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謀臣劉基卻僅封三等伯,原因絕非他心高氣傲

2020-12-13 小壺天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當時封公的有六個人,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卻唯獨沒有開國元勳劉伯溫;二十四人被封侯,也沒有劉伯溫。甚至在一個叫汪廣洋的人都被封為伯了,還沒有劉伯溫。

公、侯、伯都封完了,依然沒有劉伯溫的爵位。直到二十天之後,朱元璋才給了劉伯溫一個三等伯的爵位。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劉伯溫的伯爵待遇也低於其他伯。如當時被封為伯的汪廣洋,歲祿為一年三百六十石,而劉伯溫卻只有二百四十石,差了一百二十石。

論功勞,劉伯溫與李善長不相上下,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謀臣,但到大封功臣時,一個封公,另一個卻只得個三等伯,地位相差懸殊,而且李善長的歲祿是四千石,比劉伯溫整整多了三千七百石。朱元璋的做法,讓許多人疑惑不解。

劉伯溫智謀過人,民間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的說法,在元朝末年時已是名滿天下的大知識分子。劉伯溫自從投奔朱元璋後,與朱元璋同舟共濟,一路浴血奮戰,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將他稱作是自己身邊的張良。

因此,朱元璋在稱帝之後,就下令減免劉伯溫家鄉的田租,為的是」令鄉裡子孫,世世頌劉伯溫也」。但對於如此功勳卓著,卻又最為信任的劉伯溫,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為何沒有封他為公,而是只給了他一個三等伯的爵位?真的只是因為朱元璋看不慣劉伯溫心高氣傲嗎?其實未必。

首先,朱元璋當年確有封劉伯溫為公的想法。在劉伯溫第一次辭職回鄉以後,朱元璋就寫信給劉伯溫,讓他回來,並在信中說:「去久未歸,朕心有所欠。今天下一家。爾當疾至,同盟勳冊,庶不負昔者之多難。」意思說,你快前來,我要對你封賞勳爵,才不辜負以前你對我的輔佐之功。

劉伯溫到了南京後,朱元璋也確實對劉伯溫說,我封你個公吧。但劉伯溫說,我不敢當,並表示不願接受任何爵位。由於劉伯溫一再推辭,朱元璋也就沒再堅持封他為公了,但在大封功臣的時候,卻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公,以示補償。

《明會典》說:「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其奉贈各從本爵。俱如《諸司職掌》。凡功臣推封三代,洪武二十六年定: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國公……」由此可見,朱元璋確有封劉伯溫為公的打算,不然不會追封劉伯溫的祖父和父親為公。

而從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並沒有立即封劉基爵位這一事實可以看出,朱元璋仍然希望劉伯溫能回心轉意接受封公。劉伯溫在不能拒絕的情況下,只得接受伯的爵位,並自降俸祿一百二十石,此事才得以結束。

所以,說朱元璋是因為稱帝後不再信任劉伯溫,以及因為劉伯溫心高氣傲,才沒有封劉伯溫為公侯,實在是冤枉了朱元璋。這位明朝開國皇帝的心胸絕不會如此狹隘。

劉伯溫不僅不願朱元璋封他為公,而且在朱元璋南京稱帝後,又兩次請辭,要求辭官還鄉。這是又為何呢?其實,這正是劉伯溫的智謀過人之處。

我們可以看出,被封公的六個人,只有李善長一人是文臣,其他五人都是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將;而這六個又無一例外都是朱元璋的老鄉,都屬於淮西集團之列。

而這六公之中,除卻鄭國公常茂和衛國公鄧愈是因病去世外,宋國公馮勝被賜死,魏國公徐達和曹國公李文忠死因蹊蹺,民間傳聞很多,而以唯一被封公的文臣李善長死得最慘,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被朱元璋處死。而只得伯爵,並且兩度請請辭的劉伯溫終以六十五歲高齡卒於故裡。

