,通過液壓裝置控制飛行舵面,使得飛行員的操縱反饋更精準。


運十雖然採用了一定比例的液壓系統,但總體上仍然沿用的是較為古典的調整片控制方式。簡單講,就是把操縱杆通過鋼索連接到飛機各個舵面,中間通過小調整片減輕飛行員的操控負擔。


這種純靠蠻力操控模式,在遭遇氣動載荷變沉時,非常不利於飛行員操控,稍微差池就會反饋錯誤。


因此早在五十年代美國轟炸機研製體系中,就採用液壓輔助操控系統,到六十年代波音涉足專業級民用航空市場時,西方主流大型客機中,大部分型號採用液壓操控,只要小部分沿用無液壓助力系統鋼絲繩。


很明顯,在歐美科技液壓操控時代面前,大量採用古典調整片操控的運十,絲毫沒有國際競爭力


運十駕駛艙操縱系統示意圖


比如後期商業運行成本


民航客機有三個核心競爭力,即安全性、經濟性、維護性。第一個因為操控系統的落後,就已然遜色於歐美同代產品。


第二個經濟性,除飛機本身外,燃油費是民航客機主要成本之一。


與運十差不多同時期出生的B737-300型客機,平均千公裡每噸載荷耗油0.317噸,而根據運十試飛數據,平均千公裡每噸載荷耗油0.62噸,平均油耗幾乎是前者的一倍。


而在維護性上,歐美同期窄體客機採用的是雙發引擎,運十為四發,地勤維護更複雜成本更高


兩者疊加意味著什麼?


採購運十的航空公司如果想要盈利,飛機票定價至少比世界平均標準貴上一倍,別說彼時現有工藝無法大規模量產,就算能,除非採用財政補貼政策,運十的銷售前景非常可悲。



其次是中國國情的限制


或許會有人說,波音和空客在研發大型民用客機時,出現的問題並不比運十少,可他們都克服了這些困難,而中國沒有,所以我們不行。


請這些朋友認清一個現實:當時歐美是什麼情況,中國是什麼情況?


同樣是創業,富二代失敗限高背後還有爹媽拿錢還債,咱們普通老百姓創業失敗,就只能賣房賣車了。


這就是那些年中國真實的寫照:


首先,運十面臨的困難不單單是飛機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工業生產工藝落後的問題,要想把它變得盡善盡美,基本上要把一半工業部門都進行系統性升級才行,這就不是三千萬能解決的事了,300個億都未必能行!


其次,八十年代,國家財政捉襟見肘,政府任務向經濟建設看齊,從吸引國際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到城市化升級,幾乎到處都要用錢。


在一切部門優先讓位於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優先財政必然向民生及製造業領域傾斜,就連很多攸關國防的軍工項目都被迫下馬:


比如空軍下馬31項,包括遠程轟炸機、空中優勢戰鬥機、大型運輸機等;二炮下馬45項,包括多彈頭形式的「DF6A、」固體發射的「DF7A」「DF12」空射火箭;海軍下馬11項,包括早期航母及新一代戰略戰術核潛艇。


若運十能夠大規模量產且具備商業運行價值,說不定還能出線;但兩者可能性全無,政府不可能拿寶貴的國家財政賭一個不明確的未來。


更何況,攻破運十技術難題需要大量航空人才支持,而當時中國空軍力量薄弱,紙面數據被對岸吊打,急需一批自主研發且能大規模量產的戰機、運輸機、殲轟機改變劣勢,不可繼續在708項目上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


最後,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均收入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航空交通嚴重滯後,運十即使能投入商業運行,也很難有市場支撐。事實上,即使到航空交通業十分發達的2019年,在中國也有超過十億人沒坐過飛機。


所以在綜合運十本身難題和中國國情困境之後,放棄運十,是當時比較合理的選擇。



當然,筆者知道一定會有人吐槽,大型客機研發周期長,如果國家目光在長遠一點,堅持把運十坐下去,等到現在就能實現大飛機自主了,也不至於幾十年來我們在在空客波音買飛機的錢,比百餘座大廈還高。


很顯然,這是站在2020年的高度去思考八十年代的上帝視角,它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甚至是參考意義。


我至今還記得,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許憲春,在做十六大報告時提出,爭取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5萬億元以上,到2050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


可僅僅在八年後,中國就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比此前規劃提前整整四十年!


