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創世神,盤古可謂家喻戶曉,一句"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道出了中華文明的簡史。然而,這一廣為人知的傳統認知,卻遭到不少學者的質疑,認為盤古是"進口貨",實際起源於印度。
從文獻上看,最早記載盤古傳說的書籍,是三國文人徐整的《三五歷記》,後有《五運歷年記》記載盤古化生萬物。
總之,直接的文獻顯示,盤古並非古而有之,而是三國之後的產物。因此,盤古起源問題,就成了一個謎團:究竟是"國產貨",還是"進口貨"?
對此,一些學者以"盤古入籍晚"為由,認為盤古源於印度,並非本土之神,理由有三:一,盤古的"卵生神話"和"屍體化生"之說,在印度《吠陀》神歌中早已有之;二,東漢佛教傳入中國,《摩登伽經》等經書中,記載的大神安荼義,就有卵生神話和屍體化生之說;三,印度創世大神梵天,讀音與盤古極為相似。
包括著名學者呂思勉、饒宗頤等在內,認為"盤古開天地"創世神話本源於印度,是在佛教東傳之後"雜彼外道之說而成"。
如果從文獻上推論,盤古以及開天闢地之說,應該是起源於印度了。畢竟,中國是三國時才有盤古傳說,而印度早已有之,且兩者還有不少相似之處。
其中,呂思勉等學者,儘管認為盤古傳說中含有一定的中國本土成分,但總歸還是認為盤古源於印度,只是"中國化"過程中,被中國文人融入了中國元素和哲學思想等。
然而,隨著考古不斷發現,盤古起源之謎也慢慢被揭開,尤其是雲南麻慄坡縣的一幅巖畫,解開了真相,直接形象的給出了答案:盤古傳說不僅是貨真價實的中國貨,而且印度創世大神反而可能起源於中國!
在雲南的麻慄坡縣,考古專家於2004年發現了一幅壁畫:大王巖畫(因兩個頭上戴著面具的大王而得名)。
大王巖畫與如今大家熟知的盤古傳說一致,比如這三點:一有頂天立地的畫像,二有以奇偶數字表示男女的畫像,三有"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的證據。
對於大王巖畫(巖畫極為抽象,見上圖),雲南大學民族考古與文物評估中心客座教授黃懿陸,在《大王巖畫是文獻記載盤古神話的考古載體》一文中給出這樣研究結論,指出盤古並非源於印度:
大王巖畫出現了盤古神話所需要的諸種要素,可證大王巖畫就是盤古開天地的考古證據!
據黃懿陸考證,大王巖畫產生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距今8000餘年。(也有認為距今1萬年以上)
目前,印度還沒有發現8000多年前的創世大神蹤跡,而雲南離印度較近,為何不是印度創世大神源於中國?
無獨有偶,在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勐省、勐來鄉境內,考古專家又發現了一幅更為形象的盤古壁畫:"雲南滄源巖畫"(見上圖)。這是原始先民用赤鐵礦粉與動物血調合成顏料繪製而成,內容極為震撼。
一人頭上發出太陽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手一木把,兩腿直立傲視一切。
顯然,這與盤古用斧頭劈開混沌、開天闢地的傳說一致,足以證明盤古起源於中國。
據專家考證,這幅巖畫為3000多前原始人的作品。換言之,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有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
大王巖畫和雲南滄源巖畫,看似極為簡陋原始,甚至沒什麼美感,但背後卻說明了盤古起源。
其實,在考古發現中,不僅有這類巖畫,更有文字記載,比如殷墟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作者李元星通過對殷卜辭的研究,找到了盤古、王母、虙農黃即三皇祀典的卜辭約190條。其中,盤古6條、用虎祭祀的王母1條、虙(伏羲)、(神)農約20條、"虙列山"三字單、雙、繁、簡四式合文約40條、黃帝不下百條。
因此,早在3000多年的商朝時期,中國人就構建了盤古、王母、三皇、五帝的古史體系,說盤古起源於印度,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另外,學者郭沫若通過對甲骨文的考古,也認為盤古早在商朝就已存在。
然而,這裡卻有一個問題:既然盤古傳說早已有之,為何三國之前的文獻資料上,卻沒有記載呢?其實很簡單,盤古在商朝被祭祀,但周朝代商之後卻被捨棄,於是盤古就在民間流傳,由此史書文獻不見記載,否則沒辦法解釋一系列的考古發現。
總之,通過考古發現,終于澄清了盤古起源,顯示出中華文明自有悠久淵源。令人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由於中國落後,以至出現文化上的不自信,出現了眾多文化上的"漢奸",言必稱西方如何如何,只要西方學者的觀點,一概深信不疑,而對自己的文明卻充滿了質疑,美其名曰"懷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