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山區發現1500年前古長城(組圖)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踏訪明前古長城。

局部古長城遺址的立面仍保持完整。

古長城沿線發現的具有指印紋飾的瓦片。

  除了人們熟知的明長城,北京的深山峻岭中還掩藏著部分比明代更久遠的早期長城。近年來隨著大規模踏查活動的展開,這些明前古長城逐漸浮出水面。

  昨天,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公布最新的長城踏查結果顯示:從延慶大莊科鄉解字石村至昌平大嶺溝,再到八達嶺一線,新發現一段長約19公裡的古長城遺址。據初步推斷,這段長城建於北齊時期,距今約有1500年歷史。

  這是昌平區境內發現的第三處長城遺址。同時,這項發現也證明,北京西北方向明長城空缺處其實有古長城存在。

  意外發現

  養蜂人帶路,古長城神秘露臉

  這段長城遺址的發現,還要從昌平區第三次文物普查說起。

  2010年春,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到長陵鎮上口村普查「馬武寨」遺址(民間傳說是東漢大將馬武的屯兵之地)。考察現場,工作人員除在柴火堆下挖掘出一些年代久遠的瓦礫外,一無所獲。

  正當考察組一行要失望而歸的時候,工作人員田振林卻意外地發現,在「馬武寨」遺址的東北方向,山脊上隱隱約約趴著一段石牆,「這個地方怎麼會有石牆?不會是長城吧?」工作人員一陣興奮。

  登上山脊,只見這段石牆高約1.5米,寬大約有2米,全部用碎石堆砌而成。石牆順著山勢向東北方向延伸,目光所及,看不到邊際。由於年代久遠,絕大部分已經坍塌,但在局部還是能看出牆體的立面。

  「從建築特徵來看,這應該是明代以前的古長城遺址。」田振林說。此前幾個月,在昌平的錐子石村和邊牆村,也分別發現了疑似長城的牆體,各自綿延有100多米。

  眼前的這段石牆究竟有多長?走向怎樣?別的山頭是不是也有?工作人員下山後,趕到附近的大嶺溝村進行探訪。

  在大嶺溝村村口,一位60多歲、名叫張亮的養蜂老人,證實了工作人員的猜想,「這附近山上確實有邊牆子。」

  邊牆子,是當地村民對長城的稱謂。「小時候上山打柴,老能看見邊牆子,但具體是哪朝建的,誰也說不清楚。」張亮說。

  由張亮做嚮導,此後兩天,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對大嶺溝村北山一帶的石長城進行了仔細的勘察。「量下來,總長度是1035米,牆體的遺蹟可以說比較明顯,但絕對不是明代修建的,在文獻上也沒有記載。」田振林說。

  據了解,在發現這段石牆遺址之前,昌平區境內被確認的長城遺址只有兩處:一處是流村鎮長峪城西北段的明長城;另一處是流村鎮馬刨泉一帶的明前古長城。此外,還有居庸關、南口等5處關城。

  眼前,大嶺溝村北山上的這段石牆,和此前在錐子石村和邊牆村發現的石牆,特徵基本相似,「這三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它們修建於哪個朝代?昌平境內是不是另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古長城遺址?」工作人員百思不得其解。

  為揭開這個謎團,昌平區文物管理所決定「追根溯源」,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長城踏查行動。

  追根溯源

  明長城斷頭處存在更早長城

  巍巍群山,哪座山頭都有可能是古長城遺址所在地。踏查從何處開始?

  順著現已發現的石牆遺址,從周邊開始調查是比較簡單、可行的辦法。但工作人員卻將踏查的起點定在了延慶縣大莊科鄉的解字石村。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昌平區的長城遺址踏查怎麼還要跑到延慶縣的地界上?參與這次踏查的昌平區博物館館長邢軍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奧秘。

  原來,明長城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段大約19公裡的空缺地帶:從東往西,明長城從懷柔黃花城進入延慶的解字石村後突然截止;從西往東,八達嶺明長城過水關之後,也一下子沒蹤沒影。

  本該綿延不絕的明長城,為什麼在京西北會有一段空白?對此,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在此前2006年全市舉行的大規模長城踏查行動中,文物工作者發現,很多明長城是疊壓在明朝以前的古長城遺址上修建的。在這段明長城的空缺處,說不定就能清楚地發現明前古長城的遺蹟。而按照昌平境內已發現的三處石牆遺存的大致走勢,很有可能和明長城的斷頭處有某種關聯。

