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各國旅遊業受新冠疫情重創,今年全球民眾出國旅行的需求預計減少57%。
新華社資料圖
共同社13日援引牛津經濟諮詢公司的一份報告報導,各國在疫情中加強邊境管控和隔離措施,民眾減少旅遊和出差,尤其是出國旅行需求驟減,今後幾年都難以恢復。
報告預測,出國旅行需求最早要到2024年才有望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國內旅行需求的恢復速度略快,有望2022年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在全球各地區中,北美地區作為旅遊目的地所受打擊最大,預計遊客人次今年縮水70%。
城市和鄉村相比較,城市旅遊業所受打擊更大。報告預測,在全球城市中,旅遊業受打擊最大的前10個城市均在美國,包括紐約。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上月說,預計全球航空客運量最早要到2024年有望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延伸閱讀
關於疫情,張文宏作出最新判斷:全球抗疫曙光乍現!
今天上午,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他個人微博發文表示,近日,世界疫情看似無邊蔓延,峰值至今未至,其實曙光已現。
以下為全文:
全球抗疫曙光乍現
近日,世界疫情看似無邊蔓延,峰值至今未至,其實曙光已現。一、全球逐漸達成共識。最大的好消息還是來自於聯合國,聯合國大會通過新冠疫情決議,去「開展國際合作,踐行多邊主義,團結互助,是全世界有效應對新冠疫情等全球危機的唯一途徑」。全球合作是控制疫情的基本條件,否則世界將會長時間因疫情而關閉,因關閉而誤解,因誤解而產生隔絕,因隔絕而發生各種災難。團結是抗疫成功的首要條件。二、自然感染與疫苗注射後的抗體水平在4-6個月後仍不衰減。
證據(1)中國生物的滅活疫苗公布最早「以身試藥的180名先鋒隊」,最早打疫苗到現在已經五六個月的時間了,他們不斷地抽血來監測它的抗體數值,抗體峰值始終處於穩定期,沒有下降。
證據(2)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近日發表了一篇重磅文章,研究報導了冰島的全國範圍大型新型冠狀病毒血清學篩查,顯示91.1%的感染康復者血清抗體陽性,並且持續4個月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些研究數據顯示新冠病毒仍然是來自自然界的一個自然病毒,其誘發的抗體反應與其他冠狀病毒仍然顯示較大的相似性,未能逃避人體與生俱來的自我免疫反應與免疫保護。如果推測抗體保護乃至於免疫記憶因素,將來疫苗的保護時間可能會在1年以上。這給全球性通過防疫措施的協同最終控制疫情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病死率逐漸降低至1%以下。
三、冰島的該病的病死率在0.3%, 中國上海第二波疫情因承接了我國(單個省份)最大量的國際航班,輸入性病例全國最多,600例輸入性病例的病死率為0%。世界各國疫情控制的較好的地區病死率均已經明顯下降。疫苗問世後可以大幅度降低經濟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因為疫情引起的醫療擠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通過疫苗接種可以獲得保護,全球因新冠病毒感染的病死率將降至1%以下,此時世界將會逐漸全面開放。預計希望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
疫情過後,世界經濟還能回到過去嗎?
疫情改變了世界,經濟衰退、金融市場波動,一些國家被迫選擇飲鴆止渴式的自救。傳統的貨幣、財政政策受到衝擊,推行多年的全球化受挫。
疫情發生後,研究機構頻繁調整經濟預測,其中包括標普。這家機構4月預計,2020年世界經濟收縮2.4%,美國和歐元區分別下降5.2%和7.3%。
僅僅過了3個月,標普就調整預測:2020年全球GDP萎縮3.8%,比4月的預期更差,以印度為首的新興市場將受到更深、更長時間的打擊。必須通過財政刺激推動經濟增長,全球各國別無選擇。
標普全球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Shaun Roache認為,今後幾年,全球就業市場都難強勁。就業市場疲軟會持續到2021年甚至更長時間。零售、餐飲和住宿等行業的就業機會深受疫情影響,造成較高的失業率。居民消費會非常謹慎,更多的人選擇儲蓄,一些由消費驅動的行業將受影響。
疫情面前,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更加脆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ndrew Michael Spence表示,因為疫情,今後幾年義大利等旅遊收入佔比較高的國家,經濟會比較糟糕。原本就已存在的分配不公,因為疫情「雪上加霜」。
疫情衝擊之下,新舊理念發生劇烈衝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疫情雖然不是徹底改變格局的顛覆性因素,但它是加速格局變化的催化劑。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悲觀者認為,世界經濟恢復可能需要5到6年。但直到現在,世界經濟增速都沒有回到金融危機之前。對2008年到2019年的世界經濟,經濟學界視為「長期停滯」:低增長、低貿易、低成長、低利率以及高債務、高槓桿。未來可能仍是如此。
疫情衝擊之下,各國央行放水,再次開動印鈔機,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推出了規模龐大的財政金融刺激。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說,據專家估算,全球可能有10萬億美元以上的財政刺激力度。如果10萬億美元當中相當一部分用於投資,再加上配套金融資源,這是非常大的一筆錢。
疫情期間,一些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互融合、支持。政府財政紓困,但財政收入因為疫情而下降、有心無力。各國央行出面支持財政,購買政府債務,即國債。
這可能是「飲鴆止渴」。中國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徵說,預計全球經濟還會進一步衰退,三季度會比二季度更加嚴重,各國被迫放水,「都要死掉了,不放水怎麼辦?人命關天,就是毒藥,也必須喝下去」。
各國央行開動印鈔機、購買國債,傳統的財政、貨幣政策受到衝擊,分歧隨之而來。劉元春說,面對疫情,各國採取超常規貨幣、財政政策,這是應有之義。但未來的路還很長,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直升機撒鈔票」等極端做法不可取。
疫情衝擊之下,全球化受挫,國際協調變得更加困難。國際資本流動變成了無頭蒼蠅,來回衝擊。
全球化的成本被過度強調,國際合作的優勢和好處被過度低估。Andrew Michael Spence表示,丟掉多邊、搞雙邊,大國很容易保護自己的利益,最先遭殃的將是小國特別是貧窮國家。多邊主義,就像搭建了一個大帳篷,無論大國、小國,還是富國、窮國,都可以在帳篷底下找到容身之處,而不是把小國、窮國丟到帳篷外、任其自生自滅。
疫情衝擊之下,沒有了全球化的大帳篷,那些低收入國家怎樣遮風擋雨?
(原標題:報告預測全球出國旅行需求減少57%)
來源:綜合新華社 @張文宏醫生 中新社
流程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