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無戰事》,比主角更讓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們
最近張黎導演突然一下子火了起來,先是因為拍攝《武動乾坤》被人們吐槽,然後是早年的《大明王朝1566》沉寂多年,突然一下子走向神壇,成為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電視劇,而小編要說的是張黎導演的另外一部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部電視劇。
首先這並不是一部完美的電視劇,比如說某些演員的演技,自始至終都渾身散發著演員的氣息,而不是角色的氣息。但是這是一部看完了就會感嘆的作品,這種感覺不是第一次遇到,但是在文藝作品上是第一次。就好像一道構思精巧的數學題,絞盡腦汁做了兩個小時才得出結果,再回顧整個過程,便會感嘆自己一輩子都編不出這種題,環環相扣,每個條件都隱藏的很好,可是每個條件都用到。
情節如此,人物塑造亦別具匠心,這不是一部講人情,寫文化,反映民俗的片子,但是人物性格,人物的知識體系,對社會的整體認識判斷都非常鮮明。崔中石,核心人物,核心到哪怕死了,人都死了,還反覆出現,都能堅持到最後一集。崔中石和謝培東是一樣的,永遠穩重,永遠處變不驚,但是又是不一樣的,謝培東年長,又有足夠的社會地位和閱歷,崔中石沒有,所以崔副主任永遠不露霸氣,不露鋒芒,所以也不露怒氣。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一上來非常不喜歡曾可達,從一開始就是與男主角針鋒相對,咄咄逼人,但是後來,發現曾可達才是最可憐的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沒有梁經綸的才華,麼有崔中石的精明,沒有謝培東的深不可測,沒有方孟敖的敢作敢為,但是他又願意報國,一腔熱血,忠誠謹慎,怎麼也使不上勁,最後他的轉變,公然賣軍糧,他的死是解脫,他在那樣誤黨誤國的國家機器內部核心,無力回天。
梁經綸,從第一天就看不懂的一個人,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是好人還是壞人。直到謝木蘭死前那一幕,梁經綸高念先總理遺訓,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不是形式,不是過場,是他內心的呼喚,他是致力於中國自由平等自由的才子!從心境上,他和曾可達一樣的,可是他懂經濟,他看的透,他比曾可達,還要絕望。當一個人把國和民兩個字背在身上,那樣的重量,哪怕一萬個梁經綸也無法承受。他看的透,所以他不在乎教條,不在乎自己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他是一個民主奮鬥的戰士。
方孟韋,片中戲份不少的一個重要配角。他的確是個配角,性格塑造比較單一,比他哥還要單一,比他哥還要耿直,在五人小組怒斥曾可達你沒有父母沒有兄弟沒有姐妹,怒道那一千噸糧食就是一千噸火藥,以及帶著小媽程小雲去警察局跟孫秘書打一架,年輕人的霸道衝動,非常可愛。
最喜歡的還是馬漢山,一身流氓習氣,總是最講人情味,前半部分他是一個丑角,句句不離罵人,不小心罵錯了小韋還要賠禮,把整部劇氣氛帶的輕快。後半部分,馬漢山被捕後,給這個送錢那個掏錢,知道方孟敖耿直不要他的錢,他就說是給崔嬸一家的,逼人受賄不露聲色。更重要的是他寫一份黑帳給王蒲臣,又在飛機場質問黑帳上前八人,本來最無正義的一個人,拿起槍就要打中統徐鐵英的人,良心發現渾然一體,一點也不違和。
我不知道在大家的眼裡他們是什麼樣子,他們是正義的還是邪惡的,是你喜歡的還是討厭的,相比於主角,小編更喜歡這些真性情的配角,他們每一個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卻在那個年代被迫扮演著自己不想成為的人,無論是馬漢山、方孟韋、梁經綸還是其他人,他們都背負著沉重的信條在那個年代,小編對男主其實是無感的,反而這些配角,他們比主角更容易讓人記住。
《北平無戰事》作為張黎「封神」後的一部作品,不能說有多好,但是在他這裡錦上添花還是有的,儘管有些地方與原著有些差別,但我們不能否認這部電視的優秀。它很真實的講述了那個年代,那個年代的人和事,每個人都活得很艱辛,很不容易,透過這部電視劇,或許導演也在向我們傳遞些什麼吧,《北平無戰事》,值得一看。
今天就介紹到這裡,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小編一起討論。
本文由螺旋丸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