相關焦點

  • 明朝開國,朱元璋大封功臣,比肩諸葛亮的劉伯溫為何只是個伯爵?
    可這位號稱能和諸葛亮比肩的人物在明朝開國功臣榜上的序列卻排得相當靠後,朱元璋在建國後大封功臣,劉伯溫只是受封誠意伯,僅僅只是第三等爵位,這可和劉伯溫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大相符合,劉伯溫為何只能受封伯爵?難道是朱元璋對他有什麼看法?本文對此問題略作闡述。
  • 「後朝軍師」劉基命運不濟,為何替朱元璋鞠躬盡瘁卻以悲劇收尾
    導讀:「後朝軍師」劉基命運不濟, 為何替朱元璋鞠躬盡瘁卻以悲劇收尾 劉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但是他卻未能像張良、諸葛亮那樣獲得皇帝充分的信任和褒獎。朱元璋大封功臣時,他僅僅得到一個誠意伯的爵位,而功勞不及他的人卻位居公侯。可以說,他得到的勳位根本無法與功績成正比。
  • 朱元璋分封開國六公爵,為何徐達只排第二,而劉伯溫只封了侯爵
    劉伯溫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在許多故事和傳說中,他都被傳為古代頂級謀士,估計諸葛亮要是排第一,那第二把交椅就該劉伯溫坐了。而與他同時代的徐達,更是明代最知名的開國將領。
  • 李善長獲封公爵,劉伯溫只被封伯爵,是否意味著劉伯溫不受重用?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六位功臣為公爵,二十八位功臣為侯爵,兩位功臣為伯爵。其中,封李善長為中書左丞相、韓國公、太師、左柱國,食祿四千石;封徐達為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太傅、左柱國、食祿五千石;封中書右丞汪廣洋為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御史中丞兼弘文館學士劉基為誠意伯,二百四十石。在六位公爵中,李善長的地位最高,位居首位,體現了朱元璋對文臣的尊重。不過,徐達的食祿是最高的,地位僅次於李善長。
  • 劉伯溫死後留下一部奇書,預言了朱元璋後500年的大事,分毫不差
    劉伯溫是一個傳奇,他憑藉著神機妙算和出色的謀略,輔佐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因為有著諸葛亮般的智慧而被後世稱作大明第一謀臣。所以在後世的演繹下憑空多了些許仙氣,特別是他所作的那首《燒餅歌》,竟然準確預言了其後數百年發生的許多有名歷史事件。
  • 一代謀臣劉伯溫助力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晚年卻得不到善終
    朱元璋能夠從農民起義到建立明朝的政權,依靠的絕不僅僅是運氣,最重要的就是來自百姓,軍隊,有志之人等的支持。而國家政權的建立少不了謀劃之人的加入,在這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劉伯溫這個人。從小就被稱為「學霸」的劉基,由父親作為啟蒙教師,在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習儒家經典之作《春秋》。
  • 朱元璋身邊的第一謀士,劉基是如何幫助朱元璋謀略建功的
    劉基,他是朱元璋身邊的第一謀士,也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他的謀略、學識才智深得朱元璋的仰慕。當他被朱元璋虔誠的請出山後,便忠心無二的追隨在朱元璋的麾下,為他出謀劃策。可見劉基是一位真材實料的足智多謀、才能出眾的整改和自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 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唯他一人逃出死亡名單,結果令人唏噓!
    自從大明江山建立之後,朱元璋坐穩了皇帝,便對手下那幫功臣大開殺戒,那些昔日與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夥們,幾乎被他趕盡殺絕,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無一倖免。然而,有一個人卻逃過殺戮,最終活了下來,他就是信國公湯和。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朱元璋殘害功臣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確保大明基業永固,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不準有任何閃失。
  • 一生清廉正直打擊權貴的劉基,受人被誣陷不敢回家,死的不明不白
    這時,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方國珍首先在浙江台州起兵,腐敗無能的元朝統治者為了將農民起義鎮壓下去, 被迫起用劉基為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 劉基一旦得到重用,也一心為元朝效力, 他建議築慶元等城,以壓逼起義軍,並且極力反對招撫,倡言:「方氏兄弟首亂,不誅無以懲後! 」方國珍大懼,厚賂劉基, 劉基不受。