  2010年5月,由昌平區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員組成的踏查組,來到延慶解字石村,現場進行踏訪。村北的山頭上,從懷柔方向延伸過來的明長城在最後一個敵臺的位置上戛然而止。敵臺由條形磚石砌成,主體部分已經坍塌,但基座保存還比較完好。站在敵臺位置上向明長城消失的西南方向眺望,果然,山上隱隱綽綽匍匐著石壟狀的牆體遺存,和昌平境內發現的石牆極為相似。

  在當地老人的指點下,踏查小組以解字石明長城斷頭處為起點,順著山勢,向西南方向追蹤古長城遺蹟。沿途,石牆若隱若現,有的地段保存較為完好,有的地段完全看不到痕跡。保存完好的石牆,高度1米到1.5米不等,寬度1至2米不等。堆砌石牆的石塊多為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狀、大小不一。有的呈散亂堆積狀,有的是與土混合堆積在一起,僅在局部地方,能看到有較大石塊砌築的痕跡。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石牆坍塌得比較嚴重,有的上面已經長出茂密的荊棘。

  一路向西南踏訪,越過延慶松樹溝村的石門,就進入昌平地界,很快就是此前發現的昌平大嶺溝村石牆遺址,繼續往西南方向走,是邊牆子村石牆遺址;然後在碓臼峪村、錐子石村、立石溝南山上都發現了明顯的牆體遺存,長度從120多米到1000多米不等。「這時就已經能肯定,這些牆體遺存是屬於同一段古長城遺址。」邢軍說。

  這段古長城通往何方?踏查組歷時兩個月,翻過無數個山頭,直奔西南方向走,穿過110國道陡嶺子隧道,再次進入延慶縣地界,來到井莊鎮北地村,又發現了長達兩公裡的牆體遺存。之後,再往西南就是水關長城附近的水關村。「之前,我們猜測這段古長城會和水關長城連上,後來發現不是。它從水關長城的北邊繞了過去,直奔八達嶺明長城的方向,最後和八達嶺長城相接。」邢軍介紹。

  至此,這段古長城遺蹟的線路、走向,基本水落石出。「起點是延慶解字石,終點是八達嶺,全長大約19公裡,這一段也恰好是明長城在北京的空白處。」邢軍說,此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認為這段區域沒有長城存在。這次踏查有力地推翻了這個論斷,「仍然有長城存在,只不過是比明代更古老的早期長城。」

  文物考證

  古長城可能建於北齊時期

  歷史上,從春秋至明朝,曾數十次修建長城。這段19公裡長的古長城遺址,究竟誕生於哪個朝代?

  「北齊的可能性最大。」邢軍介紹。據《北齊書》記載,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北齊國曾大舉修建長城,從今天的山西大同一直修建到渤海岸邊,並且明確記載途經「幽州北夏口」,即今天的昌平南口地區,距離這次古長城的發現地不遠。據此推測,這段古長城也很有可能就是在那個時期修建的。

  此外,從牆體的建造特徵、以及走向來看,新發現的這19公裡古長城遺蹟和昌平區另一處已經確定的明前古長城——馬刨泉長城,大致建造於相同的年代。而之前,文物工作者在對馬刨泉長城進行踏查時,在當年的長城戍所遺址上發掘出不少磚石碎瓦,瓦面上獨具特色的花紋,透露了豐富的歷史信息。

  在昌平區文物管理所,記者看到了部分發掘出的瓦片。其中,一種有手指按壓痕跡的瓦片格外引人注意。「指印是在沒燒制前故意按上去的,算是一種裝飾,瓦的凸面有,凹面也有,應該是用在房簷滴水處的瓦。」

  據文物專家嶽昇陽考證,這種有指印紋飾的瓦片,北京地區頗為少見,但在其他地區卻有出土,最典型的就是鄴南城。鄴南城是東魏和北齊的都城,出土有大量東漢至北齊時期的瓦,其中就包括這種帶指印的瓦片,發掘者稱之為「指捺紋」,年代定為北齊時期,「那段時期,這種有指捏紋飾的瓦在我國的北方部分地區廣為流行,這是判定長城年代的一個有力證據。」嶽昇陽表示。

  除了昌平,密雲、平谷、懷柔、延慶、門頭溝等區縣近年來也陸續發現了明代以前的古長城遺址,皆呈石壟狀,長度不一。古長城沿線的戍所遺址也發現了多處,具有明顯的北齊時代特徵。

  此外,在這次為期兩個月的長城踏查中,昌平區文物管理所還攝錄了大量的影像資料,並對部分有代表性的牆體遺存進行了細緻的勘測,這為以後開展古長城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坦白說,我們對明前古長城的了解還很少。古長城的真實面貌究竟怎樣,還有待於專家們進一步研究、考證。」邢軍說。

