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當時封公的有六個人,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卻唯獨沒有開國元勳劉伯溫;二十四人被封侯,也沒有劉伯溫。甚至在一個叫汪廣洋的人都被封為伯了,還沒有劉伯溫。
公、侯、伯都封完了,依然沒有劉伯溫的爵位。直到二十天之後,朱元璋才給了劉伯溫一個三等伯的爵位。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劉伯溫的伯爵待遇也低於其他伯。如當時被封為伯的汪廣洋,歲祿為一年三百六十石,而劉伯溫卻只有二百四十石,差了一百二十石。
論功勞,劉伯溫與李善長不相上下,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謀臣,但到大封功臣時,一個封公,另一個卻只得個三等伯,地位相差懸殊,而且李善長的歲祿是四千石,比劉伯溫整整多了三千七百石。朱元璋的做法,讓許多人疑惑不解。
劉伯溫智謀過人,民間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的說法,在元朝末年時已是名滿天下的大知識分子。劉伯溫自從投奔朱元璋後,與朱元璋同舟共濟,一路浴血奮戰,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將他稱作是自己身邊的張良。
因此,朱元璋在稱帝之後,就下令減免劉伯溫家鄉的田租,為的是」令鄉裡子孫,世世頌劉伯溫也」。但對於如此功勳卓著,卻又最為信任的劉伯溫,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為何沒有封他為公,而是只給了他一個三等伯的爵位?真的只是因為朱元璋看不慣劉伯溫心高氣傲嗎?其實未必。
首先,朱元璋當年確有封劉伯溫為公的想法。在劉伯溫第一次辭職回鄉以後,朱元璋就寫信給劉伯溫,讓他回來,並在信中說:「去久未歸,朕心有所欠。今天下一家。爾當疾至,同盟勳冊,庶不負昔者之多難。」意思說,你快前來,我要對你封賞勳爵,才不辜負以前你對我的輔佐之功。
劉伯溫到了南京後,朱元璋也確實對劉伯溫說,我封你個公吧。但劉伯溫說,我不敢當,並表示不願接受任何爵位。由於劉伯溫一再推辭,朱元璋也就沒再堅持封他為公了,但在大封功臣的時候,卻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公,以示補償。
《明會典》說:「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其奉贈各從本爵。俱如《諸司職掌》。凡功臣推封三代,洪武二十六年定: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國公……」由此可見,朱元璋確有封劉伯溫為公的打算,不然不會追封劉伯溫的祖父和父親為公。
而從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並沒有立即封劉基爵位這一事實可以看出,朱元璋仍然希望劉伯溫能回心轉意接受封公。劉伯溫在不能拒絕的情況下,只得接受伯的爵位,並自降俸祿一百二十石,此事才得以結束。
所以,說朱元璋是因為稱帝後不再信任劉伯溫,以及因為劉伯溫心高氣傲,才沒有封劉伯溫為公侯,實在是冤枉了朱元璋。這位明朝開國皇帝的心胸絕不會如此狹隘。
劉伯溫不僅不願朱元璋封他為公,而且在朱元璋南京稱帝後,又兩次請辭,要求辭官還鄉。這是又為何呢?其實,這正是劉伯溫的智謀過人之處。
我們可以看出,被封公的六個人,只有李善長一人是文臣,其他五人都是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將;而這六個又無一例外都是朱元璋的老鄉,都屬於淮西集團之列。
而這六公之中,除卻鄭國公常茂和衛國公鄧愈是因病去世外,宋國公馮勝被賜死,魏國公徐達和曹國公李文忠死因蹊蹺,民間傳聞很多,而以唯一被封公的文臣李善長死得最慘,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被朱元璋處死。而只得伯爵,並且兩度請請辭的劉伯溫終以六十五歲高齡卒於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