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竄訪臺北,我軍連續多日出動大批各型號戰機飛越所謂的「臺海中線」。臺防衛部門公開表示,如果解放軍有明顯的攻臺跡象或者對臺灣戰鬥機有攻擊舉動,將允許飛行員「自衛還擊」,外界將此解讀為臺當局公開放棄「不開第一槍」的原則。
「不開第一槍」是建國後我軍歷次用兵的一項原則,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憋屈——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明明是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了侵犯,卻總是要等著敵人先開第一槍才能還擊,這無疑讓我軍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
為什麼我軍不開第一槍呢?其實這裡還有一個政治的問題,國際上誰先開槍誰就要承擔挑起戰爭的責任。即便是美國,打伊拉克也得讓鮑威爾拿上一小瓶「洗衣粉」(普京語)到聯合國大會上去搞搞宣傳,以便能夠合法的打第一槍。
不打第一槍,但後面緊接著一句是絕不讓對手打第二槍。這是明確告訴國際社會和我們的國民:我們中國並不是嗜血好戰的國家,但是如果你要打到我們家門口,我也不怕你。從歷次對外自衛反擊作戰的成績來看,這一原則從來沒被對手打破過。
凡破壞它的對手,均得到了足夠慘痛的教訓。正是有這種對國家、軍隊的絕對自信,我們可以使用這種堪稱全世界獨一份的軍事交鋒模式,同時每一次都能贏得徹底長久的勝利,從道義場到戰場。
臺灣與印度、越南的區別在於,臺海問題歸根結底是大陸的內政。但隨著美國介入程度的加深,它早已不是國共兩黨或者兩種政治路線的問題,而是中美博弈的一局棋。臺被華盛頓可以看成「第一島鏈」的支點,其連結著從日本到菲律賓的漫長海上島鏈。
再看以臺灣為核心的第一島鏈,所封鎖的正好是從山東到廣東,中國最為富庶的沿海開放地區。有第一島鏈存在,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東部沿海地區就暴露在美軍的威脅之下,改革開放的經濟精華區在對手的炮口之下無險可守。
中國如今下餃子一樣建造「中華神盾艦」,一方面是為了組建航母戰鬥群,維護自己漫長海上航線的安全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把這些軍艦部署到黃海和東海,為自己的經濟發達地區搭建一條海上的防空屏障,由此可見中國目前海上防禦形勢有多嚴峻。
祖國徹底統一後,臺就不再是美國威脅中國的「不沉的航空母艦」,反而是中國拱衛經濟中心的前沿屏障。如此一來,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四個省市的沿海地帶就有了數千公裡的防禦縱深,即使不再部署神盾艦組建海上防禦前線也可確保足夠的安全。
大家看一看地圖,統一後的中國海軍不但可以直接突破美國苦心經營了70多年的第一島鏈,而且航母戰鬥群在徹底突破第一島鏈後,還可以將防禦線向東前推2000公裡,直接抵達馬裡亞納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等「第二島鏈」附近,國防安全價值絕不是用錢能夠衡量的。
華盛頓高官連續竄訪,為臺分裂勢力煽風點火,我軍連續派遣飛機在臺周邊飛行,原本就是警告臺當局不要玩火。如果以為有美國的「強力支持」打響第一槍,相信接下來的事情就會好辦多了,我軍也就不是越過所謂海峽中線而是直接越過海峽,真正完成國家統一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