有時候,時代洪流的莫測變幻,是難以窺見半分軌跡的。



對於運十跌宕起伏的幻滅歷程,可惜嗎?的確,但比可惜更重的情緒是扼腕長嘆的痛惜。


一個關鍵的差異:


其他項目被下馬後不論是研究平臺,還是人才體系,都保存的相對完整,等國力趕上來後,隨時能夠重新上馬。而運十的結局不止是下馬,甚至從平臺到團隊再到生產線都被徹底消失在錯誤的發展路線上。


1992年,根據國務院重新研製國內幹線大型飛機的要求,民航總局按照汽車合資思路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裝配MD80/90客機;


第二步,與空客公司合作研製AE100,計劃在13年後的2005年上市;


第三步,自行研製設計製造180座的窄體客機,在18年後的2010年實現。


這看似符合中國國情和歷史慣例的計劃,在第一步就走錯了。


80年代,麥道公司的客機由於機身狹窄,舒適度不高;整機較矮,機輪設計對地面壓強大;等一系列短板,在民航工業領域一直被波音吊起來打,敗跡已暴露得一覽無餘。


不過,公司領導層考慮到重新設計飛機,就會連帶著一串供應鏈被推動重做,成本過高,因而希望借用與我們的合作在民航市場上打一個翻身仗。


而在當時中國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大環境下,雙方合作很快促成,並落在實處。八十年代中期,中美就聯合組裝MD82客機達成協議,因為上飛有過大型飛機生產的經驗,這個任務就自然落在了頭上。


麥道82


為了給麥道騰地,上飛把生產線上的所有裝備,包括型架都當成廢品全部賣光,歷經十年,集全國頂尖航空工業之力搭建起來的本土大型客機生產線,就這樣在一夜間付之東流,曾親身參與過708項目的老人,無不感到痛心疾首,甚至是欲哭無淚。


1992年,上飛與麥道再次達成40架MD90飛機協議。根據合同,中方需承擔70%的零部件生產及加工,這使得上飛出廠的MD90比美方進口的原裝飛機,還貴一千萬美元。


在那個年代,1000萬美元的溢價,在市場上絕對是一筆難以承受的溢價,要不是有國家補貼,估計沒有航空公司願意買。


五年後,麥道公司因資金問題被波音收購,MD90經波音評估後全面停產。


在該項目上投入數十億人民幣的上飛虧得傾家蕩產,為了維持生計,上飛憑藉著運十積累的程序技術儲備,為隔壁的上汽研發電腦輔助設計軟體,結果又導致大批員工跳槽到上汽旗下。


到2000年時,由運十項目搭建起來的人才體系和研究平臺,也隨著麥道的落幕而煙消雲散。


曾親眼見證運十從高樓起宴賓客到高樓塌的劉乾酉回憶道:


而在失去美方技術加持的籌碼後,空客公司開始在AE100項目上頻頻發難,先是提出超過十億美元的技術轉讓費,後又不願意提供具體的技術轉讓內容,最終讓忍無可忍的中方主動要求項目下馬。



2009年,在民航總局本該實現國產大飛機上天的前一年,C919立項。


同年,象徵 「運十」 精神的 「永不放棄」 雕塑在大場基地落成。


一切從零開始!


數代人魂牽夢縈的大飛機,以及曾經奮戰在運十戰線僅存的老將們,在新時代的召喚下披甲上陣,重走長徵,劍指蒼穹。


2017年5月5日,C919試飛成功,87歲的運十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支著拐杖目送中國第二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飛上藍天。而在他任職的中國商用飛機公司,一架運十孑立門前,就像一個警鐘時刻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的教訓....


推薦理由:山水談(id:WYXWKB)是一個集絕美景點推薦、旅遊資源挖掘、獨特人文風俗講解為一體的優質微信平臺。山水田園,都市繁華,大美中國,你想要的美,這裡都有!

點亮在看,與朋友共分享!