  民間說法

  怕壓十三陵風水

  明長城缺了一段

  「現在,學術界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北京地界上的早期石長城絕大多數都是約1500年前的北齊時期建設的。因為後來的明長城很多都是疊壓在早期長城上修建,所以外露在地表的北齊長城遺蹟並不多見。只有在明長城因故改道或者沒有修建的地方,還能清楚地看到。」邢軍說。

  至於延慶解字石至八達嶺一線,明代為何沒有修建長城,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經過踏訪,認為「和修建明十三陵或許有一定的關係。」

  從地圖上看,京西北明代長城空缺的那一部分,正好位於明十三陵的西北方向。「修皇陵十分講究風水。在昌平長陵、十三陵地區,老百姓中流行一種說法,明十三陵東南方向對著的那片山頭之所以沒建明長城,是怕壓了十三陵的風水——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也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工作人員表示。

  歷史回放

  九個朝代曾在北京修築長城

  據長城研究專家宋國熹多年研究、初步統計:中國歷史上,從春秋時期算起至明朝,共計有23個國家或朝代建過37道長城。全國有16個省、市、自治區建有長城。其中,有9個國家或朝代的10道長城經過北京,分別是:燕昭王長城、秦始皇萬裡長城、漢武帝萬裡長城、晉長城、北齊長城、北齊重城、北周長城、隋長城、唐長城以及明萬裡長城。

  按照當前學術界比較集中的觀點,北京境內現存的明代以前石長城,大多為北齊所建。北齊轄境相當今天山東、河北全境及山西大部和河南的一部分。據史書記載,北齊立國之時,西有北周的虎視眈眈,北有突厥、蠕蠕(柔然)、契丹等的侵擾,形勢嚴峻。為了加強對周邊國家及遊牧民族的防禦,北齊在立國的27年中,曾在北部和西部多次修築過長城,其規模在秦朝之後、明代以前這段時期裡,堪稱第一。

  專家建議

  古長城遺址應立牌保護

  北齊不但修築了長城,還在長城沿線每十裡建有一座戍所。近年來,本市已經在門頭溝、昌平、密雲等地明前古長城遺址沿線,發現多個北齊長城的戍所遺址。文物專家嶽昇陽呼籲:北齊遺物在北京地區發現不多,這些北齊時期的戍所遺址是研究北京地區北齊時期軍事和文化的重要遺物,希望文物部門能夠有選擇地進行發掘,並立牌保護,以免在旅遊開發和植樹綠化中受到破壞。

