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廠,鐵軌上的老廠房記憶
「我很懷念,因為我曾是長徵廠人。」
習慣匆忙的工作節奏,看遍城市的霓虹閃爍,再次來到這個安靜的老廠區,小火車、爬山虎、鐵路…勾起了專屬那個年代的回憶。
曾是重慶工業的輝煌
如今早已大變樣
時鐘撥回50多年以前,大渡口的伏牛溪這個地方還是一片山地的時候,誰也沒想到,1967年這裡會修一座工業廠房。
長徵廠,一個富有鮮明歷史特徵的廠名,創立之初叫國營重慶重型鑄鍛廠。
建廠時,這裡的員工大多都是附近廠區支援或者派調過來,主要造軍艦外殼和柴油機廓體,是支援三線建設中的重要一員。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提倡自主謀業,這裡開始生產火車皮,和鐵道部掛鈎。
上世紀,作為曾經為重慶工業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國有工業企業,它輝煌過。
而如今,那些烙下時代印記的廠房,高大的煙囪,鏽跡斑斑的鐵路和即將報廢的生產機器正逐漸被廢棄、拆除...
隨之被抹去的,不僅僅是關於這座城市發展的歷史記憶,也是那幾代老廠人的情感牽掛。
再次走進長徵廠,這裡早已不見它往昔匆忙的景象,廢棄鐵軌上鏽跡斑斑,鐵道的間隙裡長滿了雜草。
風吹日曬,是它們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時代變遷。
長徵廠,如同那個年代創立的其他大型國營企業一樣,承載了一代重慶大廠子弟的成長記憶。
那時的老廠生活
是幾代人獨有的情感記號
很多重慶人,尤其是一些出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都有著在國有老廠區生活過的經歷。
那時一個廠區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住在廠裡的集體宿舍,吃著廠區大盒飯,在配套學校讀書,在附近的小商鋪買東西。
多少廠子弟生於此,長於此。
機器的轟鳴聲,孩子的嬉鬧聲,還有那鍋碗瓢盆的叮咚聲,交織在一起,成為了上一代人獨有的情感記號。
那時一個月幾十塊的工資,養活了一家子人。
對於很多人來說,廠區就是全世界。這種集體生活的快樂,也許只有工廠子弟才能體會。
早上六七點,飯堂的大蒸鍋裡饅頭、花卷、包子冒著熱氣,早早地就在等著上班的人群。
每天下班回家途中,遇到的都是熟人,要打好多個招呼,鑽過幾個彎彎拐拐才抵攏宿舍下面。
放學早的娃兒些,都在樓下滾鐵環,捉迷藏。到了飯點,媽老漢兒樓上吼一聲,就搞快回去了。
如今,留在長徵廠的人越來越少,兒時廠裡的玩伴各奔東西,工廠宿舍樓也有了歷史的氣息。
兜兜轉轉幾十年
老廠新生成網紅
重慶工業曾走過120年,歷經風雨滄桑,在中國工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徵廠,這個與重慶工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名字,也成為見證重慶工業發展的最佳載體,興了一座城影響了幾代人!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城市變遷,企業轉型曾經輝煌的長徵廠,如今也不見往日繁忙的景象。
現在的它,已經從以前的老廠房演變成了重慶熱門的網紅打卡地,再次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圖源:小紅書DO VIS
在長徵廠,紅色的火車頭就是這兒的「網紅」!
靜靜地往那一站,仿佛置身宮崎駿動漫裡的日系鐵路,這裡也是整個廠房出片率最高的地方。
圖源:小紅書DO VIS
這輛小火車,至今還在運營。
隨著重鋼搬遷的完成,伏牛溪長徵廠的這列小火車,成為大渡口最後一列企業自備機車。
走進這裡,藍天白雲下,鐵軌、火車、藤蔓,與仍在作業的生產車間融合進一個畫面,一種跨越時代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小火車載著日光,仿佛從時光隧道中穿越而來。
廠區裡的紅色老磚牆是時間的見證,而滿牆的爬山虎,是一個又一個夏天的標誌。
順著鐵軌往前,一間間鐵鏽斑駁的廠房出現在視野裡,周圍鬱鬱蔥蔥的藤蔓和樹枝配合著光影浮動,恍惚間好像能看見昔日光景。
斑駁的紅黃色火車頭、雜草叢生的廢舊鐵軌、被藤蔓爬滿的紅磚廠房...
這個充滿了工業印記的地方,如今再次爆火,是時代與記憶碰撞最好的載體。
不妨抽個時間去長徵廠,來一場穿越時光之旅吧!
今日話題
# 你對長徵廠的印象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