相關焦點

  • 我們付出的高昂代價,換回了哪些教訓?
    我們付出的高昂代價,換回了哪些教訓?而如果國際社會沒有能力和決心對這場失敗做足夠深刻的反思,如果美國對全球合作抗疫繼續抱著消極甚至抵制的態度,那麼人類仍將不得不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中國是唯一有效控制住這一可怕疫情的人口大國。中國人即將迎來國慶長假,將有數億人選擇在國內旅遊,享受今年以來難得的放鬆時刻,這是中國人在上半年萬眾一心,用艱苦卓絕的努力全民「戰疫」取得的偉大成果。
  • 出資上萬億和中國搶奪高鐵項目,如今卻被印度反咬一口,追悔莫及
    可有的國家偏偏不信,當初日本從中國手中搶走了印度高鐵項目。此後該項目一拖再拖,如今安倍都下臺了,印度方面再傳出消息,該項目又延了五年。而更加過分的是,這個項目都過去了五年多了,愣是還沒開工。不止如此,印度還反咬日本一口,莫迪突然翻臉,坐地起價,要求日方加錢。據悉,這條高鐵是印度境內首條高鐵,連通孟買與艾哈邁達巴德,全程508公裡。一旦建成,時速將超過200公裡。
  • 三十年沒有戰事 中國的戰鬥力還好嗎?老對手的擔心並沒有減少
    上世紀80年代的自衛反擊戰剛開始的時候,長年不打仗的我軍確實在越軍面前吃了不少虧,可見好刀不經常使用是有可能會生鏽的。那場戰爭至今30年過去了,期間再也沒有戰爭,如今我國軍隊的戰力又如何?世界並不太平,戰爭總是此起彼伏,美國到處挑起戰火,論作戰水平與經驗,應該非美軍莫屬。
  • 61年的教訓太深刻
    61年的教訓太深刻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王朝專供帝王及其後宮居住的場所,是帝王專屬的龐大建築群。但是隨著封建制度的瓦解,故宮開始開放參觀,民眾也可以一睹故宮的神秘面紗。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偌大的故宮都允許被參觀,可卻在下午4點半就開始早早閉館,下午5點正式關門,甚至沒在規定的時間內離開,還要經受一定的處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英媒:中國擬投入上萬億人民幣刺激東北經濟振興
    參考消息網5月11日報導 英媒稱,中國正在向東北老工業區注入上萬億人民幣的項目資金,力圖恢復這一經濟增速最慢地區的增長勢頭。這是迄今最清晰的跡象之一,表明北京方面試圖通過刺激擺脫經濟增速放緩。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11日報導,今年第一季度,東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增速最慢地區。
  • 日本的教訓
    日本三季度經濟的不佳表現引發了一場震動,縱觀日本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歐盟應從中吸取教訓。自2012年底開始,日本實施了一系列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並創造了70萬就業。但與美國在此期間創造的就業數量相比,這一數字並不值一提。而日本的GDP和就業在2013年底實際已停止增長。
  • 戰後承擔上萬億賠款,100多年才還完
    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和巨大的經濟以及人員損失,當時幾乎所有的主要大國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很多國家在這場戰爭中滅亡、衰落、崛起,正是這場戰爭的存在,才奠定了現如今的世界格局。
  • 中國會議藍皮書:每年開會花費上萬億
    每年開開會,花費上萬億? 我國過去每年會議花費有多少,很難有一個確切數字。中國會議酒店聯盟組織2011年編寫的《中國會議藍皮書》指出,我國每年舉辦各種會議數以萬計,包括公司、政府、事業單位和社團四大類會議,經濟產值上萬億元。
  • 潘維:美國打壓中國其實在加速霸權崩潰,這是美國的致命誤判
    然而,中國取代美國世界霸權的潛力是美國這批外交戰略精英們的誤判。其實,中國是美國維持世界霸權的主要支柱,而不是霸權的挑戰者。在國際關係上,誤判是致命的,對雙方都致命。國際關係理論裡有專門研究「誤判」的。觀察者網:為什麼說美國出現了「誤判」?
  • 打打停停、代價高昂的戰爭,使葡萄牙掙脫西班牙束縛,獲得獨立
    自從1580年西班牙入侵了葡萄牙並成為了葡萄牙事實上的統治者之後,葡萄牙人一直在西班牙的手底下討生活。雖然兩個國家存在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是在六十年的時間裡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小摩擦一直不曾間斷。西班牙希望能夠將葡萄牙徹底的收入囊中成為自己國土的一部分,而葡萄牙則尋求著推翻西班牙的統治的可能。
  • 都蘭縣公安局召開「認真汲取木裡礦區非法採煤問題深刻教訓」專題...
    都蘭縣公安局召開「認真汲取木裡礦區非法採煤問題深刻教訓」專題民主生活會通報會 2020-12-11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摩託車敗走越南」教訓深刻,中國汽車出口,如何應對?
    2019年9月汽車銷量同比下降了5.2%;而根據最新銷量數據,10月份汽車批發銷量繼續同比下跌6%,並沒有實現預期的持平或小幅增長。 摩託車敗走越南教訓 進軍國際市場,中國企業可謂經驗豐富,當然教訓也非常慘痛;以中國摩託車敗走越南市場為例
