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張月)無錫陽山水蜜桃今年特別有福氣,被央視屢次報導,被各地網友刷屏,陽山水蜜桃的市場也一路看好。一直以來,無錫陽山鎮依託資源優勢,圍繞桃文化大做文章。昨天,惠山區作協召集本地部分知名作家在陽山田園東方舉行了一場「桃文化與文學」的主題研討,作家們期待合力打造一部新時代的「桃花源記」,為陽山桃文化揚名。
「桃文化+」將帶來神奇的化學反應
陽山鎮在深挖桃文化上一直很有想法。每年4月,無錫陽山國際桃花節都會吸引數十萬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一睹「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盛景。時間回到20年前的1997年,那是陽山鎮第一次舉辦陽山桃花節,那時的陽山知名度還不高。如今,隨著一年一度陽山桃花節的舉辦越來越有影響力,已成為一處生態休閒遊勝地,春天來陽山看萬畝桃花,夏天來陽山吃可以吸的水蜜桃,秋天在陽山享採擷之樂,冬天來陽山還能泡溫泉養生。
眼下,與時俱進的陽山鎮又開始以「桃文化+」的思維發力了。上個月,一場關於「桃文化與非遺傳承和創新」的研討會在田園東方舉行。非遺傳承人們為桃文化的發展出謀劃策:研製桃花糕、蜜桃果酒、水蜜桃菜餚,設計桃形剪紙圖案,開發各式桃雕手工藝品……傳承人們覺得,在保留非遺基因的基礎上,一定要融入當代元素,才能讓桃文化具有新的生命力。在惠山區文體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傳統非遺與水蜜桃有很多相似點,其所包含的文化價值遠遠高於其物質本身。尤其在漢民族的文化觀念中,「桃」蘊含著吉祥如意、闢邪逐鬼、祈福祝壽等文化意義,因此,非遺項目與桃文化完全可以互相借鑑,彼此生發。
桃文化不只跟「吃」相關值得深挖
昨天的這場「桃文化與文學」研討會,為陽山鎮發展桃文化帶來了新思路。許墨林、吳翼民、楊紅、李廣平、周國忠、符志剛、陸陽、楊文雋、郜峰、董旭、王才興、胡建琛、羅新方等本地知名作家相聚一堂,圍繞桃文化,大家都很有想法。今年7月,吳翼民在香港《文匯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大地母親的秀靨美乳》,文中,他向全球讀者介紹了最具盛名的水蜜桃之鄉——無錫陽山,將陽山的火山地質、桃種來源、種桃過程、桃花之美、桃子之甜、桃農豐收的喜悅,以及陽山的農家樂以桃入宴,桃膠的妙用等娓娓道來,令人嚮往。
在作家們看來,陽山桃文化完全可以乘著文學的翅膀飛向全球。陸陽提出,「桃」以其嬌豔的花,甜美的果,一直受到文藝創作者的青睞。詩、詞、歌、賦、小說、戲劇、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甚至影視,都與「桃」結下了不解之緣。遠有陶淵明的不朽名篇《桃花源記》,為後人描繪了一幅「理想國」的景狀。近有沈從文的《邊城》,把他的故鄉湘西寫進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裡,構築起一個神秘而美麗的新「桃花源」。今後,陽山鎮完全可以在發掘「桃」的文學價值方面做更多探索。陽山鎮大可以依託地方深厚的人文歷史,邀集名家打造一部新時代的「桃花源記」。
原標題:
當桃文化與文學相遇,會誕生一部新時代的「桃花源記」嗎?
借文學之力傳播陽山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