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也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光州的。這倒不是因為它曾是全羅南道廳所在地,是韓國的六個廣域市之一,人口近一百五十萬,是湖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不是因為它是連接湖南線和慶全線鐵路的樞紐站,是「湖南」、「88」等高速公路的匯聚點,而是因為它是1980年5月18日光州事件的舞臺,在這兒曾上演過韓國現代史上的悲壯一幕。光州也算得上是一個「悲情城市」。
光州事件早已成為歷史。漫步在全羅南道廳前的錦南路上,滿目所見均是高樓大廈簇起的一派繁華。不過,光州事件所引發出的心理創痛,恐怕還會久久地在人心深處傳遞,深廣地影響著韓國的政治和社會走勢,這遠非我們局外人所能參透。在光州市郊的望月洞,設有「五一八民主墓地」,1997年開放,以紀念光州事件中的死難者。光州博物館開館於1978年,共有四個展示室:第一室是畫室,展示了朝鮮時期的繪畫;第二室是先史至高麗時期室;第三室是新安海底發掘陶瓷器室;第四室是高麗、朝鮮陶瓷器室。其中獨特也最吸引人的是第三室。1975年,在全羅南道新安郡智島面防築裡道德島的海灣裡(大致位於木浦港西南),正在打魚的漁民們的流網網到了一此資器製品,他們馬上把這一情況報告給了當局。於是從1976年到1984年進行了足足九年的新安海底遺物發掘。
發掘的結果舉世震驚:一艘14世紀的元代商船(長三十二米寬十一米),橫臥在二十五米深的海底。從這艘元代沉船上,共發掘出了二萬二千零七件工藝品(其中包括二萬零六百十八件瓷器,以及許多金屬製品、石製品、木製品、玻璃製品)和二萬二千零十八公斤錢幣。除了個別高麗青瓷和日本漆器外,幾乎全部是中國制錢幣也是中國貨幣。其中的青瓷產於中國浙江的龍泉窯,白瓷產於江西的景德鎮窯。金屬製品有鏡子、容器、燭臺、茶碗、瓶、裝飾器、多達八萬枚的錢幣等,石製品有硯臺、砥石、鎮紙等,此外還有木製工藝品、漆器、青銅鏡、木製靴、刀劍等。大部分發掘品都入藏於光州博物館,其中的一部分則在第三室中展出。
據有關專家推測,這艘元代商船是從中國經朝鮮半島駛向日本的,所以裝載了大量的中國商品和貨幣,途中可能遭遇風暴而沉沒於木浦前海灣。木浦前的海面,是朝鮮半島的「好望角」,歷來是中韓日三國海上貿易的必由之路。無論是中韓之間的海上貿易,還是韓日之間的海上貿易,若以朝鮮半島中腹的港口為其目的地,則大抵要經過這帶的大小黑山島。即使是中日之間的海上貿易,以古代商船的規模和容積,也大都要以此地為中途寄港,補充食物、淡水和其他生活資料,有時還進行三角貿易。這艘元代商船在前往日本途中沉沒於此,正是因為它要到木浦港去中途停靠吧?從這艘沉船及其裝載的貨物,可以看出元代的海外貿易之盛也可以看出中國瓷器和其他商品的出口之旺,還可以看出中國貨幣在當時的國際地位之高,更可以看出東亞三國在歷史上的聯繫之緊密。
韓國的一些考古學家們,對此沉船抱有極大的興趣。他們幾經周折,在中國福建一海港,仿照這艘元代沉船,用武夷山裡的原木,打造了一艘木製帆船;又讓浙江的龍泉窯,燒制了一個元式瓷器。帶著這件元式瓷器,他們從中國港口出發,不依靠其他動力,依靠海流和風力,沿著古元船當時的航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進發,進行古元船的模擬航行。途中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最後終於到達日本,並把那件新燒制的元式瓷器,送到了京都的一個古剎(據說那艘沉船上的一部分瓷器,就是那個寺廟訂購的),完成了相隔了六百餘年的「交易」。韓國KBS電視臺據此製作了一部電視紀錄片,取名為「七百年的諾言」,1998年秋參加了上海電視節的獻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