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過一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蘇聯作為唯一的兩個超級大國,軍事勢均力敵,僵持不下,所以進入了一個特殊時期,即冷戰時期。一直到1991年,前蘇聯解體,這場「相互遏制,不動武力」的特殊時期才得以結束。在冷戰期間,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陣營中的國家,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軍事包圍,世界局勢緊張加劇。
然而前蘇聯的軍事實力也是不可忽視的,在雙方各方面相差不大的狀況下,美蘇兩邊的決策者在各個方面的考量下,都不敢輕易發動大規模戰爭,在這樣的背景下,朝鮮半島就成了雙方較量的一個靶子,兩方用三八線作為界限,把朝鮮半島強行分為兩個國家,即朝鮮和韓國。可在美蘇兩個強國看來,對朝鮮半島的利益劃分,不過是衝突具體化表現的結果,這樣的背景下,南北兩邊的人民都渴望統一,並為了統一,不斷的做一些運動,然而由於這樣做,觸及到了美蘇的既得利益,雙方的領導人都被殺害。縱觀歷史,這種南北分裂的影響深遠,韓國半島格局的發展到現在還成未知,牽動著世界各國的心。
美蘇兩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鬥爭期間,朝鮮半島的局勢就已經發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處於蘇聯庇護下的北朝鮮有著自己的戰略謀劃,朝鮮最高領導人布置了統一朝鮮半島的作戰方略,絲毫沒有考慮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及自身實力,越過三八線挑起戰爭。以美方為首的聯合國部隊迅速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將北朝鮮軍隊逼迫至三八線附近。朝鮮已經退無可退,對於中國的援助是金日成迫切需要的。
當時的中國才成立不久,如果我們見死不救,那麼朝鮮就會徹底的亡國了,傷痕累累的中國只得同意了金正日的請求。但美國憑藉著二戰之後取得的軍事及經濟的巨大成果,美軍勢力不斷上升,野心更是不斷增強,肆意妄為的進入臺灣海峽,並且以各種手段強迫我國接受他們的意志及社會政治制度。為穩定新中國的持續發展以及防止美國猖狂態度的持續發酵,彭德懷帶領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北朝鮮,抗美援朝戰爭就此開始。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象徵著上一代志願軍的精神食糧。這場戰爭鼓勵著中國往世界大國的方向不斷前進,隨著一些史料記載的公布,我們漸漸對一些問題開啟了思考,這場戰爭對於中國具有實際性意義嗎?也許有人會說所謂的勝利也不過是給國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安慰。現在我們摒除美國角度,從另一方面來進行觀察分析。在美、英、蘇三國舉辦的雅爾達會議上,蘇聯為把中國納入蘇聯勢力範圍,提出將外蒙古獨立,以實現蘇聯對我國的間接控制,建立戰略緩衝區,以達到對東北及新疆的間接控制,並幹涉中長鐵路和港口的工作。
通過控制外蒙古以便隨時進攻我國北方地區,甚至可以到達北京城。20世紀60年代,中蘇兩國關係開始變得緊張,一旦中長鐵路始終歸於蘇聯管理,蘇聯始終對我國都會產生一個威脅,當時的新中國又怎麼能接受呢?自中國將美國打得屁滾尿流後,蘇聯因此也明白了中國軍隊的實力不容小覷,東北自此脫離蘇軍的管轄。自抗美援朝一戰結束後,讓華夏兒女產生極強的自豪感,也慢慢收穫來自全世界的讚賞。
抗美援朝聽起來就像是中美戰爭一樣,但是蘇聯解體後,有些未公開的資料顯示,這場戰爭是在史達林的默許之下爆發的,同時蘇聯堅持說自己沒有參與任何軍事行動,這場戰爭造成的任何後果都與他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在戰爭進行時也給予了一定援助。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英勇無畏,為了打擊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傷亡慘重,在聯合國公布的戰報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損傷達到65萬人,這個數字實在是驚人,然而我們主要交戰方美國傷亡人數只有26萬。近年來網絡日漸,許多人就藉助網絡平臺發聲說中國採取「人海戰術」拖死了美國,那麼事實如他們所說嗎?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書中提到:記者們總喜歡談到亞洲遊牧群眾的人海戰術。這種說辭完全沒有依據,完全是憑空捏造。在實戰中,中國軍隊很少會大規模出擊。而且這些軍事任務大部分都是一個排的兵力去完成。中國紅軍的優勢,靠的不是人多,而是靠戰術和偷襲。