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東京2日電(趙松)6月22日,日本富士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報導,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作為日本最高峰的富士山為什麼不申請世界自然遺產」?對此,人民網2日對富士山申遺專家、日本靜岡縣政府世界文化遺產推進科的小野聰進行了獨家訪問,他對富士山申遺的經過,以及富士山的保護對策進行了介紹。
2005年,靜岡縣和山梨縣設立專項部門,開始共同推動富士山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請工作。2006年靜岡縣政府成立世界文化遺產推進室,小野聰自此開始參與富士山申遺,負責學術調查方面的工作。近8年間,小野聰考察了包括中國泰山在內的多處世界遺產,是最了解富士山申遺過程的專家。富士山申遺結果公布前夕,小野聰對於申遺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如今申遺成功,反而從容了很多。他說因為還有很多後續工作要做,所以申遺成功後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慶祝活動。
說到富士山申遺,很多人都會想到申請世界自然遺產。實際上早期確實有自然保護團體提出將富士山作為自然遺產進行申請,但是這一提議沒有被政府採納,在經過比較論證之後,選擇以文化遺產進行申請。小野聰介紹,富士山申請世界自然遺產存在以下幾個劣勢。首先,在世界範圍內,類似富士山這樣的火山並不少見,有些火山活動更頻繁,更具代表性;其次,自然遺產的要件之一是保持其自然原貌,不能有太多的人類活動,而富士山登山人數多,周邊旅遊設施也相對較多;此外,登山活動產生的大量垃圾也是決定富士山不宜申請世界自然遺產的主要原因。而在文化層面,富士山卻有其獨特的價值。在富士山頻繁噴發的古時候,日本人便視其為奇山,並由此孕育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山嶽信仰。從古至今,人們不斷前往富士山周邊或是登山祭拜,以獲得神靈庇佑,最終形成人與自然通過信仰和藝術而共生的獨特現象。
小野聰說,富士山不單單只是一座山,它有許多「看不到的價值」,是日本人的信仰所在,也是日本藝術創作的源泉,這是富士山的獨特之處。鑑於富士山在文化層面的優勢,日本政府決定將富士山作為文化遺產進行申請,並最終獲得成功。小野聰認為,富士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大意義在於向世界展示富士山獨特的價值,同時也向世界展示日本的文化。
如何向世界教科文組織展示富士山的文化價值,是申遺過程中的難點之一,另一個難點是如何獲得富士山周邊民眾的支持。周邊民眾對於富士山申遺有以下幾種心態:情理上覺得自豪;拉動當地旅遊經濟;大量遊客的湧入給當地居民生活帶來不便;登山者的增加給富士山自然環境帶來壓力。疏理這些矛盾心態的實質是如何處理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的問題,這是各國都會面臨的問題。小野聰說,對於當地居民來說富士山抬頭就能看到,並不會因為申遺成功有什麼特別的感覺,而能夠切身感受到的變化卻是遊客增加導致的交通擁堵和嘈雜,因此期待更多遊客前來的人沒有想像的那麼多。獲得民眾的理解需在申遺前和申遺後兩個階段進行溝通協調。申遺前,通過講解富士山的文化價值,讓當地民眾對於富士山有新的認識,喚醒民眾對於富士山的關注,以及對於富士山文化傳承的認同,從而獲得民眾對於申遺的理解。申遺後,應對遊客的增加採取各種緩解措施,比如投入公交車,倡議登山遊客乘公交車前往,減少私家車的利用率,避免擁堵,從而減輕當地民眾對於遊客增加帶來的負面感受。
從本月1日開始,剛剛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日本富士山迎來「申遺」成功後的首個開山季,很多日本民眾和外國遊客選在當天登山。不久前的6月28日,靜岡縣和山梨縣決定從7月下旬開始面向富士山登山者試徵登山費,額度為每人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61.4元),這一舉措被普遍解讀為緩解遊客過多帶來的壓力。對此小野聰稱,徵收登山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減少登山的遊客,而是為了喚起遊客對於富士山環境保護的意識。兩縣相關部門將在年內對富士山的登山人數進行統計分析,以便判斷何種程度才是人數「過多」,進而制定相應的措施。
小野聰最後介紹說,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在周邊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因此遊客可以在其它觀光點「遠觀」富士山,同時也可以登上富士山,體驗日本的文化信仰。富士山有很多的看點,但是每個人的視角不一樣,遊客可以通過親身體驗,發掘富士山不一樣的地方。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