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最北端,一年四季千裡冰封,一群穿著獸皮的人們住在冰屋裡,靠捕鯨為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當我帶著上述想像踏上北極最大的愛斯基摩人聚居地巴羅時,卻發現,這裡和我想的大不一樣。
巴羅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最北端,是個只有5000人口的小城市。去年7月底,我在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參加了當地旅行社組織的「巴羅一日遊」。報價是700美元,考慮到這輩子能到極地的機會畢竟不多,我還是咬咬牙把錢交了。
我們乘飛機到達巴羅,當地氣溫在10攝氏度左右。地面塵土飛揚,看不到冰天雪地。迎接我們的愛斯基摩男子穿著毛衣,不時用英語抱怨說:「溫度太高,受不了。」
這位導遊領我們上了一輛印有「世界之巔旅遊」字樣的客車,沿著沙土路轉了一圈。在沒有一棵樹的平原上,道路兩旁散落著破舊的小木屋,掛在欄杆上的臘肉隨風擺動。如果不是路面上的英文標誌,我還以為自己到了中國西部的某個村落。
導遊在車上忙著介紹所經之處:醫院、學校、郵局、體育館、警察局、市政廳、加油站、商場、墓地等。言外之意,愛斯基摩人已經步入了「文明社會」。
參觀愛斯基摩人博物館是此行的重頭戲。館內陳列的黑白圖片看上去很眼熟,因為畫面展現的愛斯基摩人的原始生活狀態,和我的想像吻合,一如本文開頭所描述的那樣。可見,我們對愛斯基摩人的認識還停留在「遠古時代」。
過去,愛斯基摩人靠打獵為生。捕獲了獵物,必須分給社區裡的每個家庭。他們不用貨幣,完全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現在,他們除了季節性的打獵之外,還做和旅遊相關的小生意。在博物館裡,老人們出售用鯨魚骨和北極熊的毛皮、牙齒製成的工藝品,年輕人則為遊客表演傳統的舞蹈,雖然動作單調,但強烈的節奏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原始的衝動。
聽當地的老人說,以前,巴羅即使到了夏天也能看見積雪。近年來,夏天不僅不見雪,還出現了很多蚊子。站在北冰洋邊,偶爾能看到漂過的浮冰和成群結隊遊過的白鯨。導遊開玩笑說,他不喜歡夏天,因為有蚊子,他寧可生活在冰天雪地和終日不見陽光的極夜裡。
每年的5月到7月,巴羅一直是極晝,只有白天沒有黑夜。可惜,「一日遊」不安排在北極過夜,我無緣感受24小時的白天。當我們從巴羅飛回安克雷奇市時已是晚上10點多,但天還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