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潮平江海闊 滿目皆是春
——廣西打造北部灣濱海旅遊區紀實
作者:本報記者 周仕興 姚昆 本報通訊員 曹凱強
春和景明,踏上廣西北部灣,一幅潮平岸闊的勝景映入眼帘:南寧百裡秀美邕江碧波蕩漾,北海銀灘水清沙白一望無際,欽州三娘灣各色海豚競相嬉戲,防城港紅樹林鬱鬱蔥蔥……
北部灣幅員遼闊、海岸線長、島嶼星羅棋布、民族風情豐富多彩、人文歷史底蘊深厚,發展旅遊條件得天獨厚,前景廣闊。近年來,廣西積極推進北部灣濱海旅遊區建設,邊境旅遊、生態旅遊、文化旅遊、民族風情旅遊方興未艾。
道不盡的邕江美
白天漫步邕江沿岸,舉目所見,步步是景:親水棧道,觀景平臺,亭臺樓閣,花木蔥蘢,椰林飄香;夜晚乘船暢遊邕江,沿岸高樓林立,華燈璀璨,另一個秀美南寧盡收眼底。
「我在南寧生活幾十年了,現在的邕江越來越美,平時在江邊休閒散步,仿佛生活在景中。作為一個老南寧人,很自豪。」市民張成偉說。
打造「百裡秀美邕江」,是南寧市「治水、建城、為民」的一個縮影。2015年7月,南寧市啟動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工程全長74公裡,集防洪、通航、水資源開發利用等於一體,規劃建設了17個濱水公園148公裡綠道。
三載華麗轉身。如今的「百裡秀美邕江」,已成為南寧綠城品質升級中一道亮麗「綠軸線」,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增長點和展現美麗城市形象的發力點。
放眼「綠軸線」,沿線皆是景。毗鄰江邊的國家5A級景區青秀山,景色秀美,氣候宜人,是著名的避暑遊覽勝地。「經過30多年的園林生態打造,青秀山已建成11個植物生態園,每年遊客量達350萬人次,年營業額1億元左右。」南寧青秀山管委會副主任梁旺說。
青秀山下的東協文化主題樂園——方特東協神畫,是一個適應3至80周歲全年齡段遊玩的主題樂園。「通過高科技飽覽奇妙的東南亞文化盛宴,不出國門,一天即可感受東協十國的魅力。」華強方特(南寧)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孔凡明介紹。
南寧作為中國-東協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如今街頭東協元素隨處可見。未來幾年,南寧將主打「壯鄉風情」「東協風情」「養生之都」三大旅遊主題品牌,構建「12316」空間發展結構,即「一城兩帶三區十六地」,呈現一個四季皆遊、晝夜精彩的別樣南寧。
一路暢通出國門
「只需掃一下臉,證件同步放在閘機掃描器上,『嘀』一下就完成了。」蘇女士常年奔走中越兩地,見證了東興口岸過關程序的步步改善,她和身邊的親朋好友更願意往返兩地做生意了。
「不到國門走,枉到東興遊。」東興是防城港下轄的一個縣級市,自從防城港獲批國家邊境旅遊試驗區以來,東興著力打造跨境旅遊拳頭產品,推進建設中越友誼廣場、北崙河等一批中越跨境旅遊合作項目。2018年,東興口岸出入境總人數達1219萬人次,高峰期出入境日流量達4.6萬人次,出入境人數在全國邊境陸路口岸中位居第一,在全國陸路口岸排名第三,僅次於深圳和珠海口岸。
探索旅遊通關便利,東興舉措頻頻。2018年9月,東興口岸啟用團隊通關預報系統,為口岸邊境旅遊團隊提供通關便利。東興海關將旅客進出境環節整合優化,旅客行李物品只需要通過X光機一次檢查,即可完成通關檢驗。東興對口岸升級改造後,口岸通行能力由每天兩萬人次提升至5萬人次,人員通關時間從10秒突破至6秒,30分鐘內可滿足至少3100名遊客通關需求。
對於自駕遊客來說,旅遊往來便利化更是觸手可及:交通、海關、邊檢在口岸區域聯合辦公,為跨境自駕車提供「一站式作業」;建立自駕車通關「兩個互認」模式,即公安與東興海關互認通關審查憑證,公安對越方提交的有效《越南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合格證明》予以互認,打造跨境自駕車通關「綠色通道」;公安交警審核前置,提前製作機動車臨時牌證和臨時駕駛證,實現入境自駕車通關業務當日辦結。
「詩」和「遠方」兩相宜
在欽州市坭興陶藝術館生產車間,拉胚師傅王從軍正專注地拉胚,只見一團陶土在他手中反覆轉動,不一會兒一個「葫蘆瓶」樣式的坭興胚就完成了。「我來欽州從事坭興陶製作已有10多年,近年來坭興陶製品越來越受遊客歡迎。」王從軍告訴記者。
欽州坭興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最具廣西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傳承坭興陶文化,欽州市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學校參與坭興陶的傳承與發展,展現坭興陶史詩風採的電影《龍窯》備受中小學生歡迎。目前,欽州市從事坭興陶生產經營的企業達4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產值達10億元。
