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在地礦部工作期間,從長白山到天山,從橫斷山到武夷山,從秦嶺到南嶺,我到過祖國的許多山山水水,親身經歷了我國地質行業體制改革的最初探索。——溫家寶
地質學是關注地球及其演變的學問,關注的對象是地球的固體硬殼。在地質學的指導下,地質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專業設置上,地質類專業可大體分為理學類和工學類。
偏向理學的地質學是大地質學科的基礎,主要圍繞地球地質的形成過程、機理、面貌展開。
偏向工學的地質類專業是以地質學為基礎的工程應用專業,在課程設計上大體是地質和工程課程的合併。這類專業在水利水電建設、大型工礦開採、道路橋梁建設等工程領域都有大量的需求。
除此之外,礦業類的工學專業也是和地質學類專業關係密切的。這類專業在課程上就是高年級段的時候聚焦到了具體的礦產資源領域,學習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
在基礎的數理化課程上,理學地質學的要求並不高。雖然需要學習高數、大學物理、大學化學這些課程,但完成課程要求、通過考試即可,在其他的課程上並沒有這些內容的滲透。除了地球化學方向的化學課多一些,其他的都和一個常規的理學專業差別不大。工學地質類專業由於結合了工程專業,所以在物理、力學方面的內容要求會更高一些。
地質學實力較強的院校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院校,另一類是地質行業院校。
綜合院校一般包括開設了地質或地球相關學院、且專業質量過硬的學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京大學的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北京大學的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這類綜合院校多為排名靠前的雙一流大學,以地球科學的理論研究為主,因此在人才培養上重視科研素養的鍛鍊。這些學校的地質學專業升學率高,學生多選擇繼續深造,走科研路線。
地質學行業院校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第一類是由原各地地質學院合併或升級的行業院校,建國初期的五大地質院校就是其中的代表。第二類是礦產、石油相關的偏向工程應用的院校。這些院校自建設成立就和主管國家部委的合作聯繫密切,就業也主要面向三大石油公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校的特色專業和地質行業相關,比如說中南大學的有色金屬勘探、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地質等。
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能源技術的進步,以及生態紅線的劃定,未來對傳統的石油、礦產方面的需求會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環境治理和綠色開發。勘探開採類的工作也會向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保護、地質資源調查等方面轉向。因此,在報考院校時,建議儘可能地避開專業特色過於鮮明的傳統地質和石油院校,轉而選擇已經向理工型轉型的學校或者本來就是綜合型的學校,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就業上,理學地質重在理論研究,主要是系統地認識我們的地球,認識各種地質現象、構造運動是如何發生的、會帶來什麼影響。直接就業的去向以自然資源相關行業為主。如果是本科或者碩士,專業對口的企業或者單位主要有油氣公司、礦業公司、地調中心、地勘單位等等。由於本科階段地質學的專業學習和野外實習的深度不足,在地質學的專業領域都不太夠用,因此本科畢業所從事的地質工作會比較基礎。要想勝任有一定技術性的工作,就得繼續深造。
如果不選擇繼續深造做研究,學校學習的知識與具體的生產應用還是有相當的距離。工學地質類專業就業有更明確的應用方向,如資源勘查工程就是面向固體礦產的勘查和石油天然氣的勘查,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就聚焦於地下水相關的地質工程問題。這種和工程結合的培養方式能夠直接為工程項目輸送技術人員。
傳統的理學地質學主要服務於礦業能源行業,而當下這些行業都面臨轉型,因此過去大量招收地質或者勘探相關專業的企業和單位都縮減了名額,或者待遇大不如前。再加上地質隊等工作需要經常出野外,難以照顧家庭,工資也並不高,所以很多現在很多同學在本科階段就嘗試往網際網路、金融、地產、教育、公務員等方向轉行。
野外考察是地質學區別於其他理學專業的一個鮮明特點。No fieldwork, no geologist.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頻繁的出野外調研和試驗都是研究必須的;對於從事相關應用工作的人來說,勘探、地調本來就是野外工作,哪裡荒涼哪裡有資源就去哪裡。每年因為出野外失去生命的地質工作者並非個例。至於說曬傷、淋雨、沒有熱水、不能洗澡、沒有信號都是家常便飯。所以,如果難以接受這樣的工作環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慎重選擇地質專業。