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郎山下白鷺飛。攝影/嚴林忠
看!
這是朕為你打下的「江山」
浙江的「文藝地名」,大多出自五代時期的「老牌文青」錢鏐(liú)之手。
這位憑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就豎立了深情人設的吳越王,出身市井卻文採斐然,不但會說情話,在執政四十一年間更是堪稱「改名狂魔」——
衢州的龍遊、金華的浦江、紹興的新昌、溫州的樂清,寧波的鄞縣(鄞州)、台州的天台、湖州的長興……這些沿用至今的地名,皆是出自他手。
而其中改得最為「霸氣」的一個,當屬衢州的江山市。
▲ 航拍江山廿八都全景。攝影/餘明傳
江山位於浙江西南部,扼守著閩、浙間的要道,自古以來都是佔據東南「江山」的必爭之地;又坐擁奇峰傲立、似錦若霞的江郎山、錢塘江源頭之一的須江,可謂「江山如畫」;還是一塊融合了浙派、徽派、閩派、贛派等文化的「飛地」,歷代人才輩出,更為江南毛氏的發祥地。
因而「地如其名」,無論從險要的位置、雄奇的山河來看,還是從複雜的文化、輩出的英才來說,江山,都堪稱浙江最「霸氣」的縣市。
▲ 江山保安鄉箬山,坐落在仙霞山脈中的古村。攝影/周勇
一縣通三省
江山到底有多「驕」?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江山不僅身負煙雨江南的「嬌媚」,更是先天有種峰巒如聚的「驕氣」。
浙江本就多山,地處閩、浙、贛三省之交的江山,山地丘陵面積更是佔據了近九成——
▲ 江山峽口鎮,峽裡湖上晨霧瀰漫。攝影/王永科
江山的南方,與福建浦城以浮蓋山上的楓嶺關為界,仙霞嶺與武夷山兩大山脈在此會師,周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達百餘座;西北方,盤踞在江西東北部的懷玉山脈探入浙江境內,隔開了衢州的江山、常山二市,形成一道天然的分界線。
▲ 江山地形圖,圖中的江山港,又名須江,為江山人的母親河。製圖/Paprika
而由於地近福建,江山的氣候溼熱、雨量豐沛,群山間發源的水系匯集成流,依照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高歌猛進,在中部形成了一段狹長的河谷盆地,從地圖上看,江山所在的河谷地帶呈現不對稱的「凹狀」,如同一柄破開群山阻隔的彎刀。
江山生於山水之間,同樣以「一山一水」而得名。
▲ 悠悠須江水穿過江山市。攝影/嚴林忠
水是悠悠須江。作為江山人的母親河,須江如同這座城市的大動脈,自南向北穿城而過,日夜奔流。濤濤江水塑造出沿河兩岸的衝積平原,灌溉了「山城」少有的耕地,而後在衢州城內匯入衢江,成為錢塘江的源頭之一。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江山建縣之始,「須江」就成為了這裡最初的名字。
山是巍巍江郎。以「三爿石」和「一線天」出名的江郎山,是中國「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低丘平原上,江郎山「三爿石」沖天而起,郎峰、亞峰、靈峰呈「川」字形對立聳峙,直指蒼穹;而亞、靈二峰之間的小弄峽,巷谷寬僅3-5米,兩側皆是千仞峭壁,只容一線天光入谷,奇險異常。
▲ 巍巍江郎山。攝影/王華
五代時,「一劍霜寒十四州」的吳越王錢鏐,便豪氣地取「江郎山」之名,改須江縣為江山縣。至此,這座邊陲小城,便擁有了一個「睥睨天下」的名字——江山。
然而單單是雄奇的風景,尚不足以配得上如此稱號。真正讓江山走向「高光時刻」,成為閩、浙、贛三省重鎮的,是這座小城「雞鳴三省」的獨特位置,以及衝破崇山峻岭的仙霞古道、直通錢塘的清湖碼頭和坐鎮中央的廿八都古鎮。
▲ 夜幕降臨的廿八都古鎮。攝影/周勇
仙霞古道
閩、浙間的「蜀道難」
《笑傲江湖》的後期,令狐衝化身「暴躁軍爺」吳天德,正是在仙霞嶺上救下了恆山派的大小尼姑們。
金庸先生是大家,又出身嘉興海寧,對浙江的地理自然是如數家珍——仙霞嶺之險的確是不亞於蜀道,因而魔教在隘口設伏,合情合理;令狐衝的馬甲吳天德,身份是福建泉州府參將,正好從仙霞道赴閩上任;而此後眾人去的「廿八鋪」,大抵就是指江山境內的廿八都了。
▲ 仙霞關的牧歸人。攝影/周勇
最先開闢仙霞古道的,是那位「我花開後百花殺」的黃巢。《舊唐書》裡說他因為缺少舟船,「乃開山洞五百裡,由陸趨建州,遂陷閩中諸州」,率人開山修路,初步打通了仙霞古道,才得以殺進福建,虎踞東南。此後,不論是元人還是滿清,南下的鐵蹄總會踏足此道,讓江山染上了一層金戈鐵馬的色彩。
▲ 仙霞古道路線圖。製圖/Paprika
