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鄭曉龍,《芝麻胡同》導演劉家成,《都挺好》編劇王三毛,著名演員李立群,4位影視劇創作者,近日聚在新浪潮論壇,要談兩個聽上去不是好詞兒的話題——套路、流量。前者似乎意味著劇情的粗製濫造,後者則是對演員演技的漠視,這也是近年來影視劇飽受詬病的兩大問題。
生活劇有套路,婆媳矛盾,小三出軌;青春劇有套路,學渣學霸,逃學早戀;武俠劇有套路,主角跳崖死不了,女扮男裝看不出……但導演編劇們說,套路,其實沒那麼討厭。
從《渴望》《北京人在紐約》,到《幸福像花兒一樣》《金婚》,再到《甄嬛傳》《羋月傳》,鄭曉龍的履歷表上,從來不乏開啟一個時代的作品。
鄭曉龍覺得,套路之所以被認為是套路,是被很多粗製濫造劇的強行使用才造成如此誤解。拍戲總有基本「套路」,只要符合生活邏輯、人的邏輯、情感邏輯,就可以保留。拍《急診科醫生》時,鄭曉龍以拍醫患關係為主,但也不可避免地拍到青年男女的感情,「愛情就是幾千年來人們反覆咀嚼的一個套路」。
《都挺好》的熱播讓王三毛感到一些歉意,「在網上看了大家的留言,很多人很生氣」。他不按常理出牌,塑造了蘇大強這樣一個與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父愛如山」相去甚遠的形象。
在劉家成的理解中,套路是重複,在無數次的重複後就產生了套路。而他導演的作品,聽名字就有一種一以貫之的氣質,《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正陽門下》……但他並不認為套路是問題,「每部劇都有新的人物,每個人物的性格一定不一樣。何況有的套路就是我們要傳達的主題思想,比如善良這種套路就值得堅守」。
當下生活題材電視劇的觀眾大多為年輕人,更具體一些,年輕女性。這就給創作團隊下了一道選擇題,是面向全民,還是重點讓女性用戶「嗨」。有數據顯示,《都挺好》的觀眾70%為女性,劇組是否有投其所好之嫌?王三毛說:「我們在創作時並不帶任何收視群體的觀念,因為我們還是忠實於人物、忠實於故事,看能否給觀眾帶來思考、震撼、共鳴。」
如果有時候,有的套路真成了問題,鄭曉龍的解決方案是「從細節上著手」,「套路通常只是情節,而精彩的細節能讓情節的套路變得合情合理又高級」。拍攝《羋月傳》時,羋月和羋姝在小時候的初次見面,聊的是「你會放屁嗎」,這樣的生活感就來自鄭曉龍小時候的體驗。
片方為了保證影視劇收視率,有時會要求自帶流量的明星加盟。而部分流量明星因為年紀、閱歷,甚或態度等原因,無法契合人物,拉低劇的品質,讓觀眾無比失望,憤而訴諸鍵盤。一時間,「流量」從一個商業價值的形容詞淪為無演技的代名詞。
鄭曉龍從經驗得出,對幾十集的電視劇而言,要留住觀眾,「流量」可能真沒那麼大作用,更何況「流量明星太貴,貴的我用不起;如果還同時接好幾部劇,還不背臺詞,那就更算了吧」!
劉家成在拍攝《情滿四合院》時,確定主演為何冰、郝蕾後,反對聲鋪天蓋地,但他不為所動,並不以「流量」來選擇演員,而只看誰更合適。後來,這部劇的豆瓣評分高達8.1分,據說還一度改變了這一類型電視劇的收購價。
出生於1952年的李立群今年67歲「高齡」,但聊起「網紅」「流量」「小鮮肉」,他「十分接受」。「古今中外都有俊男美女,只不過沒有現在這些名詞,有些角色就是需要他們來演。現在要演梁山伯,總不能找我吧。」李立群說,「託爾斯泰的《藝術論》中講到先天藝術和後天藝術,他們擁有的就是一種先天藝術。」
「年輕人感興趣的東西,我有權利不感興趣,但沒關係,文化就像海潮一樣,一浪推一浪。當《羅馬假日》中的男女主人公騎著摩託車揚長而去,全世界的觀眾都瘋了,那需要演技嗎?不需要,那就是青春,那就是年輕的迷人力量。」李立群說,「重點只在於,當『小鮮肉』不再年輕的時候,他是不是可以積累出訓練所得的後天藝術,這是一個演員能否長時間讓觀眾喜愛的原因。」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