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婉心編輯丨樓婍沁
最近一周的朋友圈,又有一條打著「活久見」字樣的新聞在刷屏:第一個火遍亞洲的韓流男團H.O.T要借著韓國綜藝《無限挑戰》合體表演了。
可能很多人對於H.O.T這個名字都感到陌生,甚至於看見他們當時的影像資料還要吐槽一句,這不就是殺馬特嗎。但是他們在當時可說是一等一的時髦,不光在韓國人氣高漲,還影響了亞洲許多國家的審美。
在說他們到底如何做到這件事之前,先來科普一下H.O.T究竟是個怎樣的組合。
H.O.T的死忠粉一般在介紹組合之前都會強調組合名稱不能被連起來念成英文熱(hot)的讀音,因為這是英文詞組High-Five of Teenager的縮寫。組合隸屬於韓國最大的娛樂經濟公司SM,有文熙俊、安七炫、安勝浩、張佑赫和李在元。
組合壽命不算太長——1996年7月出道,2001年解散。但在這6年間,他們出了5張專輯,幾乎年年都斬獲韓國歌謠界最大獎,首創了有應援色、會服、口號的正規追星潮流,開了4次國內演唱會,場場門票都在1小時內售罄,也在大陸和臺灣地區開過兩次演唱會,是來到中國開獨立演唱會的韓國組合。
特別要說明的是,那個年代還沒有社交媒體。H.O.T能夠形成這樣的影響力,和最近十年明星圈粉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
正是因為他們,很多中國人有了「哈韓」這個概念。所謂的「日韓風」也是由他們而來,在當時對應起了加大碼的上衣、肥大的牛仔褲,以及中分柔順的遮眼直發劉海。
那種「oversize(加大碼)」套裝的穿搭其實不是來自於他們的原創。在美國,玩嘻哈、滑板和塗鴉的街頭文化追隨者們早就是這樣的穿搭。在饒舌歌手埃米納姆的自傳電影《8英裡》裡,埃米納姆扮演的主人公吉米就一直穿松垮的牛仔褲。當然,這種肥大遠沒有H.O.T在舞臺上穿著的那些來得誇張。
H.O.T的歌曲類型可以被歸為嘻哈。所以他們會執迷於加大碼,甚至連西裝套裝都也要做大幾個尺碼,並不奇怪。但這種風格又是做過本土化改良的。比如,髮型和妝容就多有借鑑受歐美華麗搖滾風格(Glam Rock)影響的日本視覺系。
因為歌曲和組合本身走紅,加上開創性的造型自帶話題,韓國街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模仿H.O.T穿著的年輕人。ECKO、FUBU、PHAT FARM和Timberland等品牌都因為被H.O.T穿過而在韓國市場流行。
而隨著經濟公司在全亞洲範圍內推廣組合,通過卡帶、海報等形式輸出的造型一樣衝擊著亞洲其它國家歌迷的心。
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藝人也相繼模仿起H.O.T的造型。就像2000年前後,中國臺灣地區部分偶像團體組合的打扮,就還有不少穿著大襯衫和肥大牛仔褲的,只是在髮型和妝容上做了更小清新的改良。2005年紅極一時的「超級女聲」在選秀時其實也能看到一點H.O.T造型的餘波。這又進一步加強了這種韓範兒造型的影響力。
只是潮流易逝。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回過頭去看H.O.T的造型,只會感覺五個洗髮廊小哥迎面走來,再也無法用「帥氣」形容他們。就像之前提到的,你可能只能聯想到一個詞「殺馬特」。
「殺馬特」一詞在中國正式流行開來是在2008年,形容結合日本視覺系和歐美搖滾風的造型,主要體現在染得五顏六色或是經過煙花燙的頭髮,以及「妖冶」的眼妝。H.O.T在1990年代的造型恰好符合這個描述。而現在,中國低線城市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年輕人有不少仍舊追捧這樣的造型。
這背後有條流行路徑值得一說。
來自韓國的審美潮流首先影響了經濟較發達、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比如中國沿海城市。2000至2010年這十年間,這種審美,加之各種對「非主流」的崇拜,形成了一套便於傳播的完整青年「亞文化」。QQ空間記錄下了這一切的誕生和演變。