到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處於錢塘江上遊的清湖逐漸成為水陸碼頭,自此順流而下,可直達富貴繁華的天堂杭州,再經由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皆是暢通無阻。因而溝通錢塘江和閩江流域的仙霞古道,成為了閩、浙間的交通要衝,儘管曲折難行堪比蜀道,卻依然是商旅不絕。
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終身報國無門的陸遊,騎著一匹羸馬從仙霞古道前往福建任職,或許是古道上關隘勾起了舊憶,他一再感嘆「切勿重尋散關夢,朱顏改盡壯圖空」;一代大儒朱熹自福建北上,走的也是這條路,過了仙霞嶺就離開了老家,這位離鄉的哲人禁不住感嘆「道出夷山鄉思生」。
▲ 仙霞古道上仙霞關航拍。攝影/吳石忠
而到明清之後,江山更是憑藉交通樞紐的地位,迎來了空前的繁榮。
江山的清湖,鼎盛時期「繁盛勝於縣城」,一鎮坐擁17個碼頭,千餘艘航船南來北往,貨運不息,這些船隻走到錢塘江流域,統一都被稱作「江山船」。碼頭上則商賈雲集——鹽商紹興幫、南貨商徽州幫、綢布商江西幫、山貨商福建幫和搬運及特產商江山幫,皆在此中轉,形成了繁榮的市鎮,號稱有「六場三缸八坊九行十匠百店」。
▲ 清湖古鎮門舫,這裡曾是古碼頭。攝影/毛沐平
而處在江山西南角的廿八都,更是如同一枚嵌入三省腹地的紐扣,不僅在經濟上起著「中樞」般的作用,更是接納了以來自福建浦城和江西廣豐為主的八方移民,打造出了一片極具特色的「文化飛地」。
最鮮明的當然是語言,時至今日,廿八都仍在使用的方言至少還有12種——
除了「江山腔」和臨近的「浦城腔」、「廣豐腔」,還有江西宜黃人帶來的「灰山腔」,福建汀州人的「嶺頭腔」,乃至清代徽州仍在時,徽商間交流的「徽州腔」等等。以至於方言太雜,大家無法溝通,乾脆就統一說「普通話」,於是形成了廿八都獨具特色的官話,當地人稱之為「正字」——竟然又帶著些北方腔調!
▲ 仙霞水關的終點,福建浦城縣石陂鎮南岸村。攝影/馮木波
江山代有才人出
江山人除了行商坐賈,素來也有耕讀傳家的傳統。
坐落在江山市石門鎮的清漾村,是個「貴而不富的進士村」。早在南北朝時期,清漾毛氏就由衢州遷入須江縣(今江山),千年以來,這個偏遠小村一共出了8位尚書、83個進士,書香墨韻世代不絕。此後清漾毛氏開枝散葉,甚至成為了整個江南的毛氏祖居地,其中的一支正是韶山毛氏。
而在浙江各地的方言裡,難懂程度能與「自動加密」的溫州話媲美的,大概也只有融合了古漢語詞彙和地方特色、被稱作「古漢語活化石」的江山話了。
▲ 戴笠女特工訓練班舊址。攝影/張小平
據說當年出身江山保安鄉的戴笠,入主軍統局後大量招募江山老鄉,並以江山話作為特務小組接頭的標配暗語,效果拔群,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卓越貢獻。此後一個小小的江山縣,包括戴笠、毛人鳳等「一戴三毛」在內,一共走出了64名將官,時人稱之「江山幫」。
在建築方面,江山人同樣吸納了浙、皖、閩、贛等各派優勢,形成了別具匠心的建築風格。
▲ 廿八都文昌閣。攝影/張小平
在廿八都古鎮裡,有著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的贛派建築,外部往往為青石基角,外牆也以青磚砌就,屋簷下及五花山牆下多用白灰泥線條裝飾,屋面則是青黑色的陰陽合瓦;你同樣能見到徽派建築的元素,屋頂上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馬頭牆,房簷間多設有四水歸堂的天井。
向左滑動
▲ 廿八都的各派風格建築。圖1、2攝影/馮木波,圖3攝影/周勇
而在當年仙霞古道盡頭處的福建浦城,至今還保留著一條600米長的「江山街」,在過去曾是江山挑擔人落腳之處,久而久之則形成了江山人的大本營。從前街邊還有「江山會館」,規模上比本地的「三山會館」更大,直到現在,這條街上不少居民說的仍是江山方言。
時至今日,仙霞古道已然被穿山而過的高速公路所取代,清湖碼頭早已失去了往日千帆競渡的風採,廿八都也歷盡滄桑悄然沉寂。只剩下205國道線上,閩、浙兩省交界處分別豎起的門樓,高高掛著「浙江人民歡迎你」和「福建人民歡迎你」的醒目標識。
▲廿八都的入口城標,雕塑展示了仙霞古道的挑夫文化 。攝影/毛沐平
而江山這座古城,在時代的風雲變幻之中默默沉澱,仙霞古道上,她見證了唐人的叛亂,宋人的詩篇,元人的鐵蹄南下,明清的商賈雲集;在廿八都,她又接納了來自四方的移民,保留了截然不同的語言,融匯了形態各異的文化。
因而江山的「多嬌」,來自於不同風格的融合與碰撞,也來自於江山人始終「包容江山」的氣魄和胸懷。
▲ 江山大陳村,看表演的地方人頭攢動。攝影/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