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佛學院成立90周年院慶大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璽)
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閩南佛學院院長聖輝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宗性大和尚等高僧大德領導嘉賓蒞臨慶祝(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璽)
學誠大和尚、聖輝大和尚等國內外高僧主法祈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璽)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拈香(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璽)
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致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林恩)
閩南佛學院聖輝院長致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璽)
學誠大和尚為閩南佛學院現場贈送墨寶,聖輝院長代表佛學院表示感謝(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璽)
創辦自1925年,與高僧太虛大師、弘一大師有著深厚因緣的閩南佛學院迄今已走過90載春秋。2015年10月14日,閩南佛學院成立90周年院慶大會在廈門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閩南佛學院院長聖輝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宗性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則悟大和尚,臺灣中國佛教會副理事長心茂大和尚,加拿大湛山精舍開山長老性空大和尚,新加坡佛教總會副會長、新加坡佛學院院長廣聲大和尚,斯裡蘭卡凱拉尼亞大學研究院院長羅睺羅法師,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沙威副校長,臺灣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長老尼,及福建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李家榮、福建省民宗廳廳長楊志英等有關領導、高僧大德、海內外佛教院校學僧專家學者及閩南佛學院歷屆校友1500餘人歡聚一堂,共慶閩南佛學院90華誕。
閩南佛學院於1925年由會泉法師創辦,後歷經太虛大師、弘一法師興利除弊,革新教育,嚴整校風,使學院迅速成為中國近代僧教育的搖籃。90年來,前後培養出臺灣印順導師、菲律賓瑞今法師、新加坡宏船法師、廣洽法師、演培法師、馬來西亞竺摩法師等諸多高僧大德,培養學僧3000餘人。學院與臺灣隔海相望,改革開放之初,前任院長妙湛老和尚首開與臺灣佛教界交往的先河,現任院長聖輝大和尚繼往開來,促進學院與臺灣佛教界的進一步頻繁友好交往,對凝聚兩岸民眾的國家認同,共同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
早晨8點半,在嘹亮的國歌聲後,閩南佛學院成立90年院慶大會祈福法會正式開始。法會由學誠大和尚,聖輝大和尚,則悟大和尚,廣聲大和尚、沙威長老、心茂大和尚主法,在莊嚴的《爐香贊》、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心經》聲中,在場諸位大德高僧及閩南佛學院全體學僧祈願三寶加持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在致辭中代表國家宗教事務局,為閩南佛學院90年院慶向全體師生表示祝賀。蔣堅永深情回顧了閩南佛學院的辦院歷程。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在妙湛長老、趙樸初會長、聖輝大和尚的領導下,閩南佛學院堅持學院叢林化,學修一體化的教學風格,為我國佛教界培養了3000多名愛國愛教、學修並重的高素質僧才,在海內外有著廣泛影響。佛學院積極開展與海內外佛教界的積極交流,展現了中國宗教自由的良好形象。蔣堅永表示,希望閩南佛學院繼續堅持正確辦學方向,有機銜接學院式教育和叢林式教育,堅持學修並重,為中國佛教界培養輸出優秀僧才,將閩南佛學院建設成一所中國一流、影響世界的佛學院。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閩南佛學院聖輝院長致辭說,自近代廟產興學風潮以來,為挽救衰微中的中國佛教,會泉法師、太虛大師等一批心繫中國佛教前途的高僧大德極為重視佛教傳承和人才培養,由此創辦閩南佛學院。原閩南佛學院院長妙湛老和尚、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等為閩南佛學院教育嘔心瀝血。經過歷代人的精勤努力,目前閩南佛學院形成了多層級,高素質,多樣化的僧才教育。
聖輝院長深情表示,憂國憂民憂教,就是愛國愛民愛教,在90年的辦學歷程中,閩南佛學院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相連,歷代學僧以學修並重、精進努力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培養出的僧才遍布海內外,高僧輩出。尤其是自上世紀80年代復辦30年來,共培養出十四屆本科學僧、十五屆預科班學僧和七屆研究生,累計2350位,是前60年的近12倍。聖輝院長表示,閩南佛學院將繼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引導莘莘學僧堅定信仰,好好學習,培養他們成為有願力,有德行,能夠報效祖國和人民的高素質學僧。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宗性法師代表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學院對閩南佛學院90周年院慶表示祝賀。