美國出版的《戰爭中的美國從書 韓戰》也提到:「當美國的報紙裡充斥著關於中國「人浪」攻擊的誇張報導時, 在前線的事實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中國軍隊令人敬畏, 不是因為他們人數眾多,而是因為他們善於運用欺騙戰術和達成攻擊的突然性」。這些史料說明,志願軍在數量上並沒有所謂的優勢可言,所以說我方勝利全靠數量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隨著韓戰的突然打響,美國上將麥克阿瑟因在二戰中突出的表現而獲得傲人的戰績,因此在選擇16個國家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時,麥克阿瑟順利當選。在仁川的參與作戰後,聯合國軍沒有停止向北進攻的步伐,並越過了三八線。這位上將本身個性就十分張狂,此刻更是變本加厲,這種自負的姿態,也導致了美軍之後的失敗。中國志願軍部隊總司令彭德懷在對目前的形勢進行分析後,本計劃將防禦線建在德川和寧遠一帶,但沒想到敵軍的運行速度超出了預料,所以雙方的初次交站就這麼突然發生了。1950年10月25日上午,南朝鮮軍第1師和第6師先頭部隊就與我方的志願軍第40軍所屬部隊率先開火,一場激戰就此開始,後以敵軍被我軍全殲作為結尾。
11月1日那天,註定會擁有一個不平凡的夜晚,經過多次的場地勘察,獲得小規模勝利的志願軍對雲山發起了進攻,在一天兩夜的浴血奮戰後,敵軍開始招架不住了,並在3日緊急撤離。在追擊途中,我方深知窮寇莫追的道理,所以將大部分敵方勢力控制住後就停止了進攻。這次戰役,只有幾個敵人逃出了戰場,剩下的敵人都選擇了投降,之後,進行增援的美騎1師第5團也不敵我軍的攻擊,選擇了撤退。這次雲山戰鬥,我軍共消滅敵人1800人左右,剿滅敵方坦克28輛,所得火炮也有190門。抗美援朝的首次戰鬥,就將美軍從戰場霸主的寶座上拉了下來。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之後,如果有人說,裝備精良的美軍被打得不得不退回三八線,別人會認為這是妄想,然而奇蹟發生了。在第一次戰役後,我國志願軍把聯合國軍打得落花流水,然而美國幾乎無視了。聯合國軍老大麥克阿瑟帶領了13個師,重新制定作戰計劃,對處於清川江以北的中朝軍隊分東西兩線發起攻勢,信誓旦旦地,並稱這是「最後的攻勢」,但是,這次攻勢後來稱為「聖誕節攻勢」,並讓麥克阿瑟身敗名裂。
中朝軍隊通過商討決定用敵人的計策對付敵人,採用先讓敵人感覺到我軍處在弱勢一方,慢慢把敵人引進事先設好的陷阱,一會和敵人打,一會又裝作撤退的樣子迷惑對方,把他們引誘到我軍已經熟悉的戰場。意料之內,這個計策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盲目自大的聯合國軍迷惑了,他們進入我軍設好的埋伏圈裡。1950年11月25日,趁對方沒有防備,志願軍發起反擊,剿滅了南朝鮮軍的第7和第8師,第二次戰役由此開啟,不到一天,在我軍的進攻下,聯合國軍的西線部隊已被破壞殆盡,聯合國軍人心惶惶,他們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接著看下另一條線路,東線的聯合國軍也非常狼狽,11月27日,美軍的第1師和第7師的絕大部分在長津湖地區被我志願軍剿滅。聯合國軍驚恐萬分,在28日緊急召開會議,最後決定全面退回三八線。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我國取得了勝利,並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領土,朝鮮戰局的局面重新展現。
韓戰幾乎可以說是美國史上最大的一場敗仗,美國除了本國的內戰,還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在這些戰爭中的出色表現使其坐實了軍事大國、強國的地位。那麼這場使美軍顏面掃地的戰爭,對一直野心膨脹的他們又是什麼滋味呢?在整場韓戰中,美國並非獲得勝利的一方,美國的初始目標是違約越過三八線幫助韓國攻佔整個朝鮮半島。而我國志願軍並未干涉,只是採取保衛南邊地區安穩為主,從各自達成的戰略意義程度來看,中國處於早已傾向於優勝的一方,美國也沒有否認這是他們在國外參加的一場沒有取得勝利的戰爭。
美國人普遍認同,韓戰被人遺忘了也沒有關係,他們自負、傲氣,他們逃避,也不想聽到會啪啪打自己臉的事情。美國逃避慘敗戰爭的發生,利用良心刺激和所謂的實用主義引發他們內心的自信感和驕傲感。他們不僅對韓戰進行逃避行為,同樣被忽視的還有第二次英美戰爭和墨西哥-美國戰爭。被美國人民拿出來宣傳得最多的是南北戰爭,其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在南北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美越戰爭中,美國身處優勝者高位,美國人民給了他們最高的熱情和讚揚。在韓戰中,實力強大的美國敗給一支才經過了抗日戰爭的戰火洗禮,裝備都遠遠落後於自己的軍隊,這對當時盛氣凌人的美國人無疑是踩在腳下凌辱。
