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控制型戀愛」。
還記得北大女生包麗嗎?
因為不是處女,被男朋友精神折磨到自殺。
認識牟林瀚之前,包麗是個陽光開朗的女孩,跟他戀愛後包麗在自殺前卻說:「自己是一塊垃圾。」並稱對方為「媽媽」跟「主人」。
但凡有點不遂對方的願,牟林瀚輕則辱罵貶低,重則以自殺威脅,最後包麗完全失去自我,崩潰自殺。
這些做法,跟PUA如出一轍。
本來以為,這件事沒了下文,但還好,它有了不那麼令人失望的結果:男友牟林瀚涉嫌虐待罪被捕了。
以愛之名的控制,比不愛更可怕。畢竟不愛你的人,至少不會幹涉你。
我們錯把控制型虐戀,
當成了轟轟烈烈的愛情
有人覺得愛就是要把心掏出來,除了佔有對方的肉體外,還要控制TA的靈魂。
也有人覺得TA為我自殘,歇斯底裡,是我的魅力,也是TA愛我的表現。
@魚兒的天空
兩個極度敏感又缺乏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可以痛苦到極致。
我們從生活方式到三觀,幾乎沒有一件事能達成一致。
我沉默內斂,他瘋狂熱烈。我喜歡宅在家追劇做飯,他流連酒吧酷愛搖滾。
我嚮往平淡如水的生活,他渴望暴風雨般熱烈的愛情。爭吵和矛盾,從未停止。
為了跟他在一起,我放棄了一線城市蒸蒸日上的事業,斷了許多朋友的來往和應酬,我甚至放棄了自己做選擇的權利,讓他一個人作主。
跟他在一起的4年裡,我拼命壓制自己的情緒。我變了很多,體重增加了20斤,情緒極度低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有時候我忘了關燈,他都能喋喋不休說一整天:肥婆?你不知道這是在浪費嗎?
他的說教式教育,讓我覺得憤怒和丟人,有時甚至覺得害怕想躲起來。
每當我想離開時,他不惜用自殘來博取我的同情。
「你這個沒有良心的肥婆,我為你付出了所有,你是怎麼回報我的?」
我們的生活時而甜蜜,時而混亂。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離不開他:
我想大概是他內斂平靜的臉下,有一顆狂風暴雨惡魔般的內心。他可以將你貶低到塵埃裡,也可以把你誇入雲端。
魚兒的故事,有一個真相我不忍心告訴她:她的忍氣吞聲,是縱容虐待的幫兇。
人總是容易錯把控制型虐戀,當作是轟轟烈烈的愛情。
諷刺的是這種讓人痛苦的愛情在開始時,雙方都為之傾倒和迷戀。
但漸漸地,一方開始迷失自我,變得越來越卑微。另一方好像也受盡委屈,變本加厲控制。
之後,兩人的婚姻好像再也無關幸福和愛情。
什麼人會愛上有毒伴侶?
我們為什麼會沉溺在痛苦的愛情中無法自拔呢?