他說,自明清以來,中國佛教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危局,為此一批高僧大德力挽狂瀾,振臂高呼,清醒認識到佛教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並改變了過去師師相授的傳統叢林式教育,興起了學院式的佛教教育模式。了解閩南佛學院的歷史,對了解百年來中國佛教的僧人教育有著重要意義,也對其他佛教院校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廈門南普陀寺方丈則悟大和尚表示,九十年華誕,是閩南佛學院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也是邁向未來的新起點。新一代閩院人將在傳承歷代大德辦學理念的基礎上,以「佛教發展,人才永遠是根本」的理念作為始終的目標,讓每一批畢業的學僧都能夠成為有道心、有願力、有德行、有佛法、擔重任的真正僧才。
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主任宏度法師、寧波天童寺方丈誠信大和尚、加拿大佛教會會長達義大和尚、臺灣中國佛教會副理事長心茂大和尚、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副校長沙威長老也分別代表國內兄弟院校、國內外校友、諸山長老、海外兄弟院校致辭。
中國佛學院、臺灣佛光山星雲大師、臺灣法鼓山果東大和尚、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臺灣圓光佛學院如悟長老、浙江多寶講寺智敏上師等佛教教育機構及高僧大德分別為佛學院院慶贈送了墨寶,閩南佛學院的歷屆校友也為母校贈送了匾額、書畫、唐卡等禮品。
中國佛學院、福建佛學院、上海佛學院、杭州佛學院、本煥學院、五臺山尼眾佛學院、廣東尼眾佛學院、法門寺佛學院、哈爾濱市極樂寺佛學院、揚州鑑真佛學院、圓光佛學院、奉化大慈恩寺彌勒佛學院、江蘇尼眾佛學院、浙江慈雲佛學院、溫州佛學院、廣東佛學院、嶺東佛學院、寒山書院、臺灣圓光佛學院、臺灣香光尼眾佛學院、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斯裡蘭卡凱拉尼亞大學等海內外兄弟院校也紛紛到會祝賀或發來賀電。
在莊嚴的三寶歌聲中,閩南佛學院九十周年院慶大會圓滿結束。據學院工作人員介紹,院慶期間,學院還將舉辦《閩南佛學院與近當代佛教》學術研討會、校史圖片展、閩院校友總會成立、校友懇談會、發行校友院慶紀念文集《感恩·懷念》等系列活動。
【延伸閱讀】:閩南佛學院的前世今生
90年的時代風雲變幻,閩南佛學院崛起於上世紀初的佛教衰微之秋,抗爭於國家民族危亡之時,恢復於改革開放之春,光大於國家昌盛之際。它記錄了幾代閩院人與民族共命運、同時代齊奮進、為國家謀復興的奮鬥史,見證了國運與佛運休戚相關的史實。
閩南佛學院地處廈門島南端,五老峰山麓。學院與廈門大學毗鄰,具有優越的人文環境和濃鬱的書香氛圍,又與臺灣隔海相望,兩岸同根同源,法乳一脈相承,具有得天獨厚的對臺區位優勢,且廈門素有「閩南佛國」之稱,民風淳樸,民眾有濃厚信佛習俗,禮佛敬僧蔚成風氣,是一塊養育僧才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回顧當年,南普陀寺轉逢和尚力排眾議,改子孫廟為十方叢林,為閩南佛學院的創辦奠定了基礎。1925年由會泉法師創辦,後經太虛大師的興利除弊,革新教育,嚴整校風,使學院迅速成為中國近代僧教育的搖籃。當國難當頭,以弘一法師為代表的閩院師生,走向街頭與鄉村宣傳抗日,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主張,斷然拒絕日寇的利誘,表現出了中國僧人的錚錚硬骨和高尚民族氣節。
改革開放之初,妙湛老和尚為閩院的復辦奔走呼號,不辭辛勞,首開與臺灣佛教界交往的先河,進而促成了兩岸佛教界的廣泛交流,它對促進兩岸民眾的國家認同,共同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起到國內其他地區無法替代的作用。聖輝大和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他以「愛國愛教,養正創新,適應現代,面向未來」為辦學方針,以建設「有特色、多層次、開放式、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等佛學院」為戰略目標而大展宏圖。當下,閩院已成為一所具有男女眾格局,學歷層次完整(預科、本科、研究生),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辦學經驗豐富,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的佛學院校。也是我國唯一被批准接收外國留學生的佛學院校。
閩南佛學院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積澱了閩院的四種精神:轉逢和尚、太虛大師鼎故革新精神,弘一法師愛國愛教精神、妙湛老和尚逆襲開拓精神和聖輝大和尚求真求新精神。這四種精神,已經成為閩院師生可貴的精神財富和勇猛精進的不竭動力。
閩南佛學院是一所人傑地靈的佛學院,精英薈萃,高僧輩出。辦學前60年,培養出學僧200多人,其中不乏有世界知名的高僧,如臺灣印順導師、菲律賓瑞今法師、新加坡宏船法師、廣洽法師、演培法師、馬來西亞竺摩法師等。復辦30年來,共培養出共培育十四屆本科學僧、十五屆預科班學僧和七屆研究生,累計2350位,是前60年的近12倍。畢業生分赴全國各地及海外從事弘法工作,現在,他們大部分都成為各單位、各寺廟的骨幹和中堅力量。
閩南佛學院是一所科研成果纍纍的佛學院。據初步統計,閩院復辦以來,《閩南佛學院學報》出版30期,發表論文658篇,計614萬字。有26位法師出版專著30部,發表論文150篇,約80萬字,有11位外聘教師出版專著24部,論文75篇,約30萬字,還有研究生出版《閩院研究生論文集》2部,約100萬字。閩院師生還創造了中國佛教教育史上眾多第一。
光陰荏苒,90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但它卻是幾代閩院人百折不撓追夢與圓夢的一個縮影。成績只能代表過去,讓我們以90年院慶我新起點,勠力同心,我閩南佛學院譜寫新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