並且這不是一場小戰役,可以讓人找理由說美國是因為運氣不好之類的,在三年韓戰中,美國不僅投入了大量物力和財力,還損失了無數美國青壯年,得來的卻是失敗的結局,這極大地挫敗了美國的自信心,也使他們在極度不甘後產生沉重的屈辱感。所以他們對韓戰採取了忽視的態度,人們極少提起韓戰,只是在軍事教學時作為典型戰爭被提及。韓戰結束後,美國不敗的神話成了笑話,也象徵了中華民族從此崛起,向陽而生,開始登上國際舞臺。
在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上,只知道壓迫普通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清政府,「對外唯唯諾諾,對內重拳出擊」,面對列強的船堅利炮,清政府主要採取的是投降不抵抗的姿態,甚至主動迎合。先是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緊接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等,飽受經濟危機影響的日本為轉移國內注意力,對中國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由於清政府一昧軟弱求和,晚清政府通知下的中國就如同案上魚肉只能任人宰割。
尤其是日本,雖然在二戰中日本帝國主義走上了毀滅的道路,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無視中國是勝利國這一既定事實,他們依然對中國軍隊持輕視的態度。韓戰時期,還在中國監獄裡的那些日本戰犯們,竟然還在做著美軍攻下中國使他們重獲自由的白日夢,妄圖藉此把自己的罪行一筆勾銷。韓戰的結果,狠狠的給了這些還在白日做夢的戰犯一耳光,在武器裝備和技術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參戰國的情況下扭轉戰局,使得聯合國軍都坐下來與之談判協商,在這些戰犯看來猶如痴人說笑,很可惜的是,中國做到了,新中國仿佛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在他們面前,已經犯下的罪行自然也是無法逃避的。
抗美援朝戰爭是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面臨的第一場戰爭,體現的是我們的硬氣和骨氣,贏得的是珍貴的能夠專注於發展的70年。這是我們的志願軍戰士用無畏的精神和犧牲的鮮血換來的,是他們讓所有國家明白,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國是只要西方國家伸手就會把資源雙手奉上的國家,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會狠狠打掉那隻伸過來的手。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顛撲不破的法則,歷史最終證明中國決定參戰是一個明智的決定,西方國家一直都是趁你病要你命的類型,只有變得更強,才不會被恣意欺辱,韓戰取得勝利,我們保護的不僅僅是鄰國,也是我們自己。時代已經變了,中國已經從弱小變得強大,可以公開向美國表達不滿和指責,雖然我們的經濟地位還是排在美國之後,但美國已經不能再對我們指手畫腳,可以開啟商戰,可以影響美國的經濟,現在所有強大的對抗,都是這建國後的第一場戰爭帶來的。
韓戰時期中國當時的武器就是基本上處在小米加步槍階段與美軍的先進武器相比,我方實力實在懸殊這樣的情況下,只能向蘇聯請求幫助。蘇聯的軍事實力在當時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唯一能與美國相抗衡的他給予的軍事援助對於中國軍隊取得韓戰的勝利,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戰爭給中國的經濟打擊很大,中國經濟失去活力幸好這時蘇聯向我國提供了財力和物力上的大力援助蘇聯的3億美元貸款按1950年匯率折算人民幣約9億元,在三年恢復時期中央政府總投資62.99億元中,所佔比例高達14.3%。
包括冶金、起重運輸、能源動力等設備,這些物資都是經濟重建的支撐由於中國屬於社會主義陣營,且自身的艱難狀況,沒有國家願意幫助我國,朝鮮方面的情況更是不如我國強大的蘇聯就成為援助中國的唯一一個為了中國經濟能夠快速發展起來,中蘇兩國訂立貿易條約,蘇聯在貿易中均給中國半價優惠在市場波動的影響下,這個優惠依舊不變這樣一來中國的發展有了一個好的前景中國的經濟復甦提前提上了日程這個情況下,蘇聯方面又給我們提供了技術支持為我國經濟和工業的發展保駕護航赫魯雪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急需得到中國共產黨的支持。
他不顧軍方堅決反對,決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讓中國從零發展起來擁有當時最先進極的核武器而有了核武器,以及它擁有的震懾力,鞏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即使後來中蘇關係由於多種原因不復從前但是我們必須得承認,沒有蘇聯的大方援助,中國的經濟不可能這麼高速的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