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由高守信作詞的歌曲紅遍中國大江南北,這是一首讚譽中華民族的經典名曲,裡面的歌詞"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就將生活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的各個民族描繪出來。後來又經過多人的翻唱,歌詞進行改動,增添"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現實生活中,五十六個民族確實親如兄弟,共同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美好的生活,建設自己偉大的祖國。
正所謂"十指有長短",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很多不同,譬如風俗習慣、著裝建築、宗教信仰等等,要想融洽相處,必須要學會尊重他人的行為習慣,這一點人們都能夠很好地做好,自然就使中華民族擰成一個碩大的拳頭,噴發出強大的力量。然而,有一小部分人產生了疑問,為何以前漢族男性很少娶回民女性,而回民男性則很多娶漢族女性呢?實際上,僅這一天理由,當你了解後,值得深思。
在二十世紀的西北地區,馬步芳和馬鴻逵的家族就是一個例子,馬步芳的正妻是漢族女子,當與這位女子結婚後,馬步芳要求妻子按照回族習慣生活,後來兩人生下馬繼援,應該來說馬繼援有一半漢族血統。而馬繼援的妻子也是漢族女子,名叫張訓芳,雙方習慣的巨大差異,讓雙方家長都反對,據說為了張訓芳,馬繼援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最後馬步芳同意了,不過他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張訓芳必須入回教,二是張訓芳改名,因為自己的名字有"芳"字。結果,問題迎刃而解,馬繼援和張訓芳的兒子當然也是有著一半漢族血統。
眾所周知,回族屬於我國的少數民族,相比漢族來說,人數相對較少,但是他們依然說著漢語,會寫漢字,就是在一些方面上有著不同,譬如飲食和祭祀。漢族人常常以豬肉為主要肉類,其他家禽肉類為輔,尤其江南地區的漢族人,最喜歡煲靚湯,一條好的豬肋骨就能熬上一兩個小時,煲出來的湯水絕對是非常甜,還有葷菜的種類中,豬肉是最多的;而祭祀呢,當家中長輩與世長辭後,回民女性很難像漢族人那樣披麻戴孝,在漢族人眼中,這是很難接受的事情。
在那個時候,回族女性嫁給漢族男子,漢族男子必須皈依回教,這意味著要改變往日的眾多習慣,由於雙方都不可能作出讓步,往往的結果就是各奔東西,婚事自然黃了,所以回民女性很少嫁給漢族男子。不過到了現今,婚姻完全自由的時代,都不再受到這樣的阻撓,自然各民族通婚的現象就非常普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