2010年之後,低線城市的年輕人也開始模仿了。城市年輕人成了這道模仿鏈條裡的二道販子。很多人不認識什麼韓國明星,也不想探究為什麼這麼穿,他們更多是想通過外表的模仿,構建一個心目中理解的城市人形象。這是他們接近城市文化的一種方式。打耳洞、染頭髮甚至故作深沉憂鬱都是他們所看到的城市文化的皮毛。加之他們缺少購買渠道,經濟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進行更深層次,比如生活方式上的模仿,使得城市裡漸漸過氣的韓範兒變成了在鄉鎮所向披靡的「殺馬特」。
而同一時間,城市的年輕人已經找到了新的模仿對象,而且接連不斷地換著。
在H.O.T之後,韓國又誕生了不少現象級男團,包括東方神起、Bigbang、EXO等等。他們也順勢成為了新一代影響韓國、亞洲,甚至世界的潮流偶像。
他們的穿著風格在這幾年逐漸和音樂風格剝離。雖然唱跳組合還是多以嘻哈曲風為主,但他們可以穿起合身的西服套裝,或是皮衣緊身褲。穿著的品牌亦從街頭品牌逐漸向國際高級成衣品牌轉變。
東方神起
Bigbang
Bigbang隊長權志龍在巡演時就經常穿著Chanel、Givenchy等大牌的成衣作為演出服。反過來,越來越多的大牌也願意贊助藝人穿著它們的衣服。因為隨著時間推移,社交網絡及網購平臺誕生,韓國的影視節目也能更方便地傳遞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這讓從前那種尚屬小眾的韓流,影響力指數型上漲。
權志龍為自創品牌Peaceminusone拍攝大片
權志龍出席Chanel 2018春夏發布秀
韓國是一個非常獨立又特別的市場,在這裡保持了民族的單一性,這種特性使得韓國人民對於潮流非常敏感,名人效應在韓國非常有效,新的趨勢可以瞬間影響到整個國家。據Adidas表示,該品牌在2016年首爾時裝周街拍出現的鞋款,一周後香港市場就全部斷貨。韓國時尚在國際上最大的推手就是韓國娛樂產業,同時,對於追星族來說,「穿偶像同款」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拋開韓國樂壇的組合不說,每次出現熱播韓劇後,中國眾多時裝博主都會爭先恐後地從頭到尾扒男女主穿著,在這樣的強曝光下,中國消費者很難不受其影響。
阿里數據曾經發布一份《明星消費影響力報告》,依據的就是每天數以百萬計網友在淘寶搜索「明星同款」的行為。在那份榜單中韓國藝人權志龍壓過了不少中國的「小鮮肉」穩坐男明星「帶貨」指數榜首。
布魯克林有家韓國時裝買手店Fig Collective,創始人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韓國設計這幾年為什麼這麼風靡時表示,韓國設計師非常注重實穿性,顧客喜歡什麼流行什麼就設計什麼。
近期愛奇藝出品的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則更集中的展示了韓國偶像們的影響力。節目中100位選手服裝合身、配飾精緻,而且幾乎人人都染髮、畫眉、戴美瞳、撲粉。
不誇張地說,這早就不再是一個人或一個組合對於粉絲群體的吸引力,而是韓國文化娛樂產業以國家整體輸出的影響力。許多人已經從偶像穿什麼就喜歡什麼,轉變成韓國人流行什麼,什麼就是流行的認知。
就像只要在淘寶搜索欄輸入一個「韓」字,跳出的下拉菜單中出現的就是「韓國東大門」、「韓國代購」、「韓版風衣」等關鍵詞達6千萬件商品,最直接地體現了韓流文化對中國消費者審美的佔領。
《時代》雜誌曾經評價稱韓國流行音樂是韓國最大的出口產品。需要提及的是,從流行音樂到娛樂明星再到時尚、文化產品的輸出,是韓國政府在國土面積小,資源有限後決定發展文創產業後做出的有計劃的主張。面上輸出的是音樂、影視作品和偶像,其實想帶動的一直都是韓國本土的時尚、餐飲、旅遊等產業。
這樣的政策扶持,加上整個文化娛樂產業從業者的配合,以及時尚業公司借勢營銷,才有了現在的局面——除了男團,女子偶像、影視作品都能在亞洲範圍內引領潮流。比如《來自星星的你》就造就了不少全智賢同款。至今那雙在劇中號稱頂級女演員才能擁有的Jimmy Choo高跟鞋還是店裡的爆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