文化和旅遊相遇,有了更多可書寫的「詩」和「遠方」。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龍少榮說:「把坭興陶文化與旅遊結合起來,極大地推動了坭興陶產業的發展,坭興陶藝術館現在每年收入達1000多萬元。」
北海市合浦縣素稱「南珠故郡、海角名區」,是古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從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銅鳳燈、銅馬、波斯陶壺、斯裡蘭卡琥珀、馬來西亞銅燻爐等奇珍異寶,可以窺見合浦作為「古海絲路」始發港當年與東南亞貿易往來的繁榮。
「我們不求形式上的大而全,而是要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面貌,建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館。」博物館館長廉世明介紹,隨著博物館知名度的提升,前來參觀的遊客逐漸增多。2018年,入館遊客20萬人次,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對博物館的關注不再限於特定群體,除了學生、軍人、遊客、老年人等團隊外,普通勞動者也越來越多。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遊相輔相成,共生共榮。」合浦縣副縣長何立雲表示,合浦以創特色旅遊名縣和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加快推進海絲首港旅遊區、漢城考古遺址公園、星島湖旅遊開發等旅遊核心項目建設,讓「文化+旅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生態旅遊互輝映
尋常周末,不少外地遊客前往欽州三娘灣觀賞中華白海豚,海面不時可見海豚嬉戲,人豚互動,其樂融融。
三娘灣是「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的故鄉,景區內海域常年活躍著上百頭五彩斑斕的海豚,一年四季皆能近距離觀看,被標記在冊的白海豚達230多頭。
白海豚為什麼會選擇在三娘灣安家落戶?三娘灣旅遊發展局局長陳丹認為,除了環境適宜、海水富含大量微生物之外,三娘灣在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和對遊客與村民的環保意識的教育做了充足的工作,這是白海豚一直在這片海域生存的重要原因。
保護白海豚,欽州市不遺餘力。目前三娘灣已經爭取到1億多元環境保護基金,建成海豚科普館、海豚救護中心、海豚保護觀測站等,還專門購買了執法船,用來打擊電、偷、毒等違法行為。如今,白海豚的數量每年保持在4%左右的增長率。
對於北部灣的開放開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陳武指出:「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更要碧海銀灘。」經過多年保護,好生態成了北部灣濱海旅遊的新亮點。
主要分布於北部灣一帶的「海洋衛士」紅樹林,一度遭到圍海造田、水產養殖的侵佔而岌岌可危。為保護紅樹林,廣西打出系列組合拳:實施「濱海國家溼地公園海岸生態系統特種修復示範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積極補種紅樹林,定期開展生態監測與修復。目前,廣西紅樹林面積已達7300多公頃,呈穩中有升態勢。
「近兩年,紅樹林每年的遊客在30萬人左右。」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遊區接待部副部長俸鳳介紹,為了更好保護紅樹林生態景觀,景區會對人流量進行控制,如今紅樹林景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不但要保護好紅樹林,還要利用好紅樹林。」北海市海洋局顧問陳昌榮說,北海市著力將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建設成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打造成集療養院、遊樂園、酒店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同時推進潿洲島南灣鱷魚山景區、夢喚濱海生態園等建設,擦亮北海生態旅遊的招牌,推動北海生態旅遊事業發展。
(本報記者 周仕興 姚昆 本報通訊員 曹凱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