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流傳著許多故事傳說,其中民間四大傳說分別是天仙配、梁祝、牛郎織女與白蛇許仙,而這其中,只有牛郎織女每年都有固定的日子見面,這一天就是七夕。
在古代時,因為傳說織女是給玉帝織五彩霞衣的女工,心靈手巧,織做出來的衣服沒有一點瑕疵,所以人們稱之「天衣無縫」,而有這門手藝的織女自然被當成了許多民間女子崇拜的對象,畢竟女紅在古代是評定一個女子的重要標準之一。
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起源於何時現在還有爭議,目前最早的資料是周代的《詩經》,裡面記載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被認為是最早記載牛郎織女的文學作品。
但是在這之前,二十八星宿的產生就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古華夏人是浪漫的,他們的星空分野中牛、女二星正好在銀河的兩邊,於是在民間的傳說中,那變成了被王母娘娘用天河隔開的一對痴情男女。
農曆七月,滿天星鬥,銀河劃破長空橫亙在巨大的天幕中,織女星與牽牛星都是亮度比較高的星宿,自然引起了人們的興趣。「銀燭秋風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古人比較重視重數的日子,比如正月正是元旦、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九月九重陽節,所以七月裡就選定了七月七日,而且在書法裡由於古代是豎著書寫的,七十七的草書與喜字非常像,所以老年人的七十七也稱作「喜壽」(八十八叫做米壽)。
到了漢代,「牛郎織女」這個故事基本就正式成型了,《古詩十九首》裡面有一首專門描寫牛郎織女的詩: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據西漢劉歆編寫、東晉葛洪輯抄的《西京雜記》有記載道:「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現存文獻中關於七夕乞巧習俗最早記載。
南北朝時,保留漢人風俗習慣的南朝諸國仍然在七夕這天保留著大量的慶祝活動,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到了唐朝,在風流天子唐玄宗的推動下,七夕的慶祝活動達到了高潮,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除了有舞會和穿針活動之外,七夕的女子寵物是蜘蛛,人們會糊個紙盒子,將蜘蛛悶在裡面,然後第二天看蜘蛛織的網密不密,密的人則預示著得到了織女的賜福。
除此之外,牛郎織女年年七夕相會還代表著對愛情忠貞不渝,因此也受到了廣大婦女同志的崇拜,古代女子也會向織女祈求婚姻圓滿或者天賜姻緣等等。
因為七夕主要是女子參與的節日,因此七夕也被稱為女兒節,隨著現代人們對節日的不斷詮釋和開發,七夕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賦予了這個節日新的內涵。
史上十大太監,每一位都幾乎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你都知道他們嗎?
關於食物的詩詞,出鏡率最高的是什麼你猜到了嗎?不錯!就是它
同樣再造河山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人稱「祖」有人只能稱「宗」?
為什麼華夏古人特別推崇中庸之道
華夏族的圖騰崇拜為什麼選擇了龍?龍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