  • 民間傳說—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神人」劉基的下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劉基,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劉伯溫」。他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被時人贊為「再世諸葛」;他因為輔佐朱元璋有大功,被比作西漢的開國功臣張良。這個特長讓他得了一個「能掐會算」的名聲,也在之後的仕途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時人認為他可以比肩諸葛孔明。劉基這樣的善謀之士,正是朱元璋急需的人才。然而,使者幾次前去邀請劉基出山,卻都遭到婉拒。後來,朱元璋把這個差事交給了大臣孫炎。孫炎先後兩次寫信向劉基發出邀請。劉基沒有鬆口,但是回贈了他一口寶劍。
  • 朱元璋欲殺一功臣,馬皇后隨即擺一桌素齋,為何就救了他
    胡惟庸死後,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結束了古代的丞相制度,加強了專制皇權,不得不驚嘆於朱元璋的雷霆手段。而在受到胡惟庸案牽連的大臣中,有一位功臣也遭受波及。朱元璋欲殺了該功臣,馬皇后聽說後,隨即擺了一桌素齋,誰知就救了他。這位功臣是誰?
  • 明朝唯一異姓王:為了他,朱棣打破朱元璋不設異姓王祖訓
    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白手起家的兩大典範,從一介草根到九五之尊,他們的發跡之路走得格外艱辛,之所以最終能問鼎天下,建立新王朝,離不開身邊一眾兄弟的支持與幫助。 劉邦有韓信、彭越、英布,朱元璋有徐達、常遇春、湯和,這些人居功至偉,是開國元勳,更是必當重賞之人。
  • 劉邦殺功臣,趙匡胤、朱元璋殺功臣,為什麼李世民不殺功臣?
    廢話,如果不是必要,誰願意大殺功臣?都是槍林彈雨中過來的,相互之間有著深厚的「革命友誼」,不是實在沒辦法了,誰願意殺功臣鬧著玩?殺功臣,都是因為皇帝受到了威脅。威脅不一定來自當下,來自現在,更可能是一種潛在的、長期的威脅。而能夠被威脅,還是皇帝本身不夠強大。
  • 歷史上,劉伯溫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是怎樣預測他將來能成為皇帝...
    歷史上,劉伯溫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是怎樣預測他將來能成為皇帝的呢? 劉伯溫是一個被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之一,能預測朱元璋當皇帝的故事更是民間段子之一。 民間傳說的影響,讓劉伯溫遠遠高於歷史上的真實地位。
  • 殺盡功臣的朱元璋,為何湯河可以安然無恙活著,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反倒是曾經幫助他開國立業的功臣們大多都得到了善終,而被誅殺的人當中有大部分都是因為犯罪,理所應當。因此並不能證明在朱元璋之前去世的人就是被他所誅殺的,這顯然是對歷史的錯誤理解。而這個從小就陪在朱元璋身邊的湯和,究竟何德何能,幼時就讓朱元璋為其殺地主的牛,即便建國以後也不曾對他動殺心呢?
  •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朱元璋得以一統天下,與他手下的三位得力幹將是分不開的。李善長被朱元璋比作蕭何,授予首功。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其職能也如張良輔助劉邦一樣,總是能幫忙撥開迷霧。
  • 朱元璋晚年扳倒了很多功臣,卻唯獨不敢動他,背後的原因少有人知
    君主常常不相信這些與他同甘共苦的文臣武將能夠善待子孫後代,總是想方設法為他們「安排」。遇到宋太祖趙匡胤那樣的人,會杯酒釋兵權,會交兵權,會得到自由,可以享福,可以享福,反正只要不給皇權帶來威脅,皇帝也不管。
  • 劉伯溫獻《天文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傳授給子嗣?
    劉伯溫之功第一:上《陳時務十八策》劉伯溫與宋濂等浙東名士歸入朱元璋帳下後,劉伯溫為朱元璋獻上《陳時務十八策》。第三:吳元年(公元1367年)劉基被封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歷》,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丞相之辯劉伯溫性情耿直,李善長罷相後,朱元璋提出讓與劉伯溫關係密切的楊憲為相,劉伯溫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