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發布會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評選共收到54個申報項目。其中,文物古蹟類型涵蓋線性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建築、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多類。經過專家初評、公眾網絡投票、專家終評等環節,最終評選出15項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廣濟橋
發布會上,「廣濟橋活化利用項目」「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等典型活化案例的參與者與聽眾們分享了各自項目的活化經驗。各種別出心裁的活化策略,引起了聽眾們一陣陣的掌聲。
「這些活化的案例讓社會各界都參與進文化事業中來,也讓我們看到了很多的可能性。」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文保處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多渠道、多手段宣傳擴大文物古蹟影響力,形成全社會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合力,努力實現文物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
發布會現場還舉行了「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推介活動」啟動儀式。評選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
南粵古驛道
「南粵古驛道是廣東省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理事長曹勁表示,希望活動能鼓勵社會各界對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關注和投入,傳承嶺南歷史文化,使古驛道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此外,主辦方在廣州東山口的簡園布置了「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展」,通過圖文展示和多媒體視頻等方式,生動地向觀眾展示了15個典型案例的項目介紹和亮點。古蹟活化15個典型案例包括如下:1、廣州楊匏安舊居活化利用項目;2、廣州東平大押活化利用項目;3、廣州鄧村石屋活化利用項目;4、深圳大鵬所城活化利用項目;5、珠海會同祠及古建築群活化利用項目;6、汕頭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活化利用項目;7、佛山碧江古建築群活化利用項目;8、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9、韶關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項目;10、河源仙坑村榮封第活化利用項目;11、惠州東湖旅店活化利用項目;12、東莞寒溪水村古民居活化利用項目;13、廣東省科技考古基地(江門陳白沙祠)項目;14、潮州廣濟橋活化利用項目;15、雲浮蘭寨古建築群活化利用項目。
各項目細節具體介紹如下:
廣州楊匏安舊居活化利用項目
廣州楊匏安舊居
楊匏安舊居,原名「泗儒書室」,又稱楊家祠。展館在祠堂北牆上通過寫實繪畫與VR呈現的虛擬手段,「復原」了楊家祠後座與相鄰天井原貌。
楊匏安舊居已打造成為黨員教育和青少年研學活動基地、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張新的羊城紅色名片。自2019年5月1日開館以來,共接待觀眾5.3萬人次。
廣州東平大押活化利用項目
廣州東平大押
東平大押建於清末民初,當時是廣州市內的第二大當鋪。依託文物建築設立了東平典當博物館,也是廣東省首間典當主題博物館。博物館不僅還原了當時典當的場景,還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藝術展覽及專場導覽和專題分享會、講座等活動。
廣州鄧村石屋活化利用項目
鄧村石屋精品酒店
鄧村石屋精品酒店位於增城派潭鎮鄧村。項目通過政府主導、村企合作、村民參與盤活閒置文物古蹟資源,走出了「活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文物古蹟保護之路。
項目保持整個村落的平面布局、民居形制、主要結構基本不變,還在村落靠山一側新建一排建築,恢復了原來完整的圍屋格局。
深圳大鵬所城活化利用項目
深圳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是我國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明清海防軍事所城之一。
2017年成立大鵬所城文化旅遊區,在保持社區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將城內21處重點國保文物本體建築改造為文博展示空間,向遊客與居民講述大鵬前世今生的故事。
項目立足「商業+生活+景觀」,推出消費體驗式、複合文化型、網紅潮流類等多元業態,為600萬遊客與1萬常住居民營造出一個開放混合的文旅街區。
珠海會同祠及古建築群活化利用項目
珠海會同祠
從2015年的「會同情韻」國慶音樂節到2018年主題為「會世界 和不同」的第四屆會同藝術節,會同古村融入了更多的時代符號與國際元素。
今天,遊客可到會同遊古村、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家灣茶果、打卡網紅咖啡店、嘗會同特色美食——泥燴雞、看畫展、逛大學小鎮、走長南逕古道、宿精緻民宿。
汕頭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活化利用項目
汕頭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
2019年,汕頭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被開闢為陳列館並對外免費開放,陳列館以圖文介紹、實物展示、情景再現和光影展播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自開館以來,已接待數百個參觀團隊。
佛山碧江古建築群活化利用項目
佛山碧江古建築群
碧江社區位於順德東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碧江社區對轄區內的古舊祠堂等歷史建築和傳統建築進行分層次修繕與保護,以古村落活化工作為契機,利用舊祠堂和古民居建設小蓬萊藝術館和蓬萊書院等社團機構。
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
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
以坪石地區為中心的粵北樂昌等地,保留著抗戰時期諸多教育機構辦學的歷史遺存。
這些遺存已建設成為粵港澳抗日戰爭華南教育歷史的研學基地,有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與粵北地區的聯動,也成為了青少年喜愛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文旅融合的典範。
韶關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項目
韶關乳源西京古道
2018年以來,乳源對西京古道沿線資源進行了保護修復和建設,優先對具有代表性的老屋村和深源村改善人居環境,修繕了古建築、古書院、巷道,增建了相關配套服務設施。
「乳源首屆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和「2018、2019南粵古驛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賽(韶關·乳源站)」等大型活動和賽事,亦成功提高了西京古道和這兩個村莊的知名度。
河源仙坑村榮封第活化利用項目
河源仙坑村榮封第
榮封第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村內,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築。其中榮封第、八角樓的修繕與活化利用,是廣東省乃至全國扶貧工作中首次引入社會力量、社會資金關注傳統村落中文物建築保護的成功範例。
惠州東湖旅店活化利用項目
惠州東湖旅店
東湖旅店位於惠城區橋東街道水東社區,由民國時期惠州商會會長翟雨亭於1935年建成,是惠州最早的歐式建築。東湖旅店現已建設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成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和惠城區國防教育基地。
東莞寒溪水村古民居活化利用項目
東莞寒溪水村古民居
寒溪水村古民居位於東莞市茶山鎮。為保護和傳承革命歷史,2017年由市、鎮、村投資,對村內古民居和羅氏宗祠進行全面修繕,並依託古民居建成寒溪水羅氏革命史跡陳列館。
廣東省科技考古基地(江門陳白沙祠)項目
廣東省科技考古基地(江門陳白沙祠)項目
由江門市博物館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建的廣東省科技考古基地於2013年落戶於江門陳白沙祠。
該基地為全省首個科技考古基地,充分利用了陳白沙祠及其周邊閒置的老房子,多次開展科學研討會、考古展覽、學術講座等活動,大大普及了公眾的考古知識。
潮州廣濟橋活化利用項目
廣濟橋
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廣濟橋的活化利用引進「潮州廣濟橋非遺展示項目」,以古橋為依託,為潮州非遺傳承人提供絕佳的非遺工藝宣傳平臺,以媒體報導為傳播手段,提高非遺傳承人及潮州知名度。
項目還推出了動態化「一裡長橋一裡市」非遺集市活動,重現昔日橋市文化,煥發千年古橋新活力。
雲浮蘭寨古建築群活化利用項目
雲浮蘭寨古建築群
蘭寨建築群位於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蘭寨古村內。活化利用項目對民居、祠堂、廟宇、古井等建築物採用本體展示和室內陳列館展示兩種方式,打造主題性文化展館;利用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禾樓舞、飄色、舞龍舞獅、張公廟會等)開展文化活動,打造當地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