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堯抗戰老兵、三八六旅十六團神炮手董天球英雄事跡浮出水面
——介紹一篇記述隆堯抗戰老兵英雄事跡的文章
張記軍
在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我收到「亮劍群友」、著名抗日英雄原三八六旅十六團團長謝家慶孫女謝麗霞轉來的一篇有關我縣抗戰老兵的文章。該文題目為《金戈鐵馬入夢來》,原載於《老同志之友》2004年第11期。作者為原瀋陽軍區後勤部離休幹部劉之漢。文章深切懷念了他抗日初期參加革命時的老連長、隆堯抗日老兵董天球英勇抗日的事跡及對自己的關心愛護之情。
董天球是我縣丘三村人,生於1886年。1938年11月即參加了中共隆平縣委創建的冀南抗日模範遊擊支隊,並擔任了炮兵連連長。後隨遊擊隊整編加入八路軍三八六旅新一團(後改為十六團),仍任炮兵連連長,是遊擊隊和新一團(十六團)中一名重要的戰鬥骨幹和基層指揮員。關於其人其事,由於本人處事低調,很少向人談及,縣內多不了解,志書上亦少記載。僅在冀南遊擊隊創始人張子政關於冀南抗日遊擊隊創建及成長曆程的回憶錄中查到:遊擊隊下設「三個大隊一個炮兵連。一大隊隊長李維棟,二大隊隊長郝旁求,三大隊隊長董清泉,炮兵連連長董天球。為了研究冀南抗日模範遊擊隊的成長歷史,我曾多方查找資料,併到其家和丘三村調查走訪,亦未找到詳細材料和更多口述資料。但其孫子董宏凱提供了一個線索,說他爺爺的一個戰友劉之漢,上世紀九十年代曾來村裡探望爺爺和自己的父親,並在2004年11月的《老同志之友》上發表過回憶爺爺的文章。聽到這個信息,我非常興奮,並通過多種途徑查找這篇文章,但均無果而終。近來,經過謝麗霞和劉之漢的孫子多次聯繫,終於找到了這篇文章。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不但可以了解昔日我縣抗戰老兵的英雄事跡,一睹抗戰烽火中隆堯人的風採,而且為研究我縣抗日歷史和冀南抗日模範遊擊隊的徵戰歷史,提供了一份彌足珍貴的親歷親聞親見者的第一手資料。現將劉之漢老前輩的這篇文章抄錄於後,與大家共享:
金戈鐵馬入夢來
原瀋陽軍區後勤部離休幹部 劉之漢
光陰荏苒,半個多世紀前的戰火早已煙消雲散,如今健在的老戰友都已年逾八旬,霜梁鬚眉了。陳年往事,時常縈繞心頭,揮之不去。每每想起,我的思緒就如奔騰的江水起伏澎湃。
我的老連長董天球,是河北省隆平縣(今隆堯縣)丘底村人,生於1886年,青年時期就是一位熱心的愛國者,當時他看到國家軟弱得屢受外國列強的欺侮,便選擇了從軍習武之路,報效國家。他在舊軍隊裡勤學苦練軍事技術,通過多年戰爭炮火的磨鍊,成為一名精通火炮的技術能手。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年齡和身體逐漸不大適應舊軍隊生活,同時又感到社會不穩,軍閥混戰,救國無望,更不願看到老百姓顛沛流離,同胞互相殘殺,於是解甲歸田,返鄉務農,想就此安度一生。
豈料1937年7月,日寇侵華戰爭突然爆發,整個華北大地烏雲籠罩,國民黨軍隊撤退後,各級政府也逃之夭夭,散兵遊勇和丟棄的武器彈藥到處都是。
董天球在家朝耕暮歸,安分守已的太平日子被戰爭毀滅了。當時,縣裡搞到了幾門迫擊炮,迫切需要懂這門技術的人才,就派人來找董天球,為了保衛國家,抗擊日寇,董天球毅然參加了炮隊的組建工作,他把兩個兒子也帶進了炮隊。
危難關頭,中國共產黨堅持持久抗戰的戰略方針,深入敵後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組織人民群眾,發展抗日武裝。董天球的炮隊與寧晉二支隊的炮隊合編成了第一團炮兵連,董天球任連長,駐防在任縣邢家灣,那一年我14歲,正在縣城讀書,戰爭的炮火讓我棄筆從戎,參加了八路軍東進縱隊,我被分配到董天球的炮兵連。
1939年春,我們團打罷香城固伏擊戰後,要從冀魯豫大平原轉移到太行山區進行休整。部隊經過幾晝夜的急行軍,在通過平漢路封鎖線時天已破曉,敵人從炮樓裡開始不斷地向我們射擊,情況萬分危急。團長當機立斷,調來炮兵連根除障礙。連長董天球接受任務後,很快在距敵堡60多米的地方架起了迫擊炮。就見董連長不慌不忙地調整了一下炮的仰角,嘴裡罵道:「狗日的,我送你們回老家!」碉堡隨著炮彈的爆炸聲坍塌了,敵人死傷慘重,戰士們立即衝了上去,一鼓作氣拔下了這顆釘子……
初升的太陽,把群山遍野映襯得更加美麗多彩。戰士們情緒高漲,觸景生情,嘹亮的戰歌響徹整個山脈。「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牆鐵壁,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氣焰千萬丈……」一路歡聲笑語把幾天的疲勞驅散得一乾二淨,戰士們個個精神飽滿,勁頭十足。年過半百的董天球由此也被譽為神炮手連長了。
後來我們團就改編為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陳賡任旅長)十六團,在晉東南開闢太行,太嶽兩區根據地。
隨著形勢的發展,師裡要成立山炮團,將繳獲的各種大炮組織在一起,因急需人員,團裡指名抽調董天球,他帶著次子上任去了,此時我已調到十六團司令部工作。從此與老連長失去了聯繫。
青山不老,碧水長流,當年戰火硝煙的土地上,而今已是一片繁榮景象。這些足以使我們這些打天下的老兵們,放下心來品味和平,在深深的懷念懷念中細數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