  文字:本報記者 王海燕

  攝影:邢軍

  製圖:文華

相關焦點

  • 昌平山區半日遊,沒吃到豬蹄宴很遺憾
    北京這一波疫情說來就來哈……又只能蹲在家裡了。幸虧趁著前幾周出去放放風,要不真的憋壞了。去哪遛娃好呢?昌平吧,離市區還近點。去流村百裡畫廊溜達溜達,連遛娃帶溜車。流村鎮位於昌平區的西部山區,北接河北懷來,西接北京門頭溝,南接海澱。
  • 百濟文化園區重現1500年前百濟王國盛況【組圖】
    百濟文化園區重現1500年前百濟王國盛況【組圖】 人民網首爾11月17日電 忠清南道扶餘郡是朝鮮半島「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百濟的國都。(裴埈基、實習生 金琦) 百濟文化園區重現1500年前百濟王國盛況【組圖】【2】 人民網首爾11月17日電 忠清南道扶餘郡是朝鮮半島「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百濟的國都。
  • 京郊昌平山區遊,處處是精彩
    上周六我和小豆包乘坐公交車去北京昌平碓臼峪自然風景區遊玩。碓臼峪自然風景區坐落在北京昌平的西北部,路程有些遠,不過交通挺方便,售票處門口百來米不遠處就是昌55路公交車。當我們到達景區時才發現,因為防範北京山區汛期,
  • 2019「北京意象 畫說昌平」第二組採風
    「北京意象-畫說昌平″大型美術創作採風活動第二組於2019年5月14日如期進行,共為期三天。參加此次活動的畫家有15人。14日採風地點為昌平著名的白羊溝自然風景區、虎峪自然風景區,15日是居庸關長城景區,16日上午組織畫家們參觀了白浮泉、和平寺。
  • 北京頻現長城遺蹟 指捺紋顯示明前長城多北齊造
    近年來頻頻發現的遺蹟,正在填補北京古長城歷史的空白。可以初步判斷,這條古長城由東靈山進入現今的北京市界,一路逶迤向東,穿過門頭溝,連接昌平,向北拐入延慶,再向東進入懷柔、密雲。學術界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北京早期石長城絕大多數是北齊時期建設的,明長城很多都是疊壓在早期長城上修建的。
  • 昌平山區野豬幼崽遭遇獵夾
    原標題:昌平山區野豬幼崽遭遇獵夾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昌平區森林公安派出所了解到,在野外布設獵夾屬違法行為,一旦發現將嚴肅處置。記者發現,獵夾不僅能捕獲野生動物,還不乏傷人案例。   市民登山鍛鍊   發現野豬落入陷阱   愛好登山鍛鍊的孫女士,近日在昌平區三合莊村附近山區看到,一頭小野豬被獵夾牢牢鎖住,尚存呼吸。
  • 北京昌平發現夏商墓葬遺址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記者李楊)記者20日從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獲悉,歷時3個月的北京昌平張營遺址考古發掘獲得重要收穫,一座1300平方米的夏商遺址現身京郊。  據介紹,本次發掘共清理出夏商時期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圓形半地穴式房址、方形地面式房址、陶窖、灰坑、灶址、甕棺葬等遺址。
  • 北京昌平的蘋果紅了,1500萬公斤大豐收
    記者了解到,2020年昌平蘋果預計總產量約1500萬公斤。果園裡,紅彤彤的蘋果壓彎了枝頭,處處都是果農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正忙著和僱傭來的工人一起採摘蘋果,一筐筐剛剛採摘的蘋果堆滿地埂。在鞏固原有成果基礎上,本屆蘋果文化節將繼續加大宣傳力度,以線下進商圈、進社區、進果園帶動蘋果線下銷售,以多平臺直播帶貨帶動蘋果線上銷售,搭建昌平蘋果線上線下立體銷售網絡。
  • 臨海古長城
    臨海古長城臨海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是我國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府城。現有段保存非常完整的古城牆,被稱:「江南長城」。臨海江南長城是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範與藍本(中國長城學會會長羅哲文原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區。江南長城始建於晉,成於隋唐,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
  • 第十六屆北京昌平溫泉文化節暨溫泉文化論壇開幕
    文|北京市昌平區文旅局11月26日,第十六屆北京昌平溫泉文化節在昌平九華山莊開幕。本屆溫泉文化節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昌平區人民政府主辦、昌平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昌平溫泉文化節開幕啦!昌平區溫泉資源十分豐富,早在1500年前《水經注》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又東逕昌平縣故城南,又謂之昌平水。早在宋元明清時代,小湯山已經成為皇室貴族的療養勝地。至今,鎮域內還可以看到當年乾隆皇帝的御筆「九華兮秀」和慈禧沐浴的浴池遺址。
  • 《北京歷史地圖集》發行 圖文並述「首都是怎樣形成的」