婚姻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裡說過:
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以及他們的相處方式和行為,奠定了我們看待感情的基礎。
文章開頭,跟我傾訴的那位女士,她在婚姻中卑微又被動也是因為原生家庭:
她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自我認同感,總受父母批評,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夠好,配不上所有東西。
自己步入婚姻後,她遇到一個批評、挑剔她的人,跟她的父母很像。熟悉的相處模式讓她有安全感,也更容易被吸引。伴侶的貶損和批評有時候在她看來是一種愛的表現。
這類人傾向於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會認為他在乎我,愛我才這樣對待我。
她從小接收理解的信息,決定了她今後人生中的自我認知和定位。
長大以後,她仍然會不斷地追求那些熟悉的經歷和關係,尤其是能帶來舒適感和慰藉的人。
最終,她分辨不出真正好的婚姻和愛情是怎麼樣的,深陷在一段擰巴的關係中,傷害著自己,又萬般留戀。
有些女性有「聖母情節」,覺得自己擁有改變對方的魔力。
她們對愛情的認知,停留在影視劇中和小說中,也有人將愛情定位在「勇敢」和「奉獻精神」上。
如果你成長過程中,沒學會處理壓力和憤怒的方法,那麼,很容易對那些發洩情緒、釋放憤怒的男性產生好感,期待他們能夠替代你處理壓力。
「你替我生氣,就是替我出了氣」
這種妄想從來不是現實。
控制型男人只會在伴侶心中植下了一個信念:只要出錯,都是你的責任。
這樣的邏輯,完美規避了「出氣」的期望,這些女性反而不惜一切地換取對方的愛和認可。
可,這種心理當事人往往意識不到。
每一個與控制型男人相處的女人,最大願望莫過於他有朝一日回心轉意。
一次次容忍,沒有成為兌換的籌碼,只換來了一次次的失望。
在蘇珊.福沃德看來:
這樣的伴侶就像個飢餓、苛刻的嬰兒,無聲地要求對方奉獻一切,滿足TA所有需求。
如果你接受他所謂的事實,就等於放棄了自己。
很多人認為,我為對方付出了很多,吃了很多苦,TA就應該珍惜我。
但如果把感受和想法分開來,我們就會知道,雖然對方做得不對,但給自己添加負擔的,其實是你自己。
想把握自己的人生,就該先把握你的想法。
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中毒的愛?
健康的愛情是以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為基礎的。是兩個人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反應。
然而對於控制型伴侶而言,他們擅長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對方的感受,持續貶低對方來獲得掌控權。
他們使用的武器就是語言侮辱和情緒暴力。
那麼,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控制型關係,找回自我呢?
我結合《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總結了以下三點:
a. 找回你的真實感受
感受是了解我們自己的最佳途徑。通過感受,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己需要什麼,在乎什麼。
我們常常認為情緒是由外部事件造成的。恰恰相反,情緒或感受,其實是我們自身想法的直接結果。
就像文章一開頭的女士,不想離職,但丈夫喋喋不休,迫於無奈,她只能接受。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接受多了,她漸漸變得沒有恐懼,也失去了想法和感受。
蘇珊·福沃德特強調,先有想法才有感受。比如:
想法:要不是害怕,我恨不能抽他一記耳光。
感受:我總是覺得怒火中燒。
你只有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不被他人所控制。
b. 打消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燃煤燈術(Gaslight)
是指用不易察覺的手段逐漸操縱另一個人。而控制型男通過言語持續不斷地貶低妻子或女朋友的自信,時間久了,這些暴虐的言語就會內化為女性對自我的評價。
使用燃煤燈術的人,也叫燃煤燈人(Gaslighter)
比如,一個男人說妻子胖,不好看,脾氣差。長此以往,妻子對自己的評價就是:我不行。
在蘇珊.福沃德看來:別人對你的評價,對你沒有關係,你要做的是停止自我攻擊。
當你停止對自己的消極評價,你會逐漸地看到自己的優缺點,慢慢接納自己。
c. 明確自己的底線。
其實一段關係中,你被怎樣對待,完全取決於你的態度。親密關係中,界限模糊才最致命。
我們首先要清楚自己能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一旦對方越界,你可以嘗試這樣回應:
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探討這個問題;
你這樣說話傷害到我了,我們可以換種更舒適的方式說;
我不認為你這是對我的尊重,停止你的自私言論。
我知道要做到這樣不容易,所以需要不斷練習強化,直到找回信心和勇氣。
畢竟,你不愛自己時,誰都可以欺負你。
寫在最後
真正愛一個人,不是支配和控制,而是讓他活得像自己。
健康的感情都是積極向上,它不製造緊張、惶恐和陰影。
一段好的感情會讓我們在相處中,慢慢看到殘缺的自己,接受殘缺的自己,然後,一點點進行縫補。
無論我們和誰在一起,都要走過一段磨合的路程。
與其相互控制痛苦糾纏,不如先自我成長,再攜手共進退。
因為,你是你,我是我,然後才是彼此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