  • J聯賽再現巨大誤判!明顯點球被黑,裁判搞砸名古屋告別戰
    北京時間12月12日,2020賽季J聯賽展開了第32輪爭奪,名古屋鯨魚主場對陣橫濱FC。本場比賽對於名古屋鯨魚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不僅是他們爭奪亞冠資格路上的關鍵一戰,同時也是名古屋在自己主場瑞穗的告別演出。但今天的比賽卻被主裁判池內明彥搞砸,他在下半場一次巨大誤判,讓名古屋鯨魚只能0-0悶平對手。
  • J聯賽再現巨大誤判!明顯點球被黑,裁判搞砸名古屋主場告別戰
    北京時間12月12日,2020賽季J聯賽展開了第32輪爭奪,名古屋鯨魚主場對陣橫濱FC。本場比賽對於名古屋鯨魚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不僅是他們爭奪亞冠資格路上的關鍵一戰,同時也是名古屋在自己主場瑞穗的告別演出。
  • 戰鬥持續24小時,俄軍宣洩怒火70次,土耳其誤判局勢付出沉重代價
    土耳其顯然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俄羅斯對自己有所忌憚,結果誤判局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些叛軍在納卡衝突中損失不少,這一次又被俄羅斯狠狠打擊了一波,土耳其短期內很難補充到足夠的人手來給自己當炮灰。
  •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 湖南衛視向偉大時代致敬
    12月16日晚,由湖南省委宣傳部和湖南衛視共同主辦的「致敬 三十年」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特別晚會在長沙五洲大劇院正式錄製。晚會通過一系列電視畫面再現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新中國走過的歷程中典型的人物和事件。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路建平,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雅瑜,湖南省副省長劉力偉,省政協副主席魏文彬,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少將劉新等領導觀看了晚會。晚會現場還邀請到其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回顧這些令人影響深刻的畫面,一大批青年歌手和老一輩藝術家也同臺獻藝。
  • 三十年戰爭四百周年︱三十年戰爭的起因、擴大和結束
    三十年戰爭的後半部分還與一場獨立的法西戰爭相重合,這場戰爭從1635年一直打到1659年,儘管結束了尼德蘭起義和三十年戰爭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也試圖結束這場戰爭。這場法西戰爭反過來又引發了加泰隆尼亞起義(1641-1654)、葡萄牙獨立戰爭(1640-1648)以及那不勒斯起義(1647),這些戰爭妨礙了西班牙在三十年戰爭的最後階段對奧地利進行支持。
  • 故宮為何一到五點就關門,59年的教訓太深刻,不願悲劇重演
    故宮為何一到五點就關門,59年的教訓太深刻,不願悲劇重演說到北京故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使沒有親自到故宮去過,也一定聽說過。如果說中國有哪些必去的旅遊景點,故宮無疑算是一個。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也是中國歷史上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家宮殿,又叫紫禁城。現為中國5A級風景區,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一到下午五點就可以清場關門,淡季時還會提前半個小時關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國士兵站崗時,為什麼兩人只配一把槍?20年前的教訓太深刻
    導語:中國士兵站崗時,為什麼兩人只配一把槍?20年前的教訓太深刻每當我們看到軍人在站崗時,身穿軍裝昂首挺胸心中就油然而生的產生一種敬佩和信賴感。其實在之前也有過每人配一把槍的,但是因為20年前一件事血的教訓太慘烈,所以才有這種彈槍分離的現象。這種做法也是總結20多年前的白寶山事件,才有這種槍械和子彈分離的做法的。當時一個叫白寶山的悍匪不犯法子,打傷了執勤士兵搶走了一款56式半自動步槍。使用該槍械擊斃了5名警察傷8人,還做出很多嚴重的違法的事件,悍匪白寶山最後也被繩之以法,為了防止這種事再次發生,就出現這種彈槍分離的做法。
  • 2020年全國生產安全事故十大典型案例:教訓深刻!
    近日,應急管理部公布2020年全國生產安全事故十大典型案例,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深刻吸取有關事故教訓,統籌發展和安全,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壓緊壓實安全責任,提升全社會應急意識、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