    淵源流長 通惠河與玉泉山的故事  翻看地圖,會發現北京很多有趣的「小秘密」。例如,最早東城區的一部分就叫「大興」,房山也曾經屬於「大興」,如今的大興,原來屬於河北。 2004年,唐曉峰教授與團隊其他成員在編繪《北京歷史地圖集》的工作中,注意到北京北部山區有一些與一般所見明長城顯然不同的古長城遺址。一般在北京地區所見的明長城,修築整齊,有高大磚石牆體和空心敵樓。而這類古長城則是簡單的石壘城垣,牆體低矮,傾圮已十分嚴重,但依然蜿蜒分布在一些高山峻岭之上。
  • 古村古寺古長城,還有滿山野花!
    北京城西北燕山山區,古燕國長城腳下,有一個叫長峪城的村子,它因長城關隘「長裕口」得名,因戍邊屯田而形成聚落。明代,跟隨山陝移民的步伐,古老的梆子腔也傳入京津冀,形成了河北梆子,鄉間百姓俗稱「山梆子」。這裡的梆子戲土生土長,由村民自導自演,在神廟裡的古戲臺上演了數百年。看到這些與時代有些「格格不入」的畫面,人們大概都不會想到:這樣一個地方,居然就在距北京城區只有70餘公裡的地方。
  • 第十六屆北京昌平溫泉文化節暨溫泉文化論壇開幕
    文|北京市昌平區文旅局11月26日,第十六屆北京昌平溫泉文化節在昌平九華山莊開幕。本屆溫泉文化節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昌平區人民政府主辦、昌平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昌平溫泉文化節開幕啦!昌平區溫泉資源十分豐富,早在1500年前《水經注》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又東逕昌平縣故城南,又謂之昌平水。早在宋元明清時代,小湯山已經成為皇室貴族的療養勝地。至今,鎮域內還可以看到當年乾隆皇帝的御筆「九華兮秀」和慈禧沐浴的浴池遺址。
  • 石家莊境內的古長城你都去過嗎?靈壽平山井陘贊皇都有古長城遺存
    順著石階爬上去,發現這個烽火臺很特別,它是板石砌築的實心墩臺,黃泥勾縫,高約5米,也許是長期風化的原因,有的地方都能看到裂痕。但這個烽火臺沒有臺階,板石間有小洞,據村民介紹,士兵們就是在小洞插上木棍,順著木棍爬上去的。涼溝橋周邊有兩座烽火臺,都是孤立的,沒有城牆相連。它們的功能是瞭望報警,給山腳下的東關、西關和對面山上的長城關卡通報敵情。
  • 距北京城區只有70餘公裡的地方,古村古長城,還有野花滿山
    大家好,我是葉子,今天小編我要帶大家去一個距北京城區只有70餘公裡的地方,這裡有古村落還有古長城,還有那開滿山的一大片野花,我們一起去看看這裡吧,看看這裡的美景。西北部燕山山區的北京城,位於古代燕國長城腳下,有一個村莊,名叫長峪城,因長城之名,又因屯田而得名。明朝,跟隨山陝移民的腳步,古老的梆子腔也傳入京津冀,形成河北梆子,鄉民稱之「山梆子」。當地的梆子戲,由村民自己表演,在廟宇裡的古戲臺上上演了幾百年。看著這些和時代有些「格格不入」的圖片,人們可能不會想到:這樣一個地方,竟然離北京市區只有70公裡。
  • 別把昌平當郊區了,三年後你再看看北京的昌平!
    我為生活在北京昌平而感到驕傲,過去大家都普遍把昌平當作北京的遠郊,更有甚著有人認為昌平不算北京。有些昌平人甚至自己也管區市裡為「進城」!我希望還有這類想法的昌平人快點糾正一下。尤其在三年之後,羨慕昌平的人會更多:三年後,昌平與市中心的連接更便利!
  • 微走長徵路來場昌平青山秀水間的紅色印記旅行
    9月,在這特殊的季節裡,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北京的紅色印跡,感受革命先輩艱苦卓越、追求真理、堅定信仰的革命精神。從棧道徒步約2小時,有一道山梁叫黃土西嶺,海拔1400多米,山梁上有2300年前建造的燕長城,是北京地區海拔最高、年代最老的長城。
  • 組圖:八達嶺的日與夜 古長城煥發新氣象
    央廣網北京9月20日消息(記者張凱航)位於北京市延慶區的八達嶺長城,一直廣受旅遊者的青睞。古老的長城,見證了千百年歷史滄桑,也見證著它身邊一點一點正在發生的新變化。近日,記者前往八達嶺長城實地探訪。在這裡,有工人們正在小心翼翼地對古長城進行最小幹預的修繕;百年歷史的京張鐵路青龍橋站段,成了新的網紅打卡點;流光溢彩的夜長城為長城旅遊帶來全新體驗;周邊快速發展的民宿產業,也為遊客深度體驗長城文化創造了更多可能。
  • 重慶銅梁縣發現1500年前男觀音像(圖)
    大約1500年的觀音佛像(左)與現代觀音佛像比較 記者 冉文 攝重慶銅梁縣文物普查有重大發現——該縣4年前出土的一尊圓雕佛像,被專家初步認定為國內最早版本的觀音造像。記者比較發現,1500年前的觀音造像與今天的觀音造像有很大區別。出土4年無人識得昨日,銅梁縣侶俸鎮侶俸寺一間緊鎖的偏房,供奉著大大小小十多尊菩薩像。最右邊的一尊圓雕佛像,高約1米,男兒形象,圓臉,盤著髮髻,慈眉善目,右手持樹葉狀扇子,左手平放,左側座上有一隻長約20釐米的動物凸雕。
  • 《北京歷史地圖集》紀錄歷代北京名稱 現存會館千餘處
    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曉峰帶領團隊在實地調研中便有了新的發現。「北部山區的一些長城與此前所見到的有一定區別。它沒有明朝長城那麼好看,但是一看就是更加古老。」唐曉峰表示,在北京地區一般所常見的是明長城,長城由高大磚石建成,外觀修築較為整齊,並建有空心敵樓。而唐曉峰所見到的長城卻牆體低矮,並非高大磚石,而是簡單的石壘城垣,傾圮已十分嚴重,蜿蜒在山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