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古稱「彭城」,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有「九朝古都徐州籍」之說。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裡、項羽故都」之稱,因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蹟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
「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兩漢文化看徐州。」要領略徐州漢文化的「獨領風騷」,必須得提到的就是漢代三絕。
第一絕 陶俑軍陣——惟妙惟肖之漢兵馬俑
如今說起兵馬俑,大多數人想到的自然是秦始皇兵馬俑。不同於秦俑1米8、1米9的個頭,漢俑只有四五十公分高。一條俑坑裡,就有1000多兵馬俑排列成軍陣。
漢兵馬俑是獅子山楚王墓的陪葬品,1984年12月在徐州市東郊獅子山的西麓發現。這些西漢彩繪兵馬俑已埋藏於地下2000多年,分布於六條俑坑,共計4000餘件,種類繁多,有官員俑、衛士俑、髮辮俑、甲士俑等十餘種,是西漢早期楚國實戰軍隊的地下縮影。
▲徐州的漢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是彩色的
獅子山兵馬俑既是漢代的藝術珍品,又是徐州作為軍事重鎮的歷史見證,不僅對研究漢代雕塑藝術有極高的價值,對於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喪葬制度、軍制戰陣都有著同樣的價值。
從製作工藝上講,兵馬俑是用模子製作出來再經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表情千姿百態,各不相同。
▲漢兵馬俑
它們當中有的昂著頭,張著嘴,仰著身子,仿佛是情不自禁地在嚎啕大哭,身邊的兩位一個探過頭來,一個側過臉來像是在安慰勸說正在嚎哭的人;有的則是低著頭、皺著眉,嘴角向下撇,顯出性格內向,默不作聲的悲鬱神情,這與整體莊嚴肅穆的軍隊主題是相吻合的。
當然,他們當中也有輕鬆自若、活潑頑皮的青年士兵形象,或許他就是某位雕塑大師心靈的真實寫照呢。總之這些人的性格特徵通過寥寥數筆便刻劃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
▲栩栩如生的漢俑
漢兵馬俑在繼承了秦俑風格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由寫實轉變為寫意,它不注重人物線條的比例是否準確,而側重於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拙樸中見含蓄,情趣中見真意。
▲漢兵馬俑博物館
第二絕 地下宮殿——精構巨製的漢墓
迄今為止,徐州已清理髮掘漢墓五百餘座,其中西漢楚王墓九處十六座,在這些形式各異的漢墓中尤以獅子山楚王墓、龜山楚王墓最具代表性。
獅子山楚王墓位於徐州東郊獅子山南麓,1995年發掘,時代為西漢早期。墓葬鑿石為室,穿山為藏,墓室嵌入山腹內深達百餘米,容積5000多立方米,出土金、銀、銅、鐵、玉、陶等各類珍貴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藝精絕,令人嘆為觀止。它是徐州地區規模最大、文物遺存最多、歷史價值最高的一座西漢王陵。
▲西一耳室南側 楚王御用飲酒玉器發掘現場
徐州已發掘的漢墓中最宏偉的當數龜山漢墓。龜山位於徐州西北約九公裡,是九裡山的餘脈,山前地勢平坦,枕山臥水,因山形像龜而得名。龜山漢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以及十五間墓室組成,全由人工開鑿而成。
▲擎天石柱恰好撐在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構造巧妙
整個墓室有南北兩條平行的甬道各長5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有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南北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每條甬道有26塊重達6-7噸的塞石封堵。如此精細的設計和工程,至今仍是龜山漢墓的一大謎團之一。
▲附屬建築石砌人字頂
十五間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的墓室,臥室、客廳、馬廄、廚房一應俱全,井然有序,儼然是一座宏偉的地下宮殿。楚王棺室北面牆上清楚地顯示著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著漢服,峨冠博帶,作拱手迎賓狀,被稱為「楚王迎賓」。這一形象是在墓室正式開放後逐漸形成的。有人認為它是長期滲水所致,但影子外卻沒有任何滲水痕跡,這也成為龜山漢墓的最大一謎。
▲楚王迎賓
第三絕 石上繡像——栩栩如生的漢畫像石
漢畫像石與蘇州園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並稱為「江蘇文物三寶」。漢畫像石是漢代人們刻劃在墓室、祠堂上帶有鮮明主題的裝飾石刻畫。目前,徐州地區保存的漢畫像石共有1500多塊,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內,實際對外展出的有600多塊。
在我國漢畫像石四大產區中,徐州的漢畫像石被公認為是佼佼者,即數量最多,信息量最大,藝術水平最高,代表著漢代文化藝術的最高水平。
▲漢畫像石
徐州漢畫像石的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當時現實生活的反映,許多是描繪墓主人生前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的畫面。另一類描繪了當時人們想像中的神仙世界,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神奇浪漫的世界。
▲徐州漢畫像石 鳳凰
漢像畫石是最能體現徐州漢墓特色的代表。與唐墓壁畫相比,雖都是古墓的裝飾品,但形式、內容卻有很大的不同。唐墓壁畫多由當世名家彩繪於墓道牆壁上,以反映宮廷生活內容為主。而徐州漢像畫石卻浮雕於石板之上,多以反映尋常生活場景為主。
▲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燒烤圖
徐州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以剔地淺浮雕和平面線雕為主,根據圖像表現的需要又有許多變化,演變為各種雕刻技法,大大加強了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力。其雕刻技法精湛嫻熟,用刀健勁有力,畫像石的創作雖然以刀作筆,以石為紙,但工匠們對線條的運用卻得心應手,或婉轉流暢,或剛直豪放,或粗壯有力,在堅硬的石塊上創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給冰冷的石頭注入了永久的生命力。
▲漢畫像石七力士圖
徐州是「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漢代三絕」一經發現,便震驚世人。點擊音頻,本期嘉賓將為您介紹徐州璀璨的漢文化。
本期嘉賓:徐州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會長 郭海林
移動收聽:荔枝新聞客戶端「隨身聽」、喜馬拉雅「江蘇新聞廣播」、蜻蜓FM「江蘇新聞廣播」
特別鳴謝: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和徐州市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