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籽兒」
玉器櫃檯裡:一個個雪白的玉件,在極具穿透力的燈光下,宣示著它們的高傲和華貴。它們身邊價籤上,那一串的「0」,足以讓普通人眩目。如果有人怯怯地問:「怎麼這麼貴啊?」立刻會看到一張故作驚異的面孔。營業員會用帶謀略感的語氣,欲擒故縱似的回答:「這是籽兒啊!」瞬間,那些個「0」變得神氣活現起來。
這是玉櫃檯邊常見的一幕活劇,揭示著人們在媒體和專家們灌輸下,接受的關於買玉的一個認識論:「唯籽兒」論。
在「唯籽兒」論下,一塊玉只有貼上「籽兒」的標籤才能躋身好玉之列。因此,只要被貼上「籽兒」的標籤,一塊玉就可以飛黃騰達,數倍價錢於儕輩。也因此,圍繞「籽兒」的亂象也就叢生。逃不出下面這幾個問題。
什麼是「籽兒」
說這個問題,要先做一下複讀機,重複一下在各種關於和田玉的資料裡,已經說爛了的概念,就是關於和田玉的三個種類。說是三個種類,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和田玉這種石頭,因為不同的際遇而最後所處的三種形態,即:山料、山流水和籽料。
山體上的玉礦原石,看起來完全是大塊的巖石,越往裡面透閃石和陽起石的成分越突出,那就是包在石頭裡的玉石了。把它的玉石部分剝出來就叫做山料,它們在地球上已經形成了幾千萬年。某些山體上的玉礦石,由於一些自然原因,比如風化或者雷擊,造成崩裂而滾落下山,掉入河中,後來又被河水衝到岸邊。於是,像河灘上的鵝卵石一樣,千萬年被河水拍打,這種叫做山流水。還有一部分掉到河裡後,直接沉底待在了河床上,日夜不停地被水流衝刷著,這就是籽料也就是「籽兒」了。
其實,這樣的三種形態不唯和田玉獨享,凡是奇石、名石類幾乎都有。比如著名的壽山石,一樣存在這三種形態,不過它們的名字分別叫:山坑、水坑和田坑。其中的田坑類裡,就有價值可與羊脂玉相媲美的石中皇帝——田黃石。
為什麼三種形態中籽料最為有名呢?因為它的總體品質最好。
河水的無數次衝刷,籽料的內部就更為純淨,也就是通常說的密度和結構好。也因為這種無盡地與水接觸,讓它手感更為細膩和潤澤,也就是油性好。實際上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好玉的標準並不是「籽兒」,而是「籽兒」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密度、結構和油性並臻佳妙。
其實至少在古玩行當裡,「籽兒」實際上是指代一種標準。玉質夠得上一定的密度和油性就「夠籽兒」,就是一塊好玉。至於它的原料,是不是真的是從玉龍喀什河裡撈出來的一塊「籽兒」,只要不是你當場親眼所見,恐怕就誰也無法驗明正身。
「籽兒」和「山流水」的前身都是山料,如果它的前世只是一塊很糙的山料,那它在河裡待多少年也不見得能「夠籽兒」,因為基礎太差,儘管它真的是籽料。換個說法就是,山料裡也未必沒有那種本身就「夠籽兒」的好料。當然,我們從概率上說,「夠籽兒」的料還是河裡出得更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籽兒」不是只有白玉,一樣有青玉、青白玉或者黃玉。且不說本來就有「夠籽兒」的以上顏色山料,就說河裡出來的籽料:大自然讓山料往河裡掉的時候,絕不會認準了顏色,是白的才能掉,必然是一種隨機事件。所以,山上有什麼顏色的山料,水裡就必然有什麼顏色的籽料。
「籽兒」很稀有
能夠在「唯籽兒」論下,支撐籽料天價的一個基礎,就是籽料稀缺的說法,物以稀為貴嘛。那麼籽料到底是不是稀缺呢?這個就要辯證地看了。首先就得看一看,你心裡「玉」的概念有多廣,是只指新玉還是也包括古玉。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你是最多只願意買新玉呢,還是只要是好玉,新、老不拒?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稀缺性來說,新玉的「籽兒」肯定是稀缺了。從古至今,河床上有多少籽料不會再增加。所以,籽料的數量只能做減法,做不了加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是越來越稀缺。
不過在古玉的領域裡則並非如此,在新玉器裡,籽料的使用越來越少,而在古玉裡則正相反,籽料的使用是大量的。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在沒有現代機械和黃色炸藥的時代,在山上開大石頭,遠比在河裡撿小石頭要難得多。自古對於和田玉的採集便只見在河中撈拾的記載,而未見過大隊人馬上山開礦的記錄。
當然,因為明朝和田玉的來源是由西域進貢或雙方進行貿易,這個記載多少有中原王朝蔑視少數民族的味道。不過,它證明玉只採於河是千真萬確。因為作為明代最權威科技作家的宋應星,居然認為璞玉就是河裡長出來的,而與土無關。到了清代,新疆設了行省,於是玉料的取得就直接是由清兵看著當地的人民進河裡撈拾。
因此,在古代,籽料的獲得只需在水裡摸。但一旦採到一塊大山料可是國之大事,就像「大禹治水圖玉山子」:光是整塊大玉料從新疆運到北京就歷時三年多,在宮內先按玉山的前後左右位置,畫了四張圖樣,隨後又製成蠟樣,送乾隆帝閱示批准,隨即發送揚州。因擔心揚州天熱,恐日久蠟樣熔化,又照蠟樣再刻成木樣,由蘇揚匠師歷六年時間琢成。
有皮才是「籽兒」
辨認玉器是不是「籽兒」製作的,據說有個「秘笈」,就是看是不是帶皮,有皮就是「籽兒」,沒皮就不是。於是帶著皮的玉器就此價格高企,因為它們被背書為真「籽兒」了。而各種做假皮的工藝也就此出現,成為已經綿延千年的造「假」。
制玉首先就要把外面的石頭去掉,直到能稱為玉的地方停止。河裡出的籽料,水作為一把溫柔的刀鋸,一點點地切去石頭,直到已經達到半石半玉狀的部分。玉裸露出來之後,結果就是給它的表面造成了很多微小的裂紋。然後,水裡的礦物質,常年累月對籽料表面這些微小裂紋進行滲透,久而久之礦物質就在表面形成了一層顏色,這就是籽料的皮子來歷。
理論上一塊玉料越靠中間玉性越好,越靠邊玉性越差。也就是說,一塊帶皮(如果是真皮)的「籽兒」玉,它的坯料很可能是整塊料最差部分開出來的(小獨籽兒不在其列)。於是,新玉裡的一個悖論就出現了:為了證明自己是最好的玉,就必須保留可能是最不好的那一部分玉料,這無疑是讓人啼笑皆非的。
好在古玉裡不存在這個悖論。古玉幾乎都不帶皮,但大部分是「籽兒」。那個時候籽料有的是,既不需要刻意省料,也不需要